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客戶”——彼得・德魯克
而客戶服務,正是連接企業與客戶的核心紐帶。可現實中,很多企業的客服卻陷入了 “兩難困境”—— 員工怕接投訴電話,面對客戶的憤怒只會機械念話術;客戶反饋問題后,要么石沉大海,要么被 “踢皮球”,最后只能帶著不滿離開。
更遺憾的是,不少管理者把客服當成 “成本中心”,覺得只要不出錯就行,卻忘了一次優質的服務能留住老客戶,一次妥善的投訴應對甚至能讓客戶更忠誠。
客服的核心價值
很多人覺得客服就是 “接電話、回消息”,負責解答疑問、處理售后,只要客戶不投訴就算完成任務。但其實,客服的價值遠不止于此 —— 它是企業的 “聽診器”,能最先捕捉到客戶的需求和產品的問題;更是 “轉化器”,能把滿意的客戶變成回頭客,把有不滿的客戶拉回來。
從成本角度看,老客戶的復購成本比新客戶低 5-25 倍,而客服正是留住老客戶的關鍵。比如客戶買了一款家電,使用中遇到小問題,客服不僅快速幫忙解決,還主動告知保養技巧,客戶下次換家電時,大概率會優先選這個品牌。反過來,如果客戶反饋問題后,客服態度敷衍,哪怕產品再好,客戶也可能再也不買。
真正的 “WOW 服務”,不是要做多么驚天動地的事,而是超出客戶的基本期待。比如客戶網購了一本書,客服發貨時多放了一張手寫的書簽,上面寫著 “希望這本書能給你帶來啟發”;比如客戶出差住酒店,前臺記得他上次說過喜歡靠窗的房間,主動預留了同款房型。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卻能讓客戶感受到被重視,而這種重視,正是客服最核心的價值。
投訴是機會不是麻煩
提到客戶投訴,很多客服和管理者第一反應是 “頭疼”,覺得是客戶在 “找茬”,甚至會讓員工盡量回避。但實際上,投訴不是麻煩,而是企業改進的機會,更是提升客戶忠誠度的契機 —— 這就是客戶關系管理里常說的 “服務補救悖論”:成功處理客戶投訴后,客戶的忠誠度往往比沒遇到問題的客戶還高。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客戶投訴時,本質上是在 “給企業一次機會”。如果客戶遇到問題后連投訴都不想提,直接默默離開,那企業連改進的機會都沒有。比如客戶在餐廳吃到異物,他選擇投訴,說明他還愿意給餐廳一次改正的機會;如果他直接轉身走,再也不來,餐廳永遠不知道自己的衛生問題有多嚴重。
還有一點容易被忽視:投訴的客戶是 “活的反饋源”。他們會直白地說出企業的問題 —— 可能是產品設計不合理,可能是流程太繁瑣,可能是員工態度不好。這些反饋,比企業花錢做市場調研得到的信息更真實、更具體。比如某手機品牌收到客戶投訴 “充電口容易壞”,研發團隊根據這個反饋改進了接口設計,后續同類投訴減少了 80%,還吸引了更多注重耐用性的客戶。
傾聽的 3 個要點
處理投訴的第一步,不是急著解釋或解決問題,而是學會傾聽。很多客服剛聽客戶說兩句,就打斷對方說 “我知道了,這是因為……”,結果客戶更生氣 —— 因為客戶此時最需要的是 “被聽見”,而不是 “被教育”。做好傾聽,關鍵要抓住三個要點。
首先是不打斷、不判斷。客戶情緒激動時,打斷只會激化矛盾。比如客戶說 “我等了三個小時,你們的客服電話一直打不通”,此時不要急著說 “今天咨詢量太大了”,而是先讓客戶把話說完。哪怕客戶說的有偏差,也先聽完整,再慢慢溝通。因為客戶在情緒上頭時,需要的是 “宣泄渠道”,而傾聽就是最好的渠道。
其次是捕捉關鍵信息。客戶投訴時,往往會夾雜很多情緒性的表達,比如 “你們這是什么破服務”“我再也不買你們的東西了”,這些是情緒,不是核心訴求。客服要學會從情緒里提煉事實:比如客戶反復提到 “昨天申請的退款沒到賬”“聯系了兩次都沒結果”,這才是關鍵 —— 核心訴求是 “盡快拿到退款”,情緒是 “因為兩次沒結果而著急”。
最后是復述確認。聽完客戶的話后,用自己的話把核心信息復述一遍,確認自己沒理解錯。比如 “您的意思是,昨天上午 10 點申請了訂單退款,到現在還沒到賬,期間聯系了兩次客服,都沒得到明確回復,對嗎?”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讓客戶知道你真的在聽,二是避免因為信息誤解導致后續處理出錯。
共情不是討好
傾聽之后,下一步是共情。很多客服把共情當成 “討好”,比如客戶說 “東西壞了,我很生氣”,客服只會說 “別生氣,會好的”“抱歉給您帶來麻煩了”,這些話太空洞,客戶根本不會覺得被理解。真正的共情,是 “理解客戶的情緒,并讓客戶知道你理解”。
要做到共情,首先要區分 “共情” 和 “同情”。同情是 “我為你難過”,共情是 “我懂你的感受”。比如客戶說 “我明天就要用這個東西,現在卻發現是壞的,耽誤了我的事”,同情的說法是 “真倒霉,太可惜了”,共情的說法是 “我特別理解您的著急,明天就要用,現在出問題,換做是我也會慌,畢竟耽誤事太麻煩了”。后者沒有空洞的安慰,而是直接認可了客戶的情緒,讓客戶覺得 “你懂我”。
其次是共情要具體,不泛泛而談。不要說 “我們很重視您的反饋”,而是結合客戶的具體情況說 “您為了這個東西等了這么久,現在還出了問題,確實讓您受委屈了,我們一定盡快解決,不讓您再等”。具體的共情,能讓客戶感受到 “你關注的是我這個人,不是在走流程”。
還要注意,共情不是 “站隊”,不是說 “都是我們的錯”,而是 “理解你的感受”。比如客戶因為操作不當導致產品出問題,客服不用硬說 “是我們的問題”,而是可以說 “我理解您現在的著急,畢竟花了錢買的東西用不了,肯定不舒服。我們先一起看看怎么操作,說不定很快就能解決”—— 既認可了客戶的情緒,又為后續解決問題留了空間。
解決問題的邏輯
共情之后,就到了最核心的 “解決問題” 環節。很多客服處理問題時沒有邏輯,要么隨便承諾 “我幫你催一下”,要么讓客戶 “等通知”,結果客戶等了半天沒消息,反而更不滿。解決問題,要遵循 “明確、可落地、有反饋” 的邏輯,核心是讓客戶 “安心”。
首先是明確責任,不推諉。客戶最討厭的就是 “踢皮球”,比如問 “我的退款什么時候到”,客服說 “這是財務的事,你找財務”,客戶再找財務,財務又說 “要客服提交申請”,來回折騰,客戶的耐心早就沒了。正確的做法是,客服主動承擔責任:“退款需要財務那邊處理,我現在就幫您提交申請,并且跟財務確認進度,今天下午 6 點前給您反饋具體到賬時間”—— 哪怕不是自己的直接責任,也要成為客戶的 “對接人”,而不是 “傳聲筒”。
其次是給出具體方案,不用 “模糊承諾”。比如客戶買的商品沒貨,不要說 “很快就會有貨”,而是說 “這款商品現在缺貨,我們已經在加急補貨,預計 3 天后到倉,到倉后我會第一時間幫您發貨,并且給您申請一張 10 元的無門檻優惠券,補償您的等待時間”。“3 天后到倉”“10 元優惠券” 都是具體的,客戶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要等多久,自然會更安心。
還要遵循 “SMART 原則”。具體(Specific):明確告訴客戶要做什么,比如 “幫您提交退款申請”;可衡量(Measurable):讓客戶知道如何判斷進度,比如 “下午 6 點前反饋到賬時間”;可實現(Achievable):不隨便承諾做不到的事,比如不能保證 “今天一定到賬”,就說 “今天反饋到賬時間,一般 1-3 個工作日到賬”;相關(Relevant):方案要聚焦客戶的核心訴求,比如客戶要的是 “盡快用商品”,就不要只給優惠券,還要幫他找替代方案;時限(Time-bound):給明確的時間節點,不讓客戶無限期等待。
跟進的閉環思維
很多客服覺得 “問題給出方案就結束了”,其實不然 —— 如果后續不跟進,客戶還是會覺得被遺忘。比如客服說 “下午 6 點前反饋退款進度”,結果到了 7 點還沒消息,客戶肯定會再次投訴。處理投訴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 “跟進閉環”:從方案落地到問題解決,全程讓客戶知道 “進展如何”。
首先是按時反饋,哪怕沒結果。比如客服承諾下午 6 點反饋退款進度,但財務還沒回復,此時不能不聯系客戶,而是要主動說 “非常抱歉,財務那邊還在核對您的退款信息,我已經催了,預計晚上 8 點前一定給您答復,期間您有疑問可以隨時找我”。主動告知 “沒結果”,比讓客戶追問更顯誠意,也能避免客戶因為 “沒消息” 而焦慮。
其次是問題解決后,確認客戶滿意度。比如客戶的退款到賬了,客服可以主動問 “您的退款應該已經到賬了,您查收一下?這次處理過程中有沒有讓您覺得不滿意的地方?我們想改進一下”。這一步不僅能確認問題是否真的解決,還能讓客戶感受到 “企業在乎我的感受,不是解決完就不管了”。
還要做好 “后續預防”。比如客戶因為 “不知道退款需要審核” 而投訴,客服在解決問題后,可以順便說 “以后您申請退款后,在訂單詳情里就能看到審核進度,不用再特意聯系我們,這樣更方便”。通過一次投訴,教會客戶如何避免類似問題,既能減少未來的投訴,也能提升客戶的使用體驗。
團隊培訓的重點
做好客戶服務和投訴應對,不是靠單個客服的 “天賦”,而是靠團隊的 “能力”。很多企業的客服培訓只教 “話術”,比如 “客戶說生氣,你就說抱歉”,結果員工遇到沒見過的場景,還是不知道該怎么辦。真正有效的培訓,要聚焦 “能力”,而不是 “話術”。
首先是場景模擬培訓。與其背話術,不如讓員工 “實戰演練”。比如設置 “客戶因商品破損投訴,要求立刻退款”“客戶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吐槽,情緒激動” 等場景,讓員工扮演客服,管理者或同事扮演客戶,真實還原溝通過程。演練結束后,大家一起復盤:“剛才哪里沒做好?比如客戶說‘再不退款我就投訴到消協’,你當時說‘那你去投訴吧’,這句話太沖了,應該怎么說更合適?” 通過模擬,員工能更熟練地應對各種情況,比背話術管用得多。
其次是案例復盤分享。每周或每月,收集團隊里處理得好的投訴案例和處理得不好的案例,一起分析。比如好的案例:“小王上周處理了一個客戶投訴,客戶因為物流延遲很生氣,小王先共情,再幫客戶查物流進度,最后申請了補償,客戶還特意回來表揚”,分析小王做對了什么;不好的案例:“小李處理客戶投訴時,打斷了客戶三次,導致客戶更生氣”,分析哪里錯了,下次該怎么改。案例都是身邊發生的,員工更容易理解和學習。
還要培訓 “產品和流程知識”。客服連自己的產品都不了解,怎么幫客戶解決問題?比如賣家電的客服,要知道不同型號的功能差異、常見故障的處理方法;做電商的客服,要知道退款流程、物流時效、售后政策。只有把產品和流程吃透,客服才能在處理投訴時游刃有余,不用每次都去問別人 “這個怎么弄”。
工具輔助效率
除了人的能力,工具也能幫客服提升效率,讓客戶體驗更好。很多企業覺得 “客服靠嘴就行”,忽略了工具的作用,結果員工每天要重復回答很多相同的問題,沒時間處理復雜的投訴;客戶也要反復跟不同的客服說明情況,體驗很差。選對工具,能讓客服和客戶都 “省事”。
首先是 CRM 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這個系統能記錄客戶的所有互動信息:比如客戶上次買了什么、投訴過什么問題、喜歡什么類型的產品。比如客戶再次投訴時,客服打開 CRM 系統,就能看到 “這位客戶上次因為退款問題聯系過,當時已經解決”,不用再讓客戶重復說 “我上次怎么怎么樣”。這樣既能節省時間,又能讓客戶覺得 “你們記得我”。
其次是智能客服輔助工具。對于簡單的問題,比如 “怎么查訂單”“退款需要多久”,可以讓智能客服自動回復,不用人工客服介入。這樣人工客服就能把時間花在復雜的投訴上,比如客戶的特殊需求、情緒激動的投訴。智能客服還能給人工客服 “提示”,比如客戶提到 “充電口壞了”,智能客服會自動彈出 “充電口故障的處理流程”,幫客服快速找到解決方案。
還有工單系統。當投訴需要多個部門配合時,比如客戶投訴 “產品質量問題,需要退貨 + 賠償”,客服可以在工單系統里創建一個工單,分配給售后部門處理,并且能實時查看工單進度。這樣不用客服反復去催各個部門,客戶也能通過工單編號查到進度,避免 “不知道誰在處理” 的情況。
危機客服的原則
有些投訴會升級成 “危機”,比如客戶在微博、抖音等平臺公開投訴,還 @了很多大 V,或者一群客戶因為同樣的問題集體投訴。這種時候,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品牌口碑,甚至引發公關危機。應對危機客服,關鍵要遵循 “快速、真誠、透明” 的原則。
首先是 “黃金 4 小時響應”。危機發生后,4 小時內是關鍵期 —— 如果企業遲遲不回應,負面信息會快速擴散,客戶會覺得 “企業不在乎”。比如客戶在微博投訴 “買的奶粉有異物,孩子喝了不舒服”,并配了圖片,企業要在 4 小時內做兩件事:一是在評論區公開道歉,比如 “看到您的反饋非常著急,孩子的健康最重要,我們已經私信您,希望能了解更多細節,比如購買渠道、生產日期,我們會立刻安排檢測,并且承擔孩子的檢查費用”;二是私信客戶,快速對接處理,避免客戶在公開平臺繼續吐槽。
其次是真誠不推諉,不找借口。危機面前,客戶最反感的是企業 “甩鍋”,比如 “這是物流運輸過程中損壞的,跟我們沒關系”“是客戶自己保存不當導致的”。正確的做法是先道歉,再解決問題,比如 “不管是什么原因,給您和孩子帶來了麻煩,我們非常抱歉。我們會先安排專人跟進,幫您處理退貨退款,同時對同批次產品進行檢測,確保其他客戶的安全”。真誠的態度能減少客戶的敵意,為后續處理爭取時間。
還要透明公開進度。比如集體投訴 “某款 APP 突然無法使用”,企業要定期在官方賬號發布進度:“目前技術團隊正在緊急修復 APP 故障,預計 2 小時內恢復正常,恢復后會給所有用戶發放一張 5 元優惠券作為補償”“已經修復 50% 的用戶,剩余用戶預計 1 小時內恢復”。透明的進度能讓客戶知道 “企業在做事”,減少焦慮和不滿。
寫在最后
客戶服務不是 “成本”,而是企業的 “隱形資產”;投訴應對不是 “麻煩”,而是提升客戶忠誠度的 “機會”。真正的 “WOW 服務”,不是靠花哨的技巧,而是靠 “以人為本” 的態度 —— 傾聽客戶的聲音,理解客戶的情緒,解決客戶的問題,跟進客戶的反饋。
就像稻盛和夫說的:“客戶是企業存在的唯一理由,失去客戶,企業便無從談起。” 做好客戶服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管理者重視,需要團隊能力提升,需要工具輔助,更需要每一個客服都把客戶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當企業能把 “讓客戶滿意” 變成 “讓客戶驚喜”,能把 “處理投訴” 變成 “留住客戶”,就一定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積累越來越多的忠實客戶,而這些客戶,終將成為企業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