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之前胡老師的三篇文章我們談到閉環的問題,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嗎?
《流程很完美,就是不執行,怎么辦?》是流程設計做完了,但是無人執行,是流程沒閉環。
《華為的戰略閉環》是戰略規劃做完了,但是戰略沒人落地,是戰略沒閉環。
《“我做完了。”》是事情做完了,沒有評估的方法和過程,是評估沒閉環。
三個都沒閉環會導致什么后果,大家都知道了,那這次我們一起來看看三個都有閉環的華為是怎么樣的,以及華為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極具話題度的現任華為消費業務CEO。
從2012年接手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后,余承東一反華為的低調作風,到處“吹牛”。當然這里邊的吹牛要打個引號,因為他提出的目標太過高大,就被網友戲稱為“余大嘴”。
這里2012年余承東自己發的微博,就是被網友挖出來的一個例證。
金融家網站有一個網名叫金教授的網友,在2019年7月19日,還認真的盤點了一下華為消費者BG這6年的成績,發現余承東吹的牛就剩最后一個“硬件世界第一的目標”沒有實現,其他基本都實現。
如果按照余承東的吹牛,2019年就會在全球范圍內超過三星成為世界第一。
當然我們知道2019年中美貿易戰的黑天鵝事件發生,所以不得不將這一時間點延緩,但作為曾經的消費者BG的一員,我相信這一天只是會遲到但終會到來。
對于吹牛這件事情,余承東本人的回復是,“我只是不謙虛,并不是吹牛,吹牛和不謙虛的差別是看最終是否能實現“。
可能有人會問了,余承東或者是華為為什么就敢于確信這個戰略一旦確定,就是可以實現的呢?
華為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創造管理體系
因為華為有一套自成一體的管理體系,來保證戰略及戰略到執行的落地。這套管理體系我們管它叫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創造管理體系。
我們來看看這個體系的架構圖,簡單總結起來,它是由三個閉環構成的,第一個閉環是從客戶中來到客戶中去的閉環,貫穿始終,這也是華為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觀在業務中的具體體現。
第二個閉環是從戰略到價值創造,也就是從戰略到執行的閉環,保證把要做的事做成。
第三個閉環是隨著業務的發展,這套體系本身也得與時俱進,能夠做到有效支撐。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保證我們的能力配的上我們的野心。前兩個閉環,之前的文章有所涉及,就不再重復。
今天我主要介紹一下第三個閉環的一些運作機制,也就是質量與運營體系的運作機制。
華為質量與運營部是管理團隊的業務管理BP
我們談任何業務都不能離開組織來談。
那么在華為管理體系的建設與維護是哪個團隊來負責的?其實是一個叫質量與運營部的部門來負責的。
我們先來看一個典型的華為組織結構圖,組織結構圖有它鮮明的特色,矩陣化管理,產品線端到端負責,又叫經營中心,職能部門為資源和能力負責,又叫能力中心。
而脖子上的這三個組織定位的是業務支撐部門,支撐什么業務?從產品線或者是事業部的整體視角來看的端到端的業務,而不是局部的業務,這是他需要支撐的。
怎么支撐?它是通過體系建設、方法提供等專業化運作的方式來支撐。
在公司內部脖子上的這三個部門有一個簡單的說詞,說一個是負責管人的,一個是負責管錢的,一個是負責管事兒,而質量運營部就是負責管事兒。
但是它具體都管哪些事兒呢?
華為質量與運營部的職責示例
這是一個職責的簡單示例,為什么是示例呢?
因為各個產品線或者事業部的業務范圍和情況不同,其質量與運營部所負責的職責也會有稍許不同。
另外,其實要管的事兒的范圍非常廣,而且它還是隨著業務的發展不斷變化的。
比如我2000年進公司的時候壓根還沒有這個部門,后來公司全面推行IPD后,因為IPD的核心組成員中有一個PQA的角色,需要把各產品的PQA放在一起管理,就成立了質量部。
之后將負責項目管理的運營支撐部和質量部合并,就改為質量與運營部了。
再后來成本部、流程部、IT管理部、變革管理部等部門也合并了進來,但名字始終沒有改。
甚至華為進入消費品領域后,把用戶隱私與網絡安全管理也放在質量運營部了。
從質量運營部的發展歷史來看,它有兩個特點:
1. 質量運營部并不是從一開始就確定好了要做哪些事,它的職責范圍和公司的規模以及面臨的挑戰有關。
2. 雖然叫質量運營部,但其實管理的內容特別多,涉及到質量、管理、成本管理、運營支撐管理、流程管理、IT管理等等方方面面。
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具體的職責哪些會放到質量運營部里來,是有章可循的。
一般有這么幾個特點的工作會被放進來,同樣這也可以看作是質量運營部的具體職責:
1. 需要建管理體系來做系統化的管理;
2. 需要讓業務人員按管理體系要求來做;
3. 需要持續的維護和優化管理體系。
所以,質量運營部在整個公司的體系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支持著其他許多的工作,也包括我們所說的三個閉環是否真正做好,諸如此類都需要質量運營部的推動和監督。
作者:胡曼,華為公司原CBG質量體系與系統工程部部長;來源:喬諾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