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生椰拿鐵、椰云拿鐵等爆品之后,瑞幸又一款單品“生酪拿鐵”成功出圈。生酪拿鐵,是瑞幸和JOJO推出了一款新品,首日銷量突破131萬杯,一周突破659萬杯,成為名副其實的“單品之王”。
作為咖啡界的“爆款制造機”,在多款爆品的加持下,瑞幸度過了“至暗時刻”,解除債務危機,全面實現盈利。據瑞幸官網顯示,2022年Q2總凈收入達32.99億元,同比增長72.4%。業績直逼星巴克中國的36.77億元(2022年Q2凈收入)。
解除債務危機的同時,瑞幸擴張節奏也明顯加快,截至6月底,瑞幸門店數量突破7195家,門店數超過星巴克,位列第一。面對星巴克和未來,瑞幸的布局不止于此。
種種跡象表明,瑞幸正褪去以往非理性繁榮的外衣,逐漸進入穩健發展期。瑞幸是怎么做到的?
前世:一場資本的游戲
自誕生之日起,瑞幸就頗具傳奇色彩,更有人戲稱它是一場資本游戲。
瑞幸背后的資本力量主要來自“神州系”,其中董事會成員近一半來自神州租車團隊,包括董事長陸正耀、CEO錢治亞等人。
在外界看來、陸正耀似乎是一個善于玩資本游戲的玩家,他的幾次創業都遵循相同的套路:抓住風口、彪悍融資、燒錢擴張、迅速上市、金蟬脫殼……
瑞幸的前期運作模式似乎和以往“神州系”有異曲同工之妙。
2017年10月瑞幸成立,此后一年多時間進行多輪融資,并于2019年5月17日,火速登陸納斯達克,刷新了互聯網公司最快IPO記錄。
在資本加持之下,瑞幸開啟了擴張之路。
瑞幸在全國各地跑馬圈地,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搶占國內咖啡市場。截止到2020年1月,也就是財務暴雷之前,在全國開出4500家門店,積累了2000多萬用戶。
營銷端也是高舉高打,不計代價地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補貼。2018-2019年期間,瑞幸廣告費用和免費贈飲成本,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達58.6%、26.2%。
但是,過快的發展速度也為瑞幸埋下了隱患。
2020年1月,知名沽空機構渾水的一紙“做空文書”,將瑞幸推向風口浪尖。這份長達89頁的做空報告,直指瑞幸數據造假。
同年4月,瑞幸自爆財務造假,發布公告稱:首席運營官兼董事劉劍以及向他報告的幾名員工,偽造22億的交易數據。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在二級市場引起軒然大波,瑞幸股價應聲暴跌80%,隨后瑞幸被美國證監會勒令退市,并且面臨巨額賠償,總計超過24億元。
被迫退市、財務纏身,投資者們對瑞幸的信心也降到谷底。
這時候,哈姆雷特式的問題擺在瑞幸的面前:生存還是毀滅?
今生:深度變革,涅槃重生
當外界以為瑞幸從此將走向沒落,消失于歷史的長河時,它展示出強勁的韌性,在組織端、戰略端、運營端、營銷端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
一、組織端:“神州系”出局,郭瑾一臨危受命
財務暴雷之后,瑞幸第一時間終止了錢治亞CEO以及劉劍COO職務,同時,郭瑾一臨危受命接任CEO一職。
之后,董事長陸正耀、董事黎輝、劉二海等成員也先后被清理出局,而大鉦資本逐步在這場爭奪戰中占據主導,并將瑞幸帶回正軌。
以郭瑾一為首的管理層在2021年對整個企業組織架構上進行調整,撤銷了大區層管理架構,由高級副總裁曹文寶負責運營線;CGO(首席增長官)楊飛負責增長線;高級副總裁周偉明負責產品線,分管產品中心、供應鏈中心等。
新組織架構更加聚焦產品、門店和用戶,也更具戰斗力。
二、戰略端:調整無人零售和小鹿茶業務,砍掉不成熟商業模式
2020年之前,瑞幸實施智能無人零售戰略,推出無人咖啡機“瑞即購”和無人售賣機“瑞劃算”。
但由于無人零售商業模式尚不成熟,打磨難度大,前期投入成本高。在虧損超4千萬之后,瑞幸果斷砍掉“瑞劃算”業務,并將自動售賣機“瑞即購”作為傳統門店周圍的試點。
同時,由于小鹿茶獨立品牌競爭壓力大,單店穩定性較差,最后決定將小鹿茶獨立門店翻新,并入瑞幸主體,旗下產品則成為瑞幸門店SKU中的奶茶品類。
三、運營端:提高現有門店存活率,減少外賣以提高利潤
2020年1月-11月期間,瑞幸陸續關閉了1021家虧損門店,縮減直營門店的成本,提高門店存活率。
同時,對現有門店標準化、精細化管理。
比如,總部向分公司負責人開放損益表,便于他們及時看到門店的房租和人力等成本架構,從而進行合理度分析和做針對性的優化調整。
此外,瑞幸也逐漸減少外賣業務占比,從外賣走向自取,降低履約成本,提高產品品質,保證門店效益。
四、營銷端:從裂變式營銷轉變為精細化營銷
瑞幸管理層深知,提供大量優惠券的促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因此摒棄高舉高打的營銷模式,不斷縮減營銷費用,包括取消新客戶首單免費、買二贈一等優惠政策。
同時,創新“品運合一”的發展模式,簡言之,就是將品牌和用戶運營整合在一起,用戶運營精細化。
在此模式下,瑞幸結合“公域+私域”這套組合拳的打法,持續擴大品牌聲量,提高銷量。
瑞幸CGO楊飛表示:“品運合一”下,瑞幸打通了傳統的營銷方式與互聯網模式下的用戶增長和運營,形成了降低成本、提高流量轉化效率和提高用戶運營可控性三個顯著優勢,將品牌、營銷更為緊密地和公司整體發展戰略相融合,與產品研發、門店運營等各部門形成緊密聯動,成為重要的增長引擎之一。
同時,瑞幸重新將年輕化注入品牌定位,積極擁抱90后、00后,強調“專業、年輕、時尚、健康”的理念——
在產品端,推出“生椰”,“厚乳”,“椰云”等拿鐵產品中,加入0卡糖的健康理念,貼合年輕人喜好和需求;
在代言人方面,先后官宣利路修、谷愛凌等年輕新勢力。
經過多維度地深化變革,瑞幸在重拾信心的同時,也在不斷夯實自身護城河。
瑞幸高增長背后的邏輯
不可否認,瑞幸已走出財務造假風波后的“至暗時刻”,正在“浴火重生”,這背后和中國咖啡行業的爆發不無關系。
一、行業:火熱的中國咖啡市場,消費習慣逐漸養成
咖啡作為舶來品,在國內發展也就百來年。
咖啡兼具提神醒腦的功能性、成癮性與社交屬性,決定了它的較高需求粘性。
隨著消費者習慣逐步養成,越來越多場景化需求被商家挖掘。比如:星巴克、Costa等老牌國際巨頭打造的“第三空間”,滿足社交需求;瑞幸、manner等國產新興勢力提供高觸達和高性價比,主打辦公室場景;而三頓半、永璞等線上咖啡品牌則提供便利性,適合出差等場景……
幾種場景合力,最終決定了咖啡的高需求屬性。
咖啡的高需求屬性,決定了行業的高增長。根據易觀數據和frost&sullivan數據,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361億增長至2020年1130億元,2015-2021年CAGR為25.6%,是中國軟飲行業中增速最快品類。預測未來5年,CAGR將繼續保持雙位數增長。
而咖啡行業發展的高景氣,也為瑞幸等行業玩家發展提供了廣闊土壤。
二、瑞幸護城河
1、產品:利用數字化洞察客戶需求,持續打造爆款
層出不窮的創新爆款產品,是瑞幸成功逆襲的主要武器。比如,僅椰云拿鐵這款單品在2021年就給瑞幸帶來了4億元的總收入。
在打造爆品過程中,瑞幸首先明確自身產品定位——高性價比+高SKU。
一方面,相比于一些品牌30-40元/杯的高端定價,瑞幸15-20/杯的客單價更加親民,“好喝不貴”是它的主基調。
另一方面,在被年輕人定義的咖啡市場,唯有不斷推出新品,豐富自身產品矩陣,才能迎合年輕人消費者的喜好變化。高SKU也正是瑞幸一直在踐行的策略,僅2021年,瑞幸就創新推出了113款新品,平均三天創新一款產品。
瑞幸高級副總裁周偉明指出,爆款產品有許多成功因素,但最重要是:瑞幸基于大數據,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產品研發機制,其中包含產品分析、菜單管理、產品研發、測試、優化5大流程部門。
具體執行上,產品分析部門負責洞察消費者需求,分析產品成為爆款的底層邏輯;菜單管理團隊負責維護基本盤&找不足;研發部門通過內部賽馬機制,挑選出最優產品;之后產品交到第三方調研測試;最后是優化部門,確保新產品符合門店實操要求。
而這套環環相扣的研發體系,離不開數字化賦能。
例如,客戶通過App(小程序)下單,不僅讓瑞幸積累了大量的用戶偏好數據,同時大量數據也反哺產品研發。
數字化賦能,還體現在瑞幸對口味的創新上,包括將各種原料和口味打上數字標簽,然后通過這些數字,精準地尋找原物料,并得出無數種風味組合。
最后,在眾多風味組合中,挑選出用戶喜好的最大公約數。
2、供應鏈:打造咖啡全產業鏈,推進精品咖啡戰略
產品的競爭力,更考驗供應鏈能力,而供應鏈也是瑞幸有別于其他品牌護城河之一。
在上游咖啡豆供給方面,2021年1月,瑞幸簽署了埃塞俄比亞耶加雪菲精品咖啡豆采購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與合作伙伴已完成2020/2021新產季1000噸云南精品咖啡豆采購。
在上游咖啡烘焙方面,2021年4月,瑞幸首家烘焙基地在中國福建正式投產,這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全產線自動化的智慧型烘焙基地,總投資2.1億元,咖啡豆年烘焙產能1.5萬噸。
值得一提的是,據郭瑾一在今年Q2業績交流會上透露,“瑞幸第二家咖啡烘焙工廠”將在今年年底動工,設計產能為3萬噸。
供應鏈作為瑞幸的核心競爭壁壘,不僅能幫助瑞幸抵御不確定性,保證前端的需求供應;同時也在產業鏈環節,提升了瑞幸的議價能力,后期隨著產能釋放,在規模化效應下,有望進一步均攤成本,提高利潤。
作為較早在行業內深耕供應鏈的品牌之一,無論是上游原料采購,還是中游集咖啡研發、烘焙生產及銷售中心于一體的烘焙工廠,瑞幸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供應鏈能力,為精品咖啡戰略落地提供保障。
3、運營:通過“自營+聯營”模式降本增效
瑞幸通過主打面積較小、租金較低的快取店上踐行“自取為主、外賣補充、線上+線下” 的新零售概念,適應當下消費者生活節奏,加快 “快咖啡”的消費趨勢。
與此同時,瑞幸在門店數少于10家的城市開始采用聯營模式,這種聯營模式有利于品牌在下沉市場的布局。
這種“直營+聯營”的門店經營策略,在疫情當下也得到了檢驗。2022年第二季度,瑞幸自營門店收入23.3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4%;聯營門店收入約7.7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8.4%。
毫無疑問,當產品力結合降本增效的運營方式,扭虧為盈就變成了現實。
如今的瑞幸,增添了幾分穩重與成熟,不再盲目擴張,而是回歸理性,不斷修煉內功,夯實自身護城河,并在擁擠的咖啡賽道殺出屬于自己的一條血路。
縱觀瑞幸發展路徑,會發現一家企業的成長能力,不止看短期的野蠻生長,還有看中長期的戰略布局。
而企業的韌性,也不止體現在順境的激流勇進,更體現在逆境中抵御風險的能力。
在產品為王的時代,品牌只有回歸產品本身,真真切切感知和挖掘消費者底層需求,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才能實現基業長青。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 Florla;編輯/ Jeff,Cr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