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IBM普及了PC,后來聯想把PC做到了行業第一;IBM提出了數據庫,Oracle卻成為了數據庫的龍頭。在炙手可熱的云計算領域,亞馬遜、微軟、谷歌、阿里......也找不見IBM 的名字。如今,翩翩起舞IBM大象,終究還是拆了。
10月8日,時隔5年,109歲的藍色巨人IBM再次宣布重大調整:將分拆為兩家公司,預計2021年底完成。
具體是,IBM將其傳統的IT基礎設施服務部門(全球信息科技服務部(GTS)的托管基礎設施服務部門)分拆出來,獨立成為一家新公司,臨時名稱NewCo,明年在股票市場上市后將獲得永久名稱。
這是IBM 109年歷史上的第四次重大調整,此前,IBM曾在20世紀90年代剝離網絡業務,在21世紀初剝離PC業務,在5年前剝離半導體業務,而現在它將把傳統技術服務業剝離出去。
保留IBM名稱的將是云業務以及其硬件、軟件和咨詢服務部門,占IBM收入的四分之三,年收入約為590億美元。
IBM目前擁有超過35.2萬名員工,新公司將有9萬名員工,年收入將達到190億美元,其領導結構將在幾個月內決定。
新聞發布后,大家不禁感嘆:“我們認識的那個IBM已經沒有了。”
錯失先機的IBM,無奈妥協
可以這么說,歷來只有不在IBM戰略規劃中而主動不做的業務,少有IBM想做卻沒有取得先機的業務。
據了解,被拆分出來的傳統技術服務業務已經成為IBM的低增長業務,在一份聲明里,IBM稱為4600家客戶提供服務,積壓訂單達600億美元。
在疫情期間,因為很多客戶為了短期穩定和現金儲備,推遲了購買信息技術或軟件升級的訂單,這讓這部分業務遭受了不小的打擊。財報數據顯示,全球技術服務部門去年營收下降6%,而今年二季度的營收比去年同期還要下降8%。
與此同時,云計算相關業務對IBM的重要性卻越來越高。根據最新的二季度財報顯示,IBM的云計算相關業務的營收為63億美元,增長超過30%。這個數字也表明,目前IBM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營收來自云計算相關業務。
但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公布的2018年全球公有云市場數據來看,IBM市場份額卻不到4%,落后明顯。
在主要業務增長乏力,逐漸落后于谷歌、蘋果等公司的困境下,IBM曾掙扎過了,想要抓住醫療AI這根救命稻草,大力研發AI doctor。
在投入巨大人力、財力之后,無果,究其原因,在于落地難。
據Eliza Strickland《IBM 沃森醫療AI的低產和被高估的程度》報告表示:為了找到醫療人工智能的商業案例,IBM開展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項目,針對醫療保健系統中的所有不同參與者:醫生、行政人員、保險公司和患者,以獲得“使用AI分析大量數據集的決策支持。”
盡管也做出了一些成績,比如IBM與北卡羅來納大學、耶魯大學和其他知名機構合作開發的“沃森基因組”。該工具可幫助遺傳學實驗室為腫瘤科醫生提供報告。AI doctor讀取患者基因突變列表,并在幾秒鐘內生成一份描述所有相關藥物和臨床試驗的報告。
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一種AI可以匹配人類醫生的理解和洞察力。
除此之外,IBM提出的一些概念也未能成行,比如當年宣傳很火的“智慧地球”。
盡管IBM的企業史學家稱:“這是計算機首次通過網絡連在一起,允許全世界的人輸入數據、請求信息、進行交易、接入并處理信息和業務請求。”它不僅有利于美國更好地協調其業務,而且革新了航空旅行建立了經濟全球化的舞臺,這場革命將引爆城市的發展。它催生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電子商務世界”。
但最終,同樣是落地的項目沒有幾個,只得不了了之。
IBM在市場上得到了痛苦的教訓。
所以說,一定程度上,這也是IBM向云業務的一次妥協。
2019年7月,IBM以高達3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Redhat紅帽公司,接觸過OpenStack、Docker、Ansible Tower、OpenShift等等這些開源技術的人自會明白紅帽的技術優勢。
紅帽是第一家年收入突破十億美元的開源公司,代碼貢獻量一直是Openstack社區中最高的。
但在資深人士看來,IBM收購紅帽還不夠。“紅帽+Splunk,就可以讓它的戰略插上翅膀飛起來,ElasticSearch也可以作為一個備選。可惜IBM已經沒有這樣的財力了。”
大象能否再次起舞?
曾經,郭士納一句“誰說大象不會跳舞”,一手挽回了IBM被肢解的命運。
當時管理學的主流理論認為,企業的規模過大會帶來組織冗余、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一系列問題,應當拆分成更靈活的小公司來進行管理。
當IBM遇到危機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解體是IBM唯一的出路。
但是郭士納卻堅決反對肢解IBM,他認為:解體后的IBM將無法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綜合服務,而只有用一張統一的面孔和一個統一的聲音來為客戶提供服務的時候,IBM才更具有競爭力。
郭士納用一個比喻,來解釋了他這一思想:如果大象能夠跳舞,螞蟻就必須退出舞臺。
在郭士納的帶領下,IBM重回歸世界財富500強前10名,郭士納也成為了IT界最大的傳奇。《誰說大象不能跳舞》這本書中,也被奉為圭臬,后人深受震撼。
對于IBM目前的局面,我們采訪到了喬諾商學院創始人龍波先生:
IBM從來是戰略領先,執行力跟不上。
執行力,除了流程、組織IT,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動員大家去做難事,有對應的考核與激勵的偏強制性文化,華為之所以超越IBM,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因為戰略能力,而是在執行力,有組織和機制保障,比如考核、目標設定、從機會點到訂貨、銷售和產品線考核機制的互鎖、追責機制......事事有人負責,有質量運營體系,跟蹤落地,這些最早也都是跟西方公司學習的。
華為的文化中非常強調復盤與跟蹤,相對偏強勢的文化保障了執行力的勝利。無獨有偶,在中國云計算業務做的比較好的阿里,鐵軍一般的隊伍,也是執行力的勝利。
對于有著復雜產品線和研發體系的IBM而言,恰恰是“船大掉頭難”,難在了執行力。
一個時代結束了,新時代早開始了!
以340億美元,63%的溢價收購紅帽足可看出IBM對云業務的重視程度,這是IBM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收購交易。
IBM不再是那個只做硬件的藍色巨人,IBM收購的RedHat也不是只有RHEL的小紅帽。
軟件硬件,業態,都在變,一個時代結束了,新時代早開始了!云、分布式以及saleforce等引領的軟件新模式正在占領更大的市場。
IBM 成立新公司最大的意義在于,它能與IBM保持戰略合作關系的同時,還能沒有任何顧慮地與眾多云服務廠商建立合作關系。因為IBM自己也有公有云服務,在混合云的構建中難免會有一些傾向性,獨立之后,新公司可以毫無顧慮地擴大服務范圍。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IBM新任 CEO Arvind Krishna之前是IBM云計算和認知軟件部門負責人。如果仔細觀察,IBM這次的高層變動情況,我們也不難看出,IBM瞄準了這個萬億的市場。
在Arvind Krishna 4月6日給員工的一封信中,也特別說明了此次IBM的轉型:
我相信,我們可以使 IBM 成為21世紀最值得信賴的技術合作伙伴。為此,IBM 必須持續創新,引領客戶的轉型征程。混合云和人工智能是推動我們客戶變革的兩股重要力量,必須是整個 IBM 公司的重中之重。
IBM 已經在主機、服務和中間件領域建立了持久的平臺,這三大平臺繼續服務我們的客戶。我相信現在是時候打造混合云這第四個平臺了。我們的客戶將依賴這個必不可少、無處不在的混合云平臺來完成本世紀最關鍵的工作。這是一個比其他平臺更持久的平臺。
基礎已經打造好了。從長遠來看,我們的混合云路徑對我們的客戶而言是最靈活和最經濟高效的。再加上我們深厚的專業知識,只有 IBM 能夠幫助客戶充分發揮混合云業務模式的潛能。
IBM 是創新巨擘。放眼望去,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和量子計算,在所有這些塑造未來技術的基礎領域,IBM 都是前沿的引領者。
為此,我們必須付諸一系列具體行動。我強調幾點:
首先,我們必須加深對 IBM 兩大戰略的理解:混合云之旅和人工智能之旅。我們都需要理解并善用 IBM 的競爭優勢 - 我們在開源和安全方面的領導地位;我們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客戶的信賴;以及我們幫助客戶實現關鍵任務應用一次構建、隨處運行的例證。
其次,我們必須贏得云計算的架構之戰。我們有一個獨特的機會窗口,由 IBM 和 Red Hat 來把 Linux、容器和 Kubernetes 建立為新的標準。我們能夠讓 Red Hat OpenShift 成為混合云的默認選擇,就像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是操作系統的默認選擇一樣。
第三,我們必須癡迷于不斷贏得客戶的滿意。每一次的交流和互動,我們都必須努力為他們提供最好的體驗和價值。要想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引領,唯一的方法就是根據客戶的需求不斷創新。
此次調整,從數據上看,已經毫無意外地震動了華爾街,IBM在今年以來股價已下跌7%,瞬間提升6%。
有人總結了目前云計算領域主要玩家對云計算的理解:亞馬遜的云業務致力于滿足電商商家的托管需求;微軟的云計算路線走的是“軟件+服務”;谷歌更多強調的是通過云計算對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阿里云計算的價值在于通過移動化與云計算的結合來實現 IT 服務的“在線化”。
就在去年,華為也正式進軍云計算領域,在芯片、系統、通訊網絡、數據中心等基礎軟硬件研發能力上也是有著獨特的自身優勢。誠然,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與趨勢作對。那么,IBM能否拉開混合云優勢,占領云計算市場,大象還能否再次起舞?讓我們拭目以待。
綜編:Faye;點評:龍波;來源:喬諾之聲(ID:geon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