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職業崗位都有核心能力,掌握這個崗位的核心能力,也就意味著掌握了職業規劃主動權。比如醫生這個職業需要的核心能力就是對于疾病的治療能力。老師需要的核心能力是教出好學生的能力,再數據化一點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分數。
但是其他行業的的崗位核心能力并不像這些傳統行業崗位的核心能力那樣能一眼看出來。事實是很多崗位的核心能力,被一些企業的行業標準和崗位指標所迷惑。
比如對于設計師制定的指標是,設計圖要符合目前項目的調性;給APP、微信運營制定指標是新增用戶數量,用戶活躍量等。訂立的這些指標深層次的目的是什么?甚至連指標訂立者自己都不清楚。
就如同最近今日頭條張一鳴在企業內部演講的時候,怒斥HR:“有一天我看到咱們HR寫的招聘PM的JD,特別生氣。
有一條寫著:有五年以上互聯網產品經驗,具有日活千萬量級以上的產品規劃和產品迭代實施經驗。我跟這個HR說,按照這個要求,我們公司一大批PM,一個都進不來,連我自己都進不來。別說千萬DAU產品了,他們加入前,連百萬,甚至十萬DAU的產品也沒做過。
后面張一鳴在演講中提到“我們招人一直秉承的觀念,是找到最合適的人,特質是不是真正契合,關注人的基本面。學校、相關經歷、title都沒那么重要。”
這里面提到人的特質。人的特質要契合崗位核心能力的需要。
但是抓取人的特質是企業對人才的選擇,對于招聘者而言,不僅是展現特質被動等待選擇,而是需要主動發現自己求職崗位的核心能力,有針對性的訓練自己的特質去契合崗位的核心能力需要。
比如我們生活中的特質是唱歌好聽、100米跑的最快,善于演講。但是如果這些特質和我們求職的工作崗位核心能力的需要完全沒有關系,那么這些特質也不會成為我們求職路上有力的競爭武器。
只有根據崗位核心能力需要匹配出人的特質需要,才能最大程度的挖掘我們自己的市場價值。
比如有人洞察動力強,去做市場營銷就剛好;有人英語讀寫能力優秀,去外貿行業做策劃方案就有優勢;有人邏輯能力強,去做產品經理就有優勢。
但是對于挖掘個人特質最關鍵的一步,還在于首先要發掘求職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
一個案例:身邊做運營的朋友,畢業工作3年,年薪達到50萬。分享他工作的經歷,工作過2家企業,第一家企業做APP、微信賬號運營,將APP里面的分析引流到微信賬號,并因為成功有效的引流,項目實現凈增利潤幾千萬。他的這種超強的項目變現能力,讓他被第二家公司看重,很快有了開頭描述的待遇。
另外一個是一個人力資源崗位的案例,同樣是一個高薪人力資源招聘人才,他做的事情是通過招聘工作將原本200人的企業擴大到600人的中型企業。
上面提到的兩個案例,第一個案例他的崗位是運營,他發現自己崗位的核心能力是變現的能力,第二個案例是人力資源的案例,他發現自己崗位的核心能力是招聘并留住人才的能力。
每一個崗位都有崗位的核心能力,只要清楚了解到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才能有的放矢的培養自己的特質,而不被市場上各種五花八門的技能要求所迷惑,導致職業生涯越走越迷茫。
圍繞崗位核心能力綜合訓練自己的各項技能
文章一開始提到張一鳴內部演講中提到的HR制定的招聘標準。但是這些不合理的招聘標準不僅出現在HR的招聘過程中,甚至在正式進入工作崗位的時候,也會有。
比如現在企業最火的是要求員工有數據分析的能力,市場部、銷售部、運用部,各部門都在講。導致數據分析一下子很熱門,眾多求職者都去學習,并且一上來就花錢學做系統的課程,python、SQL等。
結果是為學習某項技能而學習,反而忽略學習本身的目的。
這種學習方式就是在沒有發現崗位核心能力時導致的一種碎片化的、短視的學習。
掌握崗位的核心能力,就會技能學習到什么程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明白為達到目的這個技能需要發揮到什么程度。
以用代學,會讓所有崗位需要的技能聯動綜合起來,最后達到企業需要的最核心的目的。這就是崗位核心能力帶來的力量,但是目前大多數時候,我們是在不清楚崗位核心能力的情況下,用最終實現目的需要的手段,去倒推制定某個崗位的技能標準。
如何發掘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
找專業的職業咨詢師或身邊某個行業的牛人請教。他們接觸的案例,經歷的事情多,看問題比一般人更加深刻,所以找他們是最便捷的方法。
還有就是靠自己摸索,比如匯聚網絡上的招聘要求,仔細研究要求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看這部分最終為實現的目的是什么,那么這個目的很可能就是這個崗位需要的最核心的能力。
還有一種是看行業判斷。比如上面提到的醫生、老師等傳統行業的職業,因為這個社會對這些行業的本身就已經設定了他們的使命,所以這些行業崗位的核心能力就已經有了一個大方向。
類似市場上的企業崗位也是如此,比如市面上企業設置的崗位基本基本就已經設置好能實現商業變現這個價值方向。
在這個價值方向之下,再根據崗位做細分判斷。我們圍繞常見的職場各崗位所應具備的能力、技能出發,推出《崗位能力》系列精品課程,針對不同的崗位與能力,涵蓋了新員工、管理者所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綜合考慮了邏輯性、合理性和實效性,幫助職場各個崗位提升工作實踐和效率,為邁向卓越員工提供了豐富的工具和指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