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整理自《規則》
編者按:
6月8日,據報道,臺積電已將華為海思原本預訂的第四季先進制程訂單取消,將產能全部開放給了蘋果等其它客戶。
緊接著,6月9日,臺積電發聲明,表示純粹是市場傳言,但又表示不能披露客戶的訂單細節,并稱正在對新出口管制措施的影響進行評估。
針對美國芯片供應鏈的制裁,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面向全球媒體回應,“求生存是華為現在的主題詞。”“華為的業務將不可避免要受到巨大影響,但有信心能夠找到解決方案。”
華為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回頭看,崎嶇坎坷;向前看,永不言棄。
一路走來,早在十年前,任正非就說過說: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沒有什么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
正是這樣的思想底蘊,造就了華為充滿居安思危色彩的戰略規劃,今天一起來品一品,華為用戰略的確定性應對環境不確定性的27年。
任正非曾經說:“世界那么大,不需要搶占那么多地方,只要打進10%的高價值區域,搶占一部分高價值大數據流空間,我們就活下來了。”在華為內部,一直強調“聚焦主航道,搶占戰略制高點”。
任正非認為,踏踏實實做有限的事情,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在某個領域獲取高價值的東西,而不是全方位進攻,這樣就能超越競爭對手。
在這個指引下,簡單化是主旋律。世界會越來越簡單,簡單也會帶來開放,復雜會建立起“籬笆“,簡單和開放帶來競爭力。
為簡單的人,做簡單的產品,易于使用的產品,這是未來的模式。
復雜化的沖動時刻都會存在,因為組織中存在小團隊,小團隊爭奪利益,就會建立壁壘把事情復雜化,通過信息不對稱,建立小團隊的差異化優勢。
需要認清的現實是,企業內部的“布朗運動”雜亂無章,方向是不確定的,企業家和管理者們,運用戰略管理的確定性,去應對方向的不確定性。
1994-1996年:面對弱點,才能振興
任正非赴美國考察后提出:從來就沒有什么神仙、皇帝,我們中華民族唯有踏踏實實、面對自己的弱點,才有可能振興。
世世代代繁榮夢的破滅,使我們更深地感覺到了技術上向美國學習,管理上向日本學習的深刻含意,隨后開啟了《華為基本法》的制訂。
從游擊隊轉向正規軍,從人自為戰、村自為戰的麻雀戰轉向陣地戰,優化管理,員工參加管理,要改革一切不合理的流程。
1997年:荒漠上創造奇跡
任正非提出學習以色列,在資源嚴重貧乏,嚴重缺水的荒漠上創造了令人難以相信的奇跡。
華為文化的特征就是服務文化,因為只有服務才能換來商業利益,要以服務來定隊伍建設的宗旨。
“我們要尋找一批真正認識管理的內涵,和永恒的管理主題的志士仁人。早一些學管理,早一些主動。”“燒不死的鳥就是鳳凰”,它是華為人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價值觀,也是華為挑選干部的價值標準。
我們要從管理上要效益,從管理效益中改善待遇。我們提倡自覺地學習,特別是在實踐中學習。
1997年底,任正非訪問了美國休斯公司、IBM公司、貝爾實驗室與惠普公司。
任正非在文章中寫到:美國人民的創新機制與創新精神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信息潮的變幻莫測,快速的演變,不斷的生,不斷的亡,這是信息產業的特點,企業縮小規模就會失去競爭力;擴大規模,不能有效管理,又面臨死亡。
這次訪美我們重在學習管理,學習一個小公司向規模化轉變,是怎么走出混沌的。
尋找機會,抓住機會,是后進者的名言;創造機會,引導消費,是先驅者的座右銘。任何時間晚了的悲嘆,都是無為者的自我解嘲。我們向美國人民學習他們的創新機制與創新精神,以促進我們更快的富強起來。
1998-2000年:二次創業
華為引入西方科學管理體系,任正非提出二次創業。
他提出:繼承與發展,是我們第二次創業的主要問題。華為第一次創業的特點,是靠企業家行為,第二次創業的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
淡化企業家和強化職業化管理,要求我們逐步的開放高層民主。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否戰勝自己,是我們取得勝利的關鍵。
創新的目的在于所創新的產品的高技術、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持續改善管理,不做曇花一現的英雄。一切不能自我批判的干部將全部免職,不能再擔任管理工作。
在這個期間,任正非反復提到自我批判,華為學西方的態度是削足適履”。任正非還寫下了著名的《華為的冬天》: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么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
凡是要保自己利益的人,要免除他的職務,他已經是變革的絆腳石。有些人沒犯過一次錯誤,因為他一件事情都沒做。
自我批判是思想、品德、素質、技能創新的優良工具。面對變革要有一顆平常心,要有承受變革的心理素質。
沒有預見,沒有預防,就會凍死。那時,誰有棉衣,誰就活下來了。
2001年:雄赳赳、氣昂昂,跨過太平洋
要在海外市場的搏擊中,熟悉市場,贏得市場,培養和造就干部隊伍。我們要選擇在這樣一個世紀交換的歷史時刻,主動地邁出我們融合到世界主流的一步,實現成為世界一流設備供應商的使命和責任。
這一年,任正非還經歷了母親的去世,他寫下了《我的父親母親》,這不僅僅是寄托哀思,也是華為給時代的一個交待,只是當時很多人沒有看懂。
“我也因此理解了要奮斗就會有犧牲,華為的成功,使我失去了孝敬父母的機會與責任,也消蝕了自己的健康。回顧我自己已走過的歷史,捫心自問,我一生無愧于祖國、無愧于人民,無愧于事業與員工,無愧于朋友,唯一有愧的是對不起父母,沒條件時沒有照顧他們,有條件時也沒有照顧他們。”
每個人遇到重大變故,都會往回追溯自己的使命和歷史定位,這個使命,既是任正非本人的,也是華為的。
2002-2006年:苦練內功
任正非說:迎接挑戰,苦練內功,迎接春天的到來。
他說到幾個關鍵點:人的能力提升,公司規模,客戶關系,活下去,海外市場,新思維、新方法和創造性的工作,現金流,建立廣泛的同盟軍,大力支持海外的拓展。
提出不能技術導向,要提高管理效率。
這時,任正非首次提出灰色觀念,還親自寫了文章《華為的愿景、使命和價值觀》,激勵海外將士,并希望華為大學成為將軍的搖籃。
2007-2008年:快樂地度過充滿困難的一生
這個階段,任正非談到,要快樂地度過充滿困難的一生,一線員工可以不奮斗,但干部一定要奮斗。
另外多次談到內控,明確了自檢、內控檢查與評估、授權體系建設這三項工作的責任人就是流程負責人,高管是建立內控環境的首要負責人。
向新員工推薦了四本書,《致加西亞的信》、《致新員工書》、《天道酬勤》和《華為的核心價值觀》,并建議哈佛討論式的學習。提到“狼狽為奸”的合作模式,明確說到授權,以及在實戰和自我批判中培養將軍。
2009-2011年:一線呼喚炮火
任正非開始談到非常著名的一句話“一線呼喚炮火”,也說到妥協、灰度和包容。
一線呼喚炮火,就是從中央集權到分權制衡,向海軍陸戰隊學一線授權。
華為長期堅持的創新戰略,是基于“鮮花插在牛糞上”戰略。干部培養和選拔,不搞培訓制、只搞選拔制。
2012-現在:面向未來,投資未來
華為開始推行輪值CEO機制,提出面向未來,強調對未來的投資,以客戶的未來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未來,把錢消耗掉、把能力培養出來,“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原則。
任正非說,華為不需要沸騰,需要的是“積跬步而至千里”的烏龜精神。
這個階段,華為談到了很多基礎性的管理工作,績效管理、靠自己、控制欲望、回歸管理本質、克服困難、在實戰培養干部、反腐、讓雷鋒拿錢,超越美國,做謙虛的領導者、握緊拳頭、邊作戰邊賦能、漲工資降福利……戰略、流程、激勵等各個方面都談到了,而且發文特別多。
在任正非的思考長河中,自我批判意識非常強,多次發言和撰文都談到了自我批判,而且這也是一直存在關鍵詞。
自我批判推動了整個思考過程的前進,華為從一個小公司,逐步成長,建立體系,反復優化體系,即使經過IT寒冬,也長期持續的保持高速增長,就是因為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而且是問題來臨前就開始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華為的核心競爭力,也在持續提升。
華為的戰略規劃的發展就是一個歷史故事,在這個故事線背后,我們可以看到華為的變革,而這些變革和戰略規劃,都是在回應任正非這一系列的思考。
歷史從來都不是平靜的,未來也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