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包如何設置會更管用?
每個企業都會設置工資包,那么怎樣設置才會更有效呢?財務約束讓工資包更有效。我們不妨看看華為公司的工資包是具體如何管理的。
華為一年初做人員預算的時候,跟很多公司是一樣的,每個業務部門在年初,基于業務基線再去做業務預算,業務量清楚了之后再提出業務的編制預算,有了編制就可以生成明年的工資包需求。
很多公司做工資包預算,其實只有這一個動作。
華為公司有什么不一樣?
除了這個動作,華為還有財務約束,也就是業務部門所提報的工資包是否符合E/R值或者E/CGP的目標值。在華為每年都會要求各個部門在這個指標上有所改進,比如成熟型業務每年改進5%,成長型業務改進10%。如果沒有改進,那就會被否決。
業務部門一旦受到財務指標牽引后,管理動作就會發生變化。業務部門就會主動去思考,如何改善人員結構,提升人效?
為什么很多公司通過工資包的定額管理或者定崗定編的管理,始終沒有辦法跟業務部門在編制上達成一致,編制為什么會失控?人效目標為什么很難提高?非常根本的原因其實就是缺失了工資包的管理。
在華為公司,假如到了年底糧食還沒打回來,但是工資包快用完了,公司就會有一些強制的政策,比如凍結加薪,凍結進人或者扣獎金。
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來分析一個部門的案例,在2017年的時候,該部門的收入是2億,人數是100人,工資包是1000萬,E/R值是5%,人均薪酬是10萬,這是2018年的預算方案,一共4套方案。
我們可以看到A和B的方案,E/R值沒有任何改進,這就意味著工資包是在惡化的,而C和D的方案E/R值都有改進,只不過實現的路徑有所差異。C方案是通過開源的方式增加收入,D方案為什么也通過了呢?
比如針對某成熟型業務確實沒有多大的成長空間,那能想別的辦法,比如過去適配100人,現在只能配92人,所以就會把部分人員分流出去。華為公司通過E/R值的改進,倒逼業務部門把規模做上去,同時把人效提升上去。
而對于工資包的管理,針對不同的部門也是不一樣的。針對職能部門,戰略工資包進入其業務規模較小的部門,主要以工資包+編制做定額管理;
而針對利潤中心、成本中心或者一些大規模的部門,一般是做彈性管理。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徐云霞
【相關文章】
·兼職員工發放工資要發票還是做工資表?
·工資社保公積金會計分錄
·5號發工資和15號發工資的區別
·為什么員工工資最高時,企業成本最低?
·公司發工資如何合理籌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