由于美國的制裁,對于智能機來說不可或缺的半導體無法從國外進口,華為手機面臨著重大的困難。
因此,竹內亮導演采訪與手機業務相關的華為員工,從他們的視角,再看華為:面對美國制裁華為員工如何看待?華為的股權在誰的手上?到底誰才是真正控制著華為的人?當擁有創業精神之后,公司的普通員工,思維會有怎樣的轉變?
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跟隨竹內亮導演走進華為松山湖研究所基地、青海玉樹5G安裝現場、潮州陶瓷工廠、UCD實驗室以及股權室,探尋“真正控制華為的人是誰?”。
《華為的100張面孔》第三集:究竟是誰掌控著華為?
樂觀背后,是華為人對掌控者堅實的信任
這次竹內亮導演來到了位于廣東東莞的華為松山湖研究所基地。眼前是被美麗的森林和湖泊環繞的小鎮,這里有色彩鮮艷的建筑,可愛的兩廂紅色火車。站在這里,就像是置身于童話世界一般。
基地非常大,占地超過1000萬平方米,需要一輛通勤小火車把各個建筑群連接起來。歐式建筑環繞的辦公區,仿佛時刻提醒每個人,華為不止是一家中國公司,華為要做一家全球化公司。
而在到這之前,竹內亮導演從未聽說過一個公司在公司內部給員工做專用火車(列車)。
據說在這里工作的員工超過3萬人,其中聚集了眾多研究通訊設備和最尖端智能手機的工作人員。
對于美國的制裁,他們中有人氣憤,也有人遺憾,但能感受到大家的樂觀心態,或者說信心。
郭政豪(數字能源產品線):他們也沒有否認華為的成長,就是說可能要在某些方面要壓制一下。
徐日東(云核心網產品線):我們正常做生意受到這樣的打壓,這個事情肯定是很氣憤的。
戰東雨(全球認證檢測中心):覺得非常遺憾,但是只能想替代方案,比如說美國不給我們芯片,我們就只能自己想其它辦法,包括其他的材料也都一樣。
可以看出,盡管華為受到了美國制裁的影響,這里的員工還是展露出了樂觀的態度,在這種樂觀的背后,是他們對華為掌控者堅實的信任。
相信,華為在今天成為手握5G關鍵技術最多的公司,跟這種樂觀的心態,以及聚焦自己目標上,有很大的關系。
征戰世界屋脊,基層干好自己手頭的事
“要了解華為的智能手機,首先要了解5G基站”,帶著這樣的想法,竹內亮來到了青海玉樹。
青藏高原,有“地球第三極”之稱。來到這里并非易事,4000多米的海拔,稀缺的氧氣,對每個生活在這里的生物而言,都是一場試煉。但有這樣一群人,不畏艱辛,為這片地區安裝5G基站,這也是竹內亮來此的主要原因。
眾所周知,華為一直致力于通訊設備的研發,公司成立30多年到現在,通訊設備仍然是華為的核心產品之一。
本次接待竹內亮的是華為青海運營商交付與服務業務部的王宇。2015年加入公司以后,王宇一直在青海工作,一直以來勤奮工作的他最近被公司授予“艱苦地區奮斗獎”。
此時,王宇和他的團隊,在這里正安裝5G基站。雖說安裝5G基站,但這個基站,能同時處理2G、3G、4G信號,符合當地用戶的不同需要。
而安裝5G基站的整個過程,都會由西安運營中心的工作人員,通過直播監督。
華為在全球5G設備市場中占有最大份額,像這樣的高空安裝作業,每天都在世界各地進行著。
根據王宇的介紹,有時他們甚至還要讓耗牛背著通訊設備爬上海拔6000多米的山。目前,5G已經用于遠程醫療、教育以及礦山開發等領域。
此外,王宇也對為什么選擇艱苦地區以及美國說華為5G基站有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解答。
竹內亮:為什么選擇這些艱苦地區呢?
王宇:公司有這方面的導向,政策上會有些傾斜,能給我更多機會。如果我在一個大城市,作為一個新員工,那我的機會相對會少一點,但是來艱苦區域,它會給我更多的職責,更多的機會。
竹內亮:去年美國人說(華為)5G基站里有問題,你怎么看?
王宇:更多的還是從新聞上去了解這些,其實感覺還是離我們比較遠。我們作為一個基層的員工,我把自己手頭事情干好。
從王宇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制裁對華為基層員工來說影響并不大。
華為手機業務,要打好一場持久戰
“要了解華為的智能手機,先要了解5G基站。” 讓竹內亮產生這個想法的人,就在上海。
他是華為智能手機業務的總裁李小龍,在這里,他領導著3000名員工共同協作。
走進旗艦手機產品線,“要讓打勝仗的思想成為一種信仰,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這條橫幅吸引竹內亮的注意,讓他不禁感嘆,做手機就是打仗。
李小龍談及,“其實一開始華為就沒想過要做手機,我們賣設備給合作的運營商時,運營商說‘買不到手機,現在3G手機供應量實在是太少了,幫我們解決掉我們手機的(供應)問題,我們才有可能去買你們的基站,否則買你們的基站也沒有用。’沒辦法了,就成立了一個專門做手機的團隊。”
華為為了普及3G基站而開始了手機業務,目前他們的業務遍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
竹內亮:那美國呢?美國現在怎么樣?
李小龍:美國現在我們已經放棄了。美國其實是一個很傷心的故事。我最早負責的市場就是專門做美國市場,包括最后一次在美國跟一個運營商合作的項目,就是我們的Mate10。運營商在我們產品發布會的前一周通知我們不能合作了。(但那時)我們貨已經發到美國了,給我們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
面對美國的挑戰,很多人都關心,華為要如何應對?
不過,如果站在華為的視角,可能更值得問的是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華為跟美國政府的斡旋會成為常態,那么,華為怎么能打好一場持久戰?
李小龍表示,“在華為內部,其實我們可以在45歲的時候申請退休,但是因為制裁,我覺得我得繼續干,干到我們重返第一的那一天。(現在)不甘心,我覺得如果通過正常的商業競爭打敗了我們,這個我輸得心甘情愿。靠這種封鎖打擊,我認為是打敗不了我們的。”
美國制裁長遠看是好事,成功不能走捷徑
大家每天用手機,但其實大家不知道手機是怎么做出來的。而在廣州潮州有一家承接華為智能手機生產的企業,在李小龍總裁的推薦下,竹內亮拜訪了一位工業設計部的設計師——消費者BG工業設計部伍國平。
伍國平介紹,每一個手機都是一臺一臺做出來的,看似簡單的一個產品其實很復雜,這里的每個產品也是華為設計師對細節的追求。其中,這款陶瓷背板手機從企劃階段到真正進入市場大約用了五年時間。
看完手機制作過程,竹內亮也說出了自己的感想,“(覺得華為的手機)不像是那種手機了,就像工藝品一樣。說實話我沒有買過華為的手機,因為我對華為手機的印象是比較土,現在的話比較好看。”
伍國平介紹,華為其實也經歷過很多的轉型,最早華為的手機是很男性的,就是很多中年男士用華為的手機。如果再想拓展,我們會思考“當下的年輕人喜歡什么?”。設計團隊的話,我們是多元的團隊,其實我們有很多的設計中心,有倫敦、法國、日本還有韓國研究所。我們早期會帶設計師去全球的設計之旅,去感受當地的文化,還有當地時尚的東西,我們也是去觀察每個地域的消費者。
竹內亮:你怎么看美國對華為的制裁?
伍國平:我覺得短期是痛苦的,但長遠來看是好事,暴露了我們真正的短板和不足,其實我們還是有差距的,和頂級的,像美國日本和歐洲。我們不要(被)周圍的花花世界(所迷惑)影響,去賺快錢,或者去走捷徑而成功。
藝術也是一種科學,要像狼一樣主動出擊
華為的多數員工都是理科出身,像藝術家聚集的部門是很少見的。因此,竹內亮還參觀了另一個設計部門——UCD實驗室。
UCD中心梁俊介紹,創意很關鍵,每一代產品必須要有顛覆性的,新內涵的地方。
據梁老師介紹,“如何設計出能被全世界的人都接受的畫面”是手機主題設計的最大難題,就跟喝水一樣,所有的東方人、西方人都要喝水。但喝茶的話,西方人不喝;喝咖啡的話,東方人不喝;但是開水所有人都會喝,也是我們的一個設計(理念)。未來的科技一定會遇到天花板,再牛的技術他也不需要了,他需要的是顏值、應用性,包括智慧化。所以,最后的競爭會在于顏值的競爭。
竹內亮:你是什么時候進入華為的?
梁俊:我是1997年進華為實習,所以算起來應該有23到24年。
竹內亮:當時1997年的時候華為已經是著名的公司了嗎?
梁俊:沒有,我其實當時還是看重它的文化。
竹內亮:不是科技公司嗎?你不是做藝術的嗎?
梁俊:你說的這個問題太好了。我認為,藝術跟科技不能分割,(這是)第一。因為科技是鍛煉這個的(左腦),而藝術是鍛煉這個的(右腦),左右腦開發對人是最好的,不要只懂藝術,說實話藝術也是一種科學。
竹內亮:作為一個老員工,(你認為)華為為什么發展得這么快,發展到這么大?
梁俊:我覺得每一個都像一匹狼一樣,狼的特征是主動出擊,公司不告訴你要去做什么,但是你要去創業,就是有一個創業精神。比如說其他公司沒有意識到視覺的商業價值,但是我們是類似于一匹狼一樣嗅到這個商業價值,我們去創造了。當每個人都去創業的時候,華為就是萬馬奔騰的那種感覺。
每一個員工,才是名副其實的華為掌控者
最后,為了探尋“究竟是誰掌控著華為?”,竹內亮導演來到了華為行政總部,華為坂田基地股權室,拜訪了存放12萬名員工購股信息的檔案庫。
江西生目前是董事長秘書部的主管,也是這個地方的負責人。江先生1989年到華為,已有30多年。
根據江西生介紹,華為初創時只有21000元,叫做民間科技企業,是一個私人企業。那個時候任總沒有這么多錢,就找了些朋友,另外5個人,每個人3500塊錢一起來投到這個公司里面。后來,其他的投資人慢慢退出了公司,之后,任總把這個股份慢慢地拿回來了,他就可以更好地去分給其他員工。分給員工以后,更好地實施全部員工持股。
提及為什么當時選擇華為,江西生告訴竹內亮,“那時候我有一個學長,他參加展覽會的時候就跟華為的展覽攤在一起,就拿了一張任總的名片。他說這個企業在深圳,聽說還不錯。因為那個時候深圳是改革開放剛剛開放不久,我們就對深圳很向往。那個時候華為任總的名片寫到是南油A區16棟8到9樓,我站在樓下一看,這個樓怎么樣都看不到9樓,沒有9樓只有8層,我說這肯定是個皮包公司,騙人的。但是因為我好不容易過來了,就硬著頭皮上來了。上來一看,原來8樓的平臺上搭了個小玻璃房,那就是9樓。”
到目前為止,華為還沒有上市,但一直保持著員工持股制度,只有員工才能認購公司股票。公司每五年舉辦一次選舉,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由持股員工持票決定。每五年一次的投票正代表著公司的最高決策意志,公司的發展方向由此決定。
竹內亮:華為為什么不上市,沒有公開在市場賣股票?為什么只有員工持股?
江西生: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說,華為要保持自己的一個長遠發展戰略,就是堅持研發投入。因為你一旦上市以后,或者外部股東進來以后,他們會追求短期利益,會受控。如果上市的話,很多股東會(提)要求,趕緊賺錢,你不要投這么多(錢)在研發,要多得利潤的。因為研發多了利潤就減少了,有一些研發投入是有風險的。
竹內亮:那如果華為是國有企業的話呢?
江西生:如果華為是國有企業,那華為早就垮掉了。因為國有企業有它的優勢,但它也有它的劣勢。
采訪的最后,他們破例讓竹內亮看了公司創始人任正非的持股信息。據江西生介紹,現在華為的總股數是300多億股,任總的總占股不到1%。由此,“華為的掌控者究竟是誰?”答案已經呼之欲出,每一個員工才是名副其實的華為掌控者,他們每一個人主動地考慮著公司的方向和未來,親自考慮,親自執行。
來源:心聲社區、喬諾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