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課程都是結構非常清晰的。講師通過課程結構的設計,不僅厘清思路,授課時的流暢性也會大大提髙。
課程結構搭建應注意的幾個根本的問題:
1、緊扣主題
所有的課程結構都是圍繞主題去展開和規劃設計。主題的方向和主題的大小直接影響結構的內容框架和設計的復雜程度。課程的主題會決定課程的內容范圍,在設計這些不同的課程結構時,不能隨意把一些跟主題不直接相干的內容隨意堆砌上去。
2、聯系培訓對象
課程的結構就是課程的內容框架,它包括了學員需要學習的全部內容。在課程結構設計時卻有很多人容易走進一個誤區,把認為學員要學習的知識簡單羅列出來就完事。不可否認核心知識應該是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但從聽眾的角度上來講,我們設計課程時還應該考慮到學員去運用這些“知識”時所出現的“態度”問題和在實際工作情景中所需要具備的操作技能等等,才能更讓學員學有所得。因此,課程的結構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內容的排列,需要更多考慮學員的角度,讓內容跟學員的聯系度更高,特別是知識的應用方面會因學員對象的不同存在差異。
3、內容前后之間的關聯
課程結構的搭建重要的一個環節是考慮模塊和模塊之間,內容和內容之間的邏輯順序。各種邏輯順序有很多,有些內容的邏輯非常緊密,如:某個操作流程。但有些內容之間的邏輯設計不僅僅是考慮“順序”問題,還需要考慮前后的“呼應”問題。內容前后之間的關聯是結構設計中非常的細節問題,需要做大量細致的工作。
4、結構中要有“對工作的啟發”和“應用”
無論講什么樣的課程,我們都希望能給學員帶來工作上的指導,在課程設計上,我們要設法把“知識”跟學員的工作應用聯系上。
在課程結構搭建之前關注這四個基本問題后,我們就可以依據它為指引來搭建和調整課程結構了:
一、定標題
標題即課程題目,是所有課程內容的涵括。課題的方向一般是在結構設計前“課題分析”的步驟去完成。為了讓課程更加能切合學員的需求,更加鮮明突出,我們有必要對主題進行進一步的界定,最終確定課程的標題。標題確認后會對你的課程框架內容產生極大的影響。
除了“課程時間”的因素對標題的大小范圍有約束外,標題在確認的過程中還要注重以下兩個方面:
1、標題應更寫實
實指的是實操,我們不關要關注“知識”,還需要關注“應用”。一個好的培訓課程,我們要避免僅僅是個知識的普及。例如把《××產品的簡介》調整成《××產品的基礎知識及操作實務》,在接下來課程框架和內容的設定中,產品的知識也在其中,方向卻大有不同。
2、標題要更聚焦
寫實是讓我們注重操作,但學員對象不同,需要的“操作”差異也很大。課程的目的都是為了幫助學員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圍繞學員的工作情景設定課程標題非常必要。例如把《時間管理》調整成《高效回訪管理》,這兩個課題內容框架接下來的搭建也會不同。讓整個課程圍繞學員的關鍵工作——“回訪”做文章,讓課程更能聚焦培訓對象的業務。
二、建模塊
標題確認后,要開始思考課程的層次和邏輯了。這是課程結構設計的核心工作。設計和調整好課程的整體脈絡,對課程講授過程中講師的思路和流暢有積極的影響。這個階段我們必須關注三個重要的層面:課程模塊、知識點標題和知識點的內容,如下圖一所示。課程的模塊指的是課程的“章節”或稱“段落”“部分”,課程的知識點是模塊的中包含的核心要點,知識點的內容則是知識點中包含的具體內容。模塊與模塊之間存在邏輯順序的設計和調整,同一個模塊下的知識點相互之間也存在邏輯順序的設計和調整。每個知識點的內容都是可以具體展開,除概念的具體展開是一段文字外,其他的知識點基本都應有內容框架。
需要說明的是,課程結構圖表達的是課程的“核心知識體系”,因此在搭建課程結構框架時有些內容不能羅列到結構圖上去,如:課程的導入,案例、教學方法、素材、過度語等等。在實際的課程設計中容易犯以下錯誤:有些課程設計者會把其中整個模塊叫“案例分享”,然后在這個模塊下列舉幾個特定的案例。這種結構的表達是有問題的,因為雖然案例中也會包含一些我們想教會學員的做法,但案例中的這些做法我們最終必須把它總結成“通用的規律”,這些“通用的規律”才是我們的“核心知識體系的內容”,案例只是個載體或素材,嚴格地說它應該是教學方法中的一部分,不是內容框架。
從標題開始,層層往下規劃和搭建課程結構。做到以下三點:
1、注意上下層次的關系
每下一層的內容一定要和上一層的標題有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上一層一定是下一層的總結。例如下圖《跨部門溝通》課程結構的第一個模塊內容與主題不是直接的關系。雖然跨部門溝通是溝通的其中一種方式,畢竟我們不是講《高效溝通》這樣的主題,如果課題是講《高效溝通》,那第一部分講溝通的重要性就非常合適了。
2、避免出現內容混亂
同一層的課程模塊或知識點應該按同一個邏輯范疇來分類。如圖四《談判技巧》課程,雖然合同的擬訂是談判的一個重要環節,屬于談判的一個直接相關的內容,但課程的第三部分并不是只講合同在談判中的運用,也就是說這三個模塊的劃分并不是完全按“談判合同”這條線去劃分的,何況課程的題目也不是叫《合同在談判中的運用》。
如果按談判的過程來規劃,可以參考調整成(圖五)的結構樣式,上圖中“合同的重要性”和“合同的擬定”的內容應規劃在“談判前的準備”的模塊里面來講授。
3、嚴格推敲邏輯順序
課程模塊和前后知識點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有時候前面的內容為后面的內容在打伏筆。因此在規劃這些模塊和知識點時要考慮他們之間的邏輯順序。
用以下的三種常用的邏輯結構順序,先確定模塊的邏輯,再確定模塊中包含知識點之間的邏輯。
要素型結構順序:按照某種維度分成幾個模塊,然后將各個模塊按照“并列”的方式組合起來。模塊之間或內容之間是“平級”的關系,沒有先后和包含關系,可以打亂順序和拆分進行組合。
流程型結構順序:就是按照事物發生的先后順序連接起來。簡單地說,流程型結構順序是按照操作的步驟或時間的進展階段等來安排內容的。
WHY/WHAT/HOW結構順序:按照解決問題式的推理過程形成的結構順序。是一種通用的課程結構順序。適合大多數課程的結構搭建。一般地說WHY/WHAT/HOW的結構順序就是: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但在實際的課程結構搭建中,為了避免過于死板,也有一些變異的做法。如:把“WHY”的內容組織成是“困難、障礙、原因、重要性、現狀、背景”等;“WHAT”的內容也不僅僅講“是什么”,還會把“定義、概念、原則、要點、要素、分類、規定”等組織進內容里;在“HOW”的內容中把“方法、步驟、方案、流程、技巧”等加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