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付亮
前些天,與客戶一起去茶葉市場了解茶葉包裝,走訪了不少包裝店鋪和廠家,同時也走訪了一些茶葉店。當時的氣溫還有點冷,我們都穿著羽絨衣,一家一家地了解,希望能夠找到合適的包裝款型、設計公司及生產廠家。
幾圈走下來,我就感覺到一絲絲涼意,因為除去小部分商家比較熱情之外,大部分商家依然是擺著“皇帝女兒不愁嫁”的高逼格姿態,就像落在下水道的雪花,看不到六出紛飛的美麗,只能感覺到不合時宜的寒意。我們來看三個場景。 場景一:我們進店之后,老板或店員依舊坐在那里,看不到明顯的抬頭,冷冰冰的問候似乎從鼻子里發出的,雖然與帶著寒意的季節很相稱,卻忽略了雙方的生意合作,需要從溫暖的問候開始,而不是一進門就直接簽單,這是當前市場競爭加劇,各路商家最起碼的服務意識。
場景二:我們詢問價格,老板或店員的回答含糊不清,當我們問起采購數量時,才稀里糊涂地給出數量。價格應該事先講清楚,而不是事后去“隨機調整”,甚至是“肆意調整”,這個背后是誠信,尤其是媒體超級發達、信息越來越透明的今天,沒有不透風的墻,你愿或不愿,你都必須做到“童叟無欺”,這才是做好生意的根本。 場景三:我們進店看了看茶葉、包裝和茶具,然后想回頭看看茶具,一位店員或老板就急不可耐地說,某某茶在這里,你想要的都在這里,高中低檔都有,我們家找不到合適的,其它家就沒有合適的,說話時的表情好像我們欠了她一個億沒還。并非每個人都是游客,即使是游客也有自己的購買打算,你要尊重消費者的意愿,又何必這么急匆匆的下結論了呢? 看了這三個場景,大家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想法,“你這樣對客戶,店鋪遲早要關門”?今天傳播碎片化,客戶也碎片化,接觸客戶的機會變了,我們必須更加用心,否則,必然是失敗。具體來說,我們更要從兩個方面認識現在的銷售。
第一,銷售是先逐步發現客戶需求,同時一步步滿足客戶的需求。我和張之闖先生在《點茶成金——快速賣茶72招》中做了很多論述和案例分析,就像我們剛剛走進店鋪的時候,大家都有一個明顯的需求,即,我們需要一個溫暖的問候,若是能夠遞上一杯茶,更是會覺得溫暖,后面的交流也會更加“溫馨”。 例如,有一家店鋪,我們走進時老板倒算是有禮貌,先是遠遠地打了聲招呼,而后指著我身后的帥哥笑著說:“兒子也一起來了。”我看了看二十周歲的帥哥,又看了看店老板,苦笑著說:“看來今晚忙完就得躲起來哭一場。”然后大家都笑了笑,輕松愉悅的氛圍就出現了。隨后的溝通過程中,我們對店鋪的產品做了比較多的了解,并發現了一些合適的基本款型。 第二,銷售的達成需要溝通的時間,只有時間保障了,才能充分展示品質優勢并讓客人真正感知到。若是你從一開始就無故擺出一副高傲的樣子,客人自然會“望而生畏”,止步不前,你們也就沒有了充足的溝通時間以及溝通的良好氛圍。應該怎么做呢?當然是站在服務客戶的角度,為客戶著想,從而為雙方的溝通爭取到更多的時間,以便將自己的產品特色和優勢告訴客人,讓客人認知并認可。 也正是因為存在的類似種種現象,遠卓品牌策劃公司在在賣茶萬里行的基礎上,立足茶葉店實際情況,啟動了“數字化幫扶活動”。該活動分解銷售業績的實現過程,100%徹底以“實際結果”為導向,收費與結果緊密掛鉤,并最終以“100%清晰可見的數字化效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保障全過程的100%精準,從而促進銷售業績快速增長、穩步增長! 茶葉是健康大使,身心靈都需要健康的茶葉,無論經濟形勢怎么變,總有大量消費者要喝健康的茶,更何況茶葉還有其它豐富的價值。遠卓品牌不斷地在市場上調研,從街區的茶葉店到茶城的茶葉店,也聽見大家在說生意難做,似乎一切的責任都不在自己身上,都可以推得一干二凈!
但毫不客氣的說,問題恰恰在很多店老板自己身上,沒有認真去反思自己的做法和說法,或者說不知道如何反思自己的做法和說法,這恰恰是茶葉店銷售業績提升的最大障礙,所以謝付亮認為解決問題就應該從這個障礙“開刀”,并從品質展示、顧客數量增加以及員工能力成長等方面落實,障礙自然迎刃而解。(部分圖片轉自百度圖片,向原攝影者致敬,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謝付亮,品牌實戰權威導師、茶葉品牌營銷權威,15歲進入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近20年品牌運作經驗,觀點、論著和案例被國內外1000余家媒體推薦或報道,著有《品牌天機——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的16條黃金法則》(機械工業出版社)、《茶翅高飛——中國茶葉品牌快速崛起之道》、《點茶成金——快速賣茶72招》、《指點茶山——中國茶業診斷與謀略》(福建人民出版社)、《賣茶你要這樣說——快速破解茶葉店的49個銷售困惑》、《一群正在回家的人——一位“營銷詩人”的人文詩選》(上海三聯書店)等10余部著作。更多快速實戰的茶葉銷售策略請搜索“dianchachengjin”訂閱點茶成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