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是降本的“基石”,產品只有高質量、低成本制造出來,才能成就商業的成功。制造要發揚工匠精神和實干精神,精益求精,持續不斷夯實改進,做好產品降成本的基石。
喬諾特別策劃端到端降低成本系列文章,會持續發布成本管理專題文章,幫助中國企業理解國際標桿企業的端到端全流程成本管理方法論。從而完成從“土八路”打法到“正規軍”的專業過渡,進而成為降本的“王牌軍”。
本篇為《端到端降低成本系列文章》第六篇,從制造降成本環節切入企業現實問題:
雙碳政策下電力成本不斷上升企業到底該怎么應對?
為什么說制造環節的成本管理有可能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國際標桿企業有哪些制造成本管理的方法和經驗?
制造降本的重要性
由于各行各業的制造成本占銷售比重不同,比如,積木玩具的制造成本在20%左右,衛浴產品的制造成本在10%左右,而顯示屏行業的制造成本高達40%-50%,所以所處行業不同、板塊不同,制造成本占銷售的比重差別很大,導致不同公司對制造成本的重視程度不同。
一、節約制造成本直接提升盈利
對于制造企業來講,制造費用的降低可直接帶來盈利,制造環節控制各項成本,帶來公司毛利的提升。
二、制造成本是供應鏈核心競爭力之一
身處紅海市場的企業,很多主營產品的研發、技術都在同一水平,基本處于同質化競爭,這類競爭的本質在于拼供應鏈,而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正是制造降成本。
三、雙碳目標、人力成本上升大趨勢下需要管控制造成本
碳中和、碳達峰的宏觀政策之下,企業電力成本不斷上升,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等都是確定性事件。誰能管控好制造成本,誰將勝出。
企業制造成本管理中常見的誤區
一、無限制的增加產品種類,缺乏有效的管控與淘汰機制
很多企業在研發的源頭缺乏產品規劃,無限制的增加產品種類,同時缺乏產品模塊化設計理念,造成小批量、多品種、部件種類多等現象,給制造帶來諸多麻煩,比如制造管理對象增多,投資增加,產線頻繁切換等。
例如有家企業產品種類接近2萬種,2020年度有生產供貨的只有1500個產品,在這1500個產品中,企業全年銷售發貨量的80%以上都聚焦在150個產品,其余1350個產品只為公司帶來不到20%的銷售收入,但整個企業從上到下,沒有察覺到該分布的異常。
當顧問團隊把數據匯集呈現時,企業才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第一反應是從產品規劃的源頭審視,除了這150個主打產品之外,其余1350個產品還有多少存在的價值?那些長尾產品是否需要主動優化、迭代淘汰?企業的產品規劃源頭是否需要一些限制規則?
理想狀況下,企業應該在產品規劃前期考慮產品組合的序列化、規模化、經濟效益化,而產品規劃一般都由市場部和研發部負責,他們很少關注制造成本,因此前期不斷的發布新品,卻沒有機制去管控產品規劃的源頭,對供應鏈造成沉重負擔。
二、過度聚焦在制造現場開展質量和工藝改進,有可能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很多企業關注制造成本,主要是立足制造現場去追求工藝效率和質量改進,很少看到造成制造成本的根源是產品研發,沒有從產品源頭上開展改進。
即使有些企業看到了從產品設計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但制造對研發的影響力弱,企業也沒有引入IPD流程運作,導致改進乏力。制造部門的質量工程技術人員一味埋頭在生產現場,把產品的標準時間改進摳到秒級,這種聚焦改進本身沒有錯,但終究改進空間有限,若能跳出制造范疇,強力協同周邊部門開展可制造性設計改進,很可能會收獲西瓜。
比如A公司的制造人員從現場走出來,參與到研發設計中,實現了制造降成本的突破。A公司的電路板設計比較復雜,需要比較詳盡的測試確保產品每個器件、每個功能都沒有缺陷,能長期、穩定、可靠的工作,原生產測試需要4個工位完成,制造部對現場的操作員和流水線效率進行了提升,但測試時間仍需19分鐘,制造成本高且不滿足產品快速發貨的要求:
工位1:時長2分鐘,需要給兩個芯片和一個FLASH加載軟件;
工位2:時長2分鐘,ICT在線測試,能準確定位電路通斷、器件失效等故障;
工位3:時長5分鐘,模擬產品實際工作環境,完成常規功能的測試;
工位4:時長10分鐘,需要用到昂貴的特殊測試儀表,對關鍵性能指標進行測試,確保出廠產品符合設計要求。
在產品設計迭代更新時,制造部協同研發部做了如下可測試性設計優化:
1)在ICT測試工位增加軟件加載功能,合并工位1和工位2,合計測試時間從4分鐘減少到2分鐘。
2)新增開發自測試軟件,合并工位3和工位4,且能支撐5臺產品同時測試,合計單臺平均測試時間從15分鐘減少到3分鐘,且無需使用昂貴的特殊測試儀表,每條生產線節約設備成本50萬元。
通過產品的設計改進,單臺產品的生產測試時間從19分鐘降低到5分鐘,生產線工位由4個減少到2個,累計節省設備成本XX萬元,生產成本降低80%,滿足了市場快速發貨的要求
三、企業單純的追求制造成本下降,未考慮制造成本與存貨成本的平衡,實現綜合成本最優
企業的制造降成本不能僅僅關注制造,制造成本與庫存成本是互相影響和作用的,需要把庫存成本和制造成本綜合起來看,若單純追求制造降本,而不看存貨成本,有可能按下葫蘆起了瓢。
比如某家油漆企業,制造工藝沒有改進時,紅色、藍色、綠色等不同顏色的油漆都存放在倉庫,客戶下單之后直接配送,所有成品庫存在制造環節完成加工,但這種制造模式是不是最優方案呢?實際運作時發現,由于顏色種類較多,有的顏色的油漆庫存積壓、有的庫存不足需緊急生產,運作成本極高。
后來這家企業做了制造模式的優化,生產出可以長期在倉庫存放的底漆,客戶下單需要什么顏色的油漆,再把顏色調配出來安排發貨,從而達庫存單元設計和制造模式的優化,這種優化,實際上是把庫存成本和制造成本綜合起來實現最優。
以上問題和現象產生的根因
一、缺乏制造降本認知和頂層設計
結合上文的誤區企業制造往往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缺乏對制造降本的深層次認識與頂層設計,且往往無法跳出制造范疇來開展改進。
二、缺乏與其他部門有效聯動與互通的工作流程或機制
大多企業沒有相應的IPD流程讓制造上車,去參加與產品相關的設計和優化,制造或者沒有角色參加,或有角色參加但沒有發言機會,或說話沒有分量,與周邊部門的協同嚴重不足,推動乏力。
如研發和制造的聯動:制造內部工匠更容易關注工藝本身,缺少與外部的溝通與協同,而研發又不懂制造痛點,兩者沒有銜接,尤其是沒有引入IPD的企業尤為明顯。制造部門如果在產品早期規劃、設計時就參與進來,限制新品種無序增加,且有效開展產品模塊化設計,降低產品與部件的種類數,即能從源頭解決部分制造成本麻煩。
如服務和制造的聯動:比如某企業在銷售服務時產品需要安裝一款軟件,服務人員的安裝費用將大幅增加,但如果在制造出廠前完成安裝,制造環節的成本遠遠低于客戶現場安裝成本。這里就體現了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盈利。
如采購與制造的聯動:比如某一產品的部件套件化、組件化采購時,采購可以把套件拆成一個個小部件,選擇成本較低的供應商分別采購,購回后通過制造完成組裝,達成采購和制造的協同降本。
如銷售與制造的聯動:比如前面提到的發貨量極少、制造成本高的1350個編碼,只為企業貢獻了不到20%的利潤,市場和銷售到底應該推哪些產品?哪些可以精簡?哪些可以收編?哪些因為客戶原因特別需要保留?這些問題就體現出制造與銷售和市場的聯動協同重要性。
標桿企業如何完善制造成本管理
中國企業現在面臨的種種制造成本問題,國際標桿企業A公司通基本都遇到過,他們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1999年之前,埋頭現場
1999年之前,A公司埋頭制造現場,改進生產質量和工藝,關注制造層面的問題,注意力停留在制造內部視角。
二、2000-2008年,引入IPD開展產品可制造性設計
2000年之后,A公司開始引入IPD,主動開展產品可制造性設計,降低制造成本。
三、2009年之后,開展產品的制造解決方案設計與落地
給中國企業的建議
一、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前提下,協同研發/市場開展產品模塊化設計,盡量把產品的部件種類做的越少越好,把形成產品的積木塊做到最簡、最少。
二、在滿足客戶貨期的同時,通過合理的存貨單元與制造模式設計,把物料/部件拼裝為成品的過程,做到簡單和快速,實現制造和庫存的綜合成本最優。
三、深耕制造現場,結合精益生產理念,把每個部件和每個模塊的制造工藝與質量做到極致。
端到端降本的29個關鍵方法
一、 建立端到端成本管理的理念
成本管理是一把手工程,企業應樹立正確的成本控制觀念,把成本控制應用于價值鏈管理,從公司維度制訂成本總目標,并將其分解到經營活動各環節、各部門,明確各自的責任和分工。成本控制的主體應落實到企業各部門主管和相關人員的身上。
樹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成本管理的意識,才能真正使企業成本管理落實到實處。
二、打通八大環節 建立一套系統的方法論
降本要全流程端到端進行成本管控,挖掘每一個階段的降成本潛力,不放過每一個降本機會點,讓冰山下的成本浮出水面并各個擊破。
在研發、采購、制造、存貨、質量、物流、工程等都進行了有效協同,齊心協力挖掘降本空間。
在研發模塊,進行了有效的戰略卡位,掌控技術斷裂點,有產品溢價的能力。如蘋果有正面指紋膜按鍵技術、有AI技術等,華為有徠卡、有保時捷、有折疊屏等,這些技術讓蘋果和華為都有了自己的溢價能力。
在采購模塊,對九大典型業務痛點進行全面“狙擊”。
在制造模塊,把部件和工藝做到了極致,把制造過程做到簡單高效。例如,在華為內部,P系列的定位是“極致時尚”。經過長達五個月的反復推敲和細節優化,設計師才真正完成ID 設計,最終背面材質方案鎖定為“玻璃”,這一設計思想源自手表工藝,意在表現鐘表的精密與玻璃的和諧。
在存貨模塊,全產業鏈協同降存貨,縮短存貨周轉周期。如蘋果的庫克痛恨庫存是出了名的。他認為,“庫存本身就徹底是一種罪惡”。擁有數千個零配件的蘋果庫存周轉率也就只需要5天而已。
在質量模塊,質量不是降本的犧牲品,質量要為成本保駕護航。無論是蘋果,還是華為,質量都相當不錯。
在物流模塊,點線面優化物流網絡,倉儲精益及作業標準化,物流計劃牽引,降低等待浪費。
在工程模塊,計劃協同,模式優化,解開窩工返工的難題。
此外,他們還保障了交付連續性,構建了良好的生態圈等,這些也是他們沒有受到漲價潮影響以及成為產業鏈圈主的主要原因。
企業只有深淘灘、苦練內功,建立端到端的成本管理,才能跑贏對手,立于不敗之地。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江濤,某跨國公司某產品線新產品導入部長,21年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