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
今天的環境,和過往的環境,已經深刻地發生變化。
大公司現在大了,其成長環境已經不同了,我們再學大公司,只會加速中小企業的消亡。
現在環境、條件、已經變,大公司也變,不變就已經被淘汰了。中國企業平均壽命只有不夠3年時間,一年淘汰多少企業,不僅是觸目驚心,更是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都是能緊隨環境改變的。
我們現在中小企業再學習大公司,那環境已經變了,一切都不一樣了,還有機會嗎!
過去的環境,這是我們重點講的。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大公司原來是小公司,放在十幾年前,阿里巴巴也是小公司,原來這家叫阿里巴巴的小公司所面臨的環境,也就是過去的環境,是怎么樣,至少互聯網沒有怎么發達吧,馬云也沒有和你現在那么懂互聯網,只有這樣,我們才知道大公司是怎么樣長大的。
看不準這個變,跟著大公司玩,大公司做的說的,你照做了。原來你活得好好的,越跟著學就越變差,越懷疑自己不足與差距,就變成拿大公司的長處與自己的短處比,然后做相拼,后果想都不用想。
所以,大公司做什么說什么,你都不管不理,你反著做就對了,這不是我說的,是幾千年前大名人老子說的:道者,反之動也。沒有理解,好好去補讀下我們中國的經典書籍吧。
二.資源
我看大公司是怎么做的,也學著做吧。當學習榜樣不可以,當奮斗標桿可以。誰都想當老大,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我們有當將軍這個資源嗎,這個資本存不存在,有這個勇氣和進取之心是必不可少的。
大公司的資源,無論是看得見的資源,還是看不見的資源,也是中小企業不能了解到的。就是放在臺面上的資源,比如公司的產品、渠道、生產規模、人員構建,等等,中小企業都不是在一個檔次上。
大公司有資源,可以做很多項業務,你呢?資源有限吧!再分散就沒有無法辦事了。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中小公司,將資源分開開來用,結果一個項目做不好,結果是可想而知。本來該用在將自己看家本領的項目上,做深做細做精,像中國很多隱形冠軍,如一個指甲刀可以暢銷全球。就是這個思想,很多中小企業忽略了。更重要的是,你錯失了長大也為大公司的機會,后悔不已。案例很多,理解其中意思便可。
中小企業面對殘酷的現實,須要勇氣承認這個現實,我們沒有那么多資源,在做好分配之前,先考慮好聚焦資源在那個方面上突破。
不是說大公司的多元化,多項目操作不對,你是大公司,有機會也是需要這樣做的。首先,我們要有這個資源,中小企業沒有這個資源,先聚焦一點吧。
三.模式
大公司的模式,更是中小企業不能借鑒。前面談環境不一樣,資源也沒有在一個檔次,自然出來的模式也不一樣,試想,你創新一個新產品,也有一個很好商業模式,當你就沒有這個資源來搶占,那你就會為大公司做嫁衣。
大公司都告訴你,要為客戶,提供最好的產品,提供最好的服務。這句話聽上去很對,要為客戶。那回到企業里,好的產品,好的服務,是不是需要有成本來支撐。
本來,花1000塊做這個產品,用戶已經滿意了。大公司告訴你,還不夠,需要花1100塊,請問,100塊剛好是你的利潤,那你投入到做產品里,你是不是找死。
再者,你有創新能力,等你做出1100塊產品來,大公司900塊來搞促銷,撐不了多久,你就會被淘汰出市場競爭。
大公司的模式看上去很完美,似乎也很合適現在的我們,包括很多案例包裝、銷售數據統計,品牌形象……我們看上去也很完美,但對中小企業,有用嗎?
好好將精力放到你的用戶上,才是你最佳的做法。如果沒有你這些客戶支持,請問你能活下去嗎。
我們學習大公司什么呢,是怎么從小到大的,這個歷程,還有大公司當時發展起來的關鍵性事情,是不是值得我們借鑒,要結合現在的環境、資源、我們中小企業的差異化模式,有沒有實際下落地執行的可行性。
當然,商業是充滿風險的,也是商業神奇與偉大之處,之所以有那么多小公司長大為大公司,也是這樣敢于冒險的行為,但都是基于實際情況的出擊。
作者:梁小平;中國品牌顧問、生態位理論實踐者、《中小企業如何建品牌》作者、操盤10萬到120億案例,親歷打造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