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停招會計學本科!會計行業要發生大變化了?
近日,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余瀟瀟做客新華訪談宣布:新聞學、會計學專業停止本科招生。
小編了解到,目前開設會計專業的熱門院校主要集中在兩類:
一類是專門的財經類院校,如:中央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
另一類是綜合性大學中經管學院下設的財會專業,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
這次變動后,清華大學就再也沒有新的會計學本科生了。
停招的原因并沒有官方說明,但是從新增的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項目可以看出:會計要大變了!
新增的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項目是什么?來看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余瀟瀟的原話: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飛速發展,計算機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已經非常顯見地為社會發展帶來了更加強勁的動力,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招生項目的設立,更好地加速計算機與金融之間的交叉融合,在存貸款與融資、支付與清結算服務、投資與資產管理、可信的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分布式系統設計、高性能計算等核心領域,為國家培養更多高端復合型的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
余瀟瀟介紹,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項目的專業方向有兩個,一個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個是金融學,兩個專業方向是相融合的。在本科畢業時可同時獲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工學學士學位,以及金融學專業的經濟學學位。
消息發布后,會計網友在微博炸開了鍋!人工智能要取代會計和審計了嗎?
消息一出 ,微博的網友炸開了鍋!
一批網友認為:
會計行業確實前景不好!
甚至說會消失。
有網友指出:清華研究出AI會計了嗎?
下面還有網友說: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會計了。
小編這幾年注意到,取代人工工作有以下幾類:
一、財務核算——會計核算崗
做為一個從手工賬時代過來的人,軟件系統對財務工作的沖擊感觸也是最深的。我剛上班那會,一個財務部用人最多的崗位是記三級明細賬的,有數量有明細,如果是一家百貨公司,那三級賬會計的人數就更多了,工作量繁重,要極大的耐心,還容易出錯。
企業規模越大需要的會計越多,這些會計很少有從事管理工作的,都在埋頭記賬、算賬、對賬、結賬、過賬、試算平衡,現在這些詞匯很少聽到了,都交給電腦代勞了。
二、財務收支——出納崗
以前出納是很重要的崗位,有的單位會配兩個出納崗,一個管現金,一個管銀行,因為現金收支很頻繁,現金又不能出錯,要日清日結,隨時盤點。
現在現金幾乎看不到了。以前跑銀行是出納的日常工作,不是在銀行就是在去銀行的路上,現在有網銀了,一個單位幾十賬戶,一個銀企直聯系統就能搞定。
不用跑銀行,不用收支現金,出納還剩下報銷轉賬的活,這個工作也可以交給線上報銷系統了,理論上,預算系統控制報銷額度,線上審批走流程,手續合規就可以直接付款,基本沒出納什么事。
給出納致命一擊的是財務共享中心,現金管理是大事,工作量再少,公司再小也要設一個崗,現在有了財務共享中心,第一個合并的出納崗,現金收入實時上劃,支出入網上報批,也就沒出納什么事了。
三、統計分析——分析崗
嚴格來說,BI系統才算人工智能,以前一個人花一個月的時間統計分析,月底才能出幾份管理報表,還需要其他部門配合提供彈藥。現在數據全在線上,就看你怎么用了。很多公司做財務分析就是表面文章,哄上面玩的,這類系統正合用,菜單一點,每周、每日出幾十份報表都行,就是沒什么人看。但對一些標準化生產的企業,這些數據及時高效,完全可以代替90%以上的人工。
四、對財務思維的沖擊
現在都在強調財務思維、業務思維,以前是不怎么講這個的,大家都在埋頭做賬,有限的時間做點管理工作,重點也是側重于財務監督,控費用控成本控預算什么的,嚴格來說那不是財務思維,是會計思維。
現在有時間了,財務人的關注重點開始向前端移,開始考慮自己要管什么,財務思維和業務思維開始相互融合,取長補短。
都說業財務融合,發展到最后,是業務融合財務還是財務融合業務實在不好說,從目前趨勢看,兩種思維方式的界限會很模糊。
五、對財務工作范圍的影響
還是因為核算工作量的減少,企業管理層開始給財務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預算管理方面,以前是財務預算,現在是全面預算;內控管理方面,以前是財務監督,現在是內控管理體系;財務管理以前側重于管錢管物,現在要求業財融合,財務管理變成業務管理;財務預測、財務分析現在都變成了經營預測,業務分析。以前是各搞各的,未來是財務主導,各部門配合。
電腦消滅了核算會計崗,其實是好事,可以讓會計們有更多時間入事管理工作,也許有人會說會計崗位需求少了,這么多學會計的怎么辦?其實少的都是基礎崗位,
記明細賬、出納這些活以前主要都是非科班出身的人在干,大學四年學財務出來會甘心干出納?
除了會計崗位,四大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也被AI影響。
曾經,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德勤宣布,與Kira Systems聯手,將人工智能引入會計、稅務、審計等工作當中,這將幫助員工從閱讀合同等各種文件的乏味工作中解放出來。這一聯盟是將德勤在認知技術上的商業見解(business insights)與Kira Systems在機器學習的先進技術相結合,建立模型,快速“閱讀”數千份復雜文件,從中攫取和構建文本信息以更好地作出分析。
AI能做什么?
1、可替代財務流程中的手工操作(特別是高重復的);
2、管理和監控各自動化財務流程;
3、錄入信息,合并數據,匯總統計;
4、根據既定業務邏輯進行判斷;
5、識別財務流程中優化點;
6、部分合規和審計工作將有可能實現“全查”而非“抽查”;
7、AI精準度高于人工,7*24小時不間斷工作;
8、AI完成任務的每個步驟可被監控和記錄,從而可作為審計證據以滿足合規要求;
9、AI流程自動化技術的投資回收期短,可在現有系統基礎上進行低成本集成。
不要覺得AI很遙遠,國內領先的財務系統提供商金蝶已經推出智能財務記賬及異地協同記賬系統,就將替代部分會計人員的工作了,以后外地分公司都不要財務人員了。
2016年3月,德勤宣布將引入人工智能,其總裁喬恩.拉斐爾(Jon Raphael)也發文稱人工智能將在未來大幅度提高審計的質量。
這里所說的“審計的質量”,包含三個維度:速度、成本和效用。
他在其'Ho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Boost Audit Quality'一文中指出:德勤計劃使用人工智能替代目前由人工主要負責的文件審查工作,這是一項耗費時間且耗費人力的工作。文件審查工作的內容主要是審計師通過審核公司合同和相關文本,提取出審計相關的數據,并且歸納成信息,與公司財務報告進行對比,形成審計報告。
2017年先是會計證悄然退出歷史舞臺,接著是執全球財務服務牛耳的四大陸續推出財務機器人。
始作俑者德勤從當年5月中旬就率先推出財務機器人產品,當即成為財務人朋友圈的最熱話題。
當然,目前德勤研發的財務機器人產品,還是屬于“部署在服務器或計算機上的應用程序”。不過短短數月時間,其在全球已經斬獲了數十家大型客戶,在國內也有數家應用案例。
5月下旬,普華永道緊追德勤也推出自己的財務機器人解決方案。
根據其發布的資料顯示,普華永道機器人方案使用智能軟件完成原本由人工執行的重復性任務和工作流程,不需改變現有應用系統或技術,使原先那些耗時、操作規范化、重復性強的手工作業,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實現自動化。
相比較德勤的財務機器人更多的針對財務領域,普華永道將自己的機器人解決方案擴展到其他的領域,包含人力資源、供應鏈以及信息技術。
6月初,不甘落后的安永拋出智能機器人。
安永表示,“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是向業務流程捆綁和外包變革邁進的又一步。在過去幾十年中,我們已經看到各種技術進步對業務產生了巨大影響,而業務流程自動化RPA將成為下一步,它的應用將極大減少人為從事基于某些標準、大批量活動的需求。”
RPA的實現分為流程分析及機器人匹配、供應商選擇及簽約、實施支持等內容。
6月下旬,姍姍來遲的畢馬威也明確提供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服務。
畢馬威為此標榜的整體方法論是“從戰略到執行,為您的企業機器人流程自動化轉型提供一站式服務”。
就應用現實來看,普華機器人已經在中化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財務共享中心這樣的標桿央企落地運營。據稱,完成部署后,稅務及財務工作效率提升明顯,銀行對賬、月末入款提醒、進銷項差額提醒和增值稅驗證等4個業務過程在效率和準確性上有重大提升。
而畢馬威運用RPA(流程自動化)/財務機器人工具協助一家國際領先的商業銀行在華分支機構,也實現了貿易融資和大宗商品交易部門試點業務流程的數字化轉化工作。
是危機是也是轉機!AI可以賦予會計從業人員更多的潛力,而并非取代會計從業人員!
所以,人工智能對會計沖擊很大,對財務專業影響也不小,但如果我們能轉變思維,及時轉型,這事也沒那么可怕。
事實上,早在2013年,英國牛津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就表明,會計與審計人員將會成為人工智能的受害者。2016年,麥肯錫的一份研究報告則預測,由簿記員、會計人員與審計職員負責完成的86%的工作可能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然而,這些新技術與設備除了功能強悍外,還讓人覺得未來須臾離不開它們。這樣深刻的印象,我認為,無疑會給會計從業人員提供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計算機和軟件已經達到了可以自動填寫表格、計算數據、生成財務報表與收益報告的程度了,而且無論計算速度還是計算準確性,都遠遠超過人類。事實上,人工智能目前已經承擔了許多會計人員所從事的日常工作,如網上納稅申報,而簿計軟件則讓很多會計人員擺脫了繁瑣的日常會計工作。
其實,人工智能對于會計從業人員來說還是有好處的,它可以讓會計從業人員從事更為復雜的建議與規劃工作。
通過這種方式,科技就搖身變為了會計從業人員能夠集中精力對財務數據進行分析、解析以及據此做出決策的工具。換句話說,人工智能可以賦予會計從業人員更多的潛力,而并非取代會計從業人員。
人工智能取代不了哪些財務工作?
機器把活兒都干了,那會計還干什么?
一言蔽之,會計要參與到決策過程當中來。
盡管技術已經能接管數據處理,開支明細生成報表,在合適的“語境”下解釋這些數據還是需要人類來處理的。
這也就是說,未來的會計,只會鼓搗數字,是達不到這個崗位的要求的。
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出了一份研究報告,研究會計行業的未來。報告中提到:
“未來的會計需要解析企業在財政上的策略和表現,能夠解釋投資計劃的可行性,并能夠管理好企業內外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期望。未來的財務經理,若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具備以下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語言能力、跨文化交流意識。另外,還要善于表達、有說服力,能向金融行業內外的人士做展示。”
財會不再是簡單的出納、預算核算,因為大部分工作目前都有相關的軟件或相關的乙方外包公司處理,那么對于甲方人員的技能更趨于軟性,也就是說管理及信息化流程、制度建設、溝通協調性以及戰略性工作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而這些恰恰是畢業生所不能及的,于是就構成了就業勢能差,甲方的崗位越來越少,乙方的崗位越來越多,可是絕大部分畢業生經不住乙方的勞動負荷和“背鍋”壓力,進入乙方就等于進入了連續跳槽的火坑。
來源:直通四大,注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