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拜訪企業時,經常會聽到如下經營之痛:
增收不增利,規模增長但盈利不增長;
當前疫情環境,增長遇到瓶頸,機會不明,如何挖掘新機會點與增長點;
存貨居高不下,資金都被困在了存貨中;
高壞賬風險,客戶回款越來越難,現金流越來越吃緊;
……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經營現象呢?
我們的結論是,企業缺乏相應的管理,經營過程沒有管理好。
經營分析的常見問題
拿存貨與壞賬的問題來說,一種情況是,企業的經營分析沒有暴露出存貨與壞賬的問題,企業不知道有問題;另一種則是,雖然暴露出了相關問題,但企業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問題依然存在。
經營分析本應該是通過管理過程,拿到結果,完成目標,落地戰略的重要抓手和工具。而很多企業,卻沒有用好經營分析這個抓手和工具,導致諸多問題的產生——
問題一:經營結果很不好,但背后的問題卻未被暴露出來,或者分析浮于表面,找不到業務根因和有效的改進措施,問題得不到解決;
問題二:月月分析都一樣,每次都是那幾個熟悉的問題在老生常談,但也找不到改進的辦法,挨罵的人不想聽了,罵的人也不想罵了;
問題三:全年要么不做預測,要么想做預測卻不知道如何做預測,團隊只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問題四:經營分析會的定位錯誤,會議無決策、無結論,難以跟進閉環;會議是會議,執行是執行,會前怎么樣、會后繼續怎么樣,會議與執行兩張皮。
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呢?我們總結出三大原因——
首先,管理團隊對經營分析的認知不正確:要面子、“捂蓋子”,不敢暴露問題,擔心傷了面子和士氣,破壞了團隊和諧;
其次,缺乏經營分析的方法和能力:不知道如何識別并暴露問題,更不知道如何分析并解決問題;
最后,缺乏科學的經營會議的流程與機制:會議的組織與開展都很隨意,沒有制度,會議效果難以保障。
管好過程,拿到結果,落地戰略
如何通過經營分析管過程,拿結果,從而落地戰略呢?
結合一批在跨國集團打過勝仗的將軍們總結出來的實戰經驗,以及數百家企業的真實輔導案例,我們提出“四有”公式:有節奏、有方法、有流程、有機制,即:正確的分析節奏+解決問題的分析方法+科學的會議流程+閉環的機制保障。
一、正確的分析節奏
經營分析主題,不是從年頭到年尾都千篇一律的,要根據經營狀況確定分析節奏,讓舉措更有效。
以我們輔導過的一家智能制造企業為例,分享3個關鍵節點:
4月份(預測、上半年沖刺準備、策略);
7月份(預測、年度經營策略調整);
10月份(下半年沖刺策劃及目標)。
4月份重視預測,可以對年度和半年度的經營情況,進行預測和差距分析,根據差距及時審視經營舉措,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把風險在第一階段規避,做出調整動作,如果等到下半年就遲了。
7月份進行半年度的業績達成回顧,對上半年的經營情況進行評價,并且展開年度及Q3滾動預測,制定年度目標達成的改進計劃。對于明確無法達成年度目標的經營單元,進行彈性縮減投入,如果Q3有改觀,則彈性授予,可再增加。
10月份基于最新的滾動預測,展開年度沖刺準備,這時候可以做一些快贏的措施,圍繞著當年可以落地的舉措,比如產品/區域的調整,策劃安排一些工作組設定沖刺計劃。
每個月有每個月的經營節奏與分析節奏,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二、解決問題的分析方法
很多企業都不清楚經營分析真正要分析什么,月月都只分析收入、成本、利潤,千篇一律。哪怕企業的庫存呆滯已經越來越嚴重,現金流越來越吃緊,壞賬越來越多,導致企業已失去造血能力,都渾然不知。
實際上,在經營分析報告中,可以分為《經營分析主報告》和《業務專題報告》,通過好的分析方法,可以讓《經營分析主報告》充分暴露問題和風險,讓《業務專題報告》切實解決主報告暴露出來的問題。
主報告如何暴露問題和風險呢?
我們推出“經營6要素”指標,即:“機會-增長-投入-效率-回報-風險”,圍繞這經營6要素建立指標體系,讓問題無處可藏。
通過經營6要素可以打開指標:訂單/訂貨、收入、毛利(率)、成本(率)、利潤(率)、回款、現金流與DSO,存貨與ITO、人效等,以及對應的過程性指標。
就像我們每年去醫院體檢一樣,企業每月也要例行體檢經營6要素的指標體系,而不僅僅只是關注收入、成本和利潤。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識別、并暴露出經營問題與風險,讓經營報告會說話。
主報告暴露問題,業務專題報告如何解決問題呢?
以應收賬款為例,主報告通過對“效率與風險”這兩個要素的經營指標進行分析,識別出回款與應收賬款存在問題,比如回款率太低、壞賬過多、現金流吃緊等。那么,對應的業務專題報告,就要分析和解決回款與應收賬款的問題。
首先,找到根因。
比如,究竟是企業的交付出了問題,客戶不滿意不回款?還是客戶的信用狀況出了問題,客戶無錢支付?還是客戶就是耍賴不支付?或者這個交易一開始就沒有做到“優生優育”,在談判時,早在合同條款上就出了問題……
找到根因后,制定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的思路是“短期快速止血,長期根治問題”。
短期內,先迅速組織相關部門,成立聯合項目組收回款項,及時止血,避免企業耗損太多;中長期內,建立應收賬款管理體系,保障交易“優生優育”。
從合同款項、客戶信用管理機制、內部運營管理機制、管理責任界定等各方面著手,建立回款與應收賬款管理體系,保障回款與現金流,保障企業運行的血液。
三、科學的會議流程
科學的會議流程能提升會議決策質量、落實解決問題,同時讓跨部門有充分的溝通平臺,加強資源協同。
科學的會議流程有三大要求:會前必策劃,會中必解決,會后必閉環。基于這三大要求,我們總結出:會前三準備、會中四聚焦和會后出兩文。
會前三準備:準備開會的議題、準備會議通知和準備溝通主報告要暴露的問題。這里要跟大家提醒一點,會前溝通材料非常重要。比如,如果沒有會前溝通,當CFO在匯報主報告時,業務部門就會不認可財務暴露的問題,反而認為財務沒有提前告知,在會議上“打黑槍”。
會中四聚焦:聚焦問題,聚焦目標,聚焦責任,聚焦機會。聚焦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并且是會前私下溝通不能解決的問題。
會后出兩文:一文是正式的會議紀要,一文是問題跟蹤表。這“兩文”要把會中的結論以正式的形式發布,并且進行跟進,保障會議的閉環。
四、閉環的機制保障
要想在思想上和態度上重視經營結果,就必須要有機制的保障。如果經營結果好壞都一個樣,大家就不會重視經營結果。
所以,經營結果好壞要進行KPI考核,考核結果有獎懲、有激勵。經營與激勵閉環起來,大家才會重視經營結果,管好經營過程。
針對如何通過經營分析管好經營過程,拿到結果,從而落地戰略,喬諾聯合一批跨國企業經營實戰專家和前高管,通過調研100多個企業,十幾個行業的經營痛點,以及跨國企業先進的管理實踐,總結出一套課程:《落地戰略的抓手:經營分析的18個關鍵方法》。
該套課程18節課,內容除了經營分析會議流程與運作機制、經營分析報告內容外,也有解決企業主要經營問題的實戰經驗,從機會、增長、投入、盈利、效率與風險管理(存貨、應收賬款、人效)等要素,深入全面挖掘企業經營問題并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助力改善企業的經營結果,落地企業戰略。
本課程的內容將于近期更新上線,敬請關注!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馮馮,喬諾財經管理資深專家,原跨國公司財經部長、“全面預算變革”及經營分析“一報一會”等項目推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