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XXX會員,您的會員即將到期,我們將通過XX寶為您自動續費……”
每個月,隔三差五就會收到固定來源的神秘短信或郵件。——提醒你,該續費了。
出于對廣告的深惡痛絕,在各大視頻平臺的會員信息中,從騰訊視頻、愛奇藝,乃至優酷等等,都有我的賬號。
大多數時間我不?措娨晞,但只要一條、哪怕是一條僅僅40秒的廣告,都讓人難以忍受,讓我心甘情愿地續費賬號。
讀過《故事經濟學》后意識到,我們對廣告的厭惡是集體性、歷史性的。
廣告營銷的歷史,長久以來都是營銷與消費者之間的拉鋸戰,原因有二。
第一,媒體要活下去。在報刊等傳統媒體的“初生”階段,昂貴的油墨、與之不相匹配的微薄收入,致使它們不得不依靠廣告收入來維持生計。
第二,廣告破壞體驗。營銷者發現,最有效的廣告戰略是“打斷讀者”:消費者在閱覽報刊/視頻的最投入之際,如果突然出現一個廣告打斷了他們的注意力,消費者更容易記住這個廣告。
因此,媒體為了賺廣告商的錢,將顧客體驗拋之腦后,廣告的版面瘋狂在報紙上擴張,甚至在電視節目最精彩的瞬間,畫面定格,彈出一句“廣告之后,精彩繼續”。
然而,什么是市場經濟?市場一旦有足夠的需要,就一定會有相應的產品出現。
隨著大家都開始厭惡廣告,一款訂閱去廣告服務產品的出現(即現在大眾視頻平臺的運作模式),很快帶起了一陣新的風潮,并且欣欣向榮地成長起來了。
一類媒體仍堅持賺廣告商的錢,一類媒體轉而開始賺消費者的錢,這兩條主線此起彼伏,而后一條終究為大勢所趨,逐漸超越了傳統媒體的盈利模式。
以事后諸葛亮的視角回顧,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面對新風向的興起,傳統的、瘋狂的電視營銷者不僅毫無察覺,甚至逆潮而上,開始壓縮每一集的正劇時間……
柯達發明了數碼相機,卻跌倒在數碼相機時代。微軟率先將自己賴以生存的Office改為租賃服務,開啟新的風潮。
誰被沉沒成本拖垮了?
過去的成功,就是現在爬下一座山的沉重包袱。舍不得革自己的命,只能被別人革命。
這個故事引發了三點思考。
我們的“上帝”到底是誰?
兩條主線,分岔在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要從誰的口袋里掏出錢來?
1. 表面來看,傳統媒體賺廣告商的錢,新興媒體賺顧客的錢。
2. 進一步思考,廣告之所以愿意讓傳統媒體活下去,是為了獲取觀眾的支持。傳統媒體的根本價值,并不是為廣告提供一方空間,而是有大量的讀者、觀眾愿意閱覽。
3. 但前者本身并不是自洽的,傳統媒體手里拿著一根杠桿,一頭是廣告,一頭是顧客,廣告吞噬著顧客,每一份過度的收益都在損傷客戶,形成的不是生態,而是一潭死水。
因此,隨著傳統媒體的受眾越來越少,廣告的效益也越來越弱。
在信息閉塞的年代,電視上的廣告是我們能接觸到的僅有幾個品牌,廣告能快速變現,因此商家心甘情愿付錢給媒體。
然而現如今,我們每天接觸無數的品牌廣告,任何一個好評或者差評都有可能傳遞到千萬人手上。
在洶涌而來的信息流之下,所有修飾、夸張的外殼都會被沖走,所有杠桿都會被沖垮,只有最中心那塊礁石、那份真誠屹立不倒。——“以客戶為中心”。
我們購買的不是“去廣告”,而是供應商的生存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們購買的不是“去廣告”,而是供應商的生存。
什么是一個良好的生態?不是一高一低的杠桿,而是用真誠將杠桿柔化,化為首尾相銜的正循環。
在看某脫口秀節目時,廣告植入十分明顯,但完全可以接受,為什么?
從個人角度分析,一方面是這些廣告的植入時間較恰當,和節目本身的風格一致,甚至成為了內容節奏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由于節目組較為真誠,種草程度較深,他們直接在節目中調侃接廣告是為了“吃飯”。我們愿意為了看到下一期節目,而接受不那么令人厭惡的廣告。
哎,消費者越來越聰明了。
搶奪心智、夸張的宣傳,已經被驗證行之無效。
這是一個“體驗為王”的年代,也是一個“真誠為王”的年代,建立和諧相處的生態可能是最好的出路。
1. 媒體用心提供大眾喜歡的內容;
2. 廣告商使用更潛移默化、更深程度的種草手段,將營銷寓于有趣的內容之中;
3. 大眾享受內容的同時,提供一些對“吃飯”的包容。
看,這不就是一個三贏的生態嗎?
有趣的故事,是最佳的進攻武器
那么,廣告商應該如何做出有商業價值的廣告?
講故事,獲取經濟回報。
《故事經濟學》講了一個故事:
追溯到人類誕生的歷史,在掙扎生死的過程中,一個個部落抱團取暖,集體的智慧解決了基本生存問題,“我們”的概念出現了。
吃飽了,就開始思考哲學。
“我們”到底是誰?茫茫宇宙啊,前不知自己從哪里來,后不知死亡后會去哪。
未知帶來了龐大的恐懼。人死了以后,難道就是無限的恐怖嗎?會不會有輪回、天堂來接納我們這些迷茫的靈魂?
因此,人類開始講故事,想要尋求一種因果邏輯上的自洽和閉環。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了解到“講故事”是人類的一種底層思維習慣。
文字有限,但我們在看故事時,故事的前因后果會自動在腦海里發酵,形成一個完整的感知!覀児餐瓿蛇@件事。
“種花效應”是指,我們總是格外憐惜自己種的花。當消費者下意識參與故事的形成后,我們的品牌就建立起強大而深層的鏈接。
正如華為所講述的奮斗故事、夢想故事,我們通過自身經歷的共鳴和想象,參與了故事的創造。
因此,這個故事不僅僅在講他們,更是在講我們。多么高級的種草啊。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Cr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