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游少珊
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2009年我國中小企業度過了一個荒年。銀根緊縮導致貸款難,出口萎縮導致銷售收入減少。資金的缺乏,制約了中小企業的持續性經營。導致大批中小企業破產倒閉。中小企業融資難一直都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但是,從2010年來看,我國的經濟逐步復蘇。雖然金融危機的余波還在,但是經濟形勢日趨好轉。本文以新的經濟形勢為背景,研究中小企業融資,為中小企業在經濟危機后融資提供幫助。
一、新經濟形勢下中小企業融資受限成因
雖然后經濟危機下經濟處于逐步恢復階段,國家為了扶持經濟,頒布相關優惠性政策。 市場在政府的干預下進一步規范,資金相對于經濟危機下更容易獲得。 但是,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仍然存在。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既有中小企業自身的問題,也有融資渠道不暢和融資機制問題。 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信用程度較低 中小企業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方面是中小企業自身規模小,無法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和高素質的人才。導致組織結構混亂,管理機制不健全,經營風險高。另一方面表現在財務風險上;管理機制的不健全必然會反映到財務上,由于管理混亂,無法使企業獲得高的利潤。中小企業為了自身發展必然在財務上作假, 騙取銀行貸款。由于中小企業面臨著高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它的信用程度肯定低于大公司。從表1可以看出中小企業申請商業貸款的拒絕率都在50%以上。
(二)資產存量有限,難于提供與貸款相對應的抵押 為了規避風險,商業銀行除對少數大企業外,幾乎不發放信用貸款,無論金額大小、期限長短,客戶要取得貸款一律憑以往的信用記錄并辦理抵押擔保手續,同時對抵押物的選擇一般僅限于土地、機器、設備、房地產等固定資產。而從中小企業資產結構看,中小企業占總資產90%以上的為流動資產,而我國目前信用擔保貸款中的存貨擔保貸款和應收賬款擔保貸款市場還不完善。
因此,由于有效抵押物不足,一些新成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多為租賃經營,其廠房、辦公地點甚至生產設備都是租用的,幾乎沒有符合銀行要求的可用于貸款抵押的有效資產。
(三)信息不對稱,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銀企雙方在對企業狀況的了解上存在較為強烈的信息不對稱。大多數中小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缺乏財務審計部門認可的財務報表和良好的連續經營紀錄。財務信息往往不能充分反映企業資產營運狀況。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一方面使得眾多的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資本饑渴,融資無門;另一方面使得銀行等投融資機構坐擁資金,不敢輕易放貸。
從目前情況來看,大企業由于信息公開化程度較高,社會信譽較好,金融機構很容易以較低的成本獲取這些企業的信息,金融機構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考慮,比較愿意為大企業提供貸款,甚至是優惠貸款。比較而言,中小企業由于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財務制度不規范,內部會計信息可信度低,從而增加了金融機構獲得這些信息的成本,提升信息不對稱程度,再加上中小企業經營決策的隨意性較大、經營業績較差、企業壽命較短、信用觀念淡薄、還款動力不強等因素。金融機構出于安全性考慮,自然減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出現銀行等金融機構“惜貸”現象,即使中小企業愿意支付較高的利率也難以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可見,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
作為資金需求方的中小企業比作為資金供給方的金融機構擁有更多的有關企業經營、項目投資以及還款意愿方面的信息,從而使得金融機構面臨著來自中小企業道德方面的風險。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降低了中小企業歸還貸款的可能性,使得金融機構可能采取要么減少向中小企業貸款,以降低道德風險,這便導致了中小企業信貸市場的萎縮;要么提高貸款門檻,加強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評估和管理,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給金融機構帶來的風險損失。 從我國目前實際情況來看,金融機構一方面通過考察能顯示中小企業的發展前景的現金流、利潤率和還款計劃等指標,來決定是否向中小企業貸款;另一方面,要求申請貸款的中小企業提供相應價值的抵押品。然而,我國中小企業由于整體信用水平較低,即使能按照金融機構的要求提供相應的現金流、利潤率和還款計劃等資料,也難以令金融機構信服。 因為金融機構所擁有的有關中小企業經營狀況、項目投資以及還款意愿方面的信息不完全,加之監督成本較高,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慮,金融機構不敢輕易向中小企業貸款;與此同時,中小企業也難以拿出令金融機構滿意的抵押擔保物,因此,金融機構也不會給中小企業貸款。 可見,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加劇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
二、新經濟形勢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化解對策
針對以上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結合當前經濟形勢特征,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相應的對策。
(一)針對中小企業規模小的問題,發展產業集群和建立中小企業行業協會 目前,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小企業規模和管理模式造成的。產業集群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小企業規模小的問題。產業集群是由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的相互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的企業及其他相應機構組成的有機整體。形成產業集群是目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一個重要措施,目的是為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提供較高的融資,而對游離于產業集群之外的中小企業則提供較少的資金。以江蘇常州為例,2009年人民銀行常州市中心支行課題組對江蘇常州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融資作了研究。研究發現,為產業集群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中小企業逐漸形成產業集群,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措施。
此外,建立相關的行業協會。中小企業行業協會處于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可以發揮自身與中小企業密切聯系的優勢,將中小企業推薦給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部門。如目前實行的一種擔保機制是建立在中小企業之間,如以地區、行業劃分的各類企業商會、協會,尤其是這些民間組織的主要牽頭企業可以在收取一定費用的同時,在內部利用行業、區域信息優勢篩選企業,并將這些企業推薦給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部門。在這樣的運行機制之下,一旦出現企業違約,銀行可以向協會主要牽頭企業進行追索,而協會主要企業通過自身內部信息優勢,也比銀行更能了解發放信貸企業的經營狀況。即便是銀行向牽頭企業追索貸款,后者也可以通過追償權轉移繼續向放款企業追討債務。如此一來,銀行相當于將部分信貸審核與追索業務外包。而中小企業與行業牽頭企業也能從中收獲自身的利益。
(二)針對中小企業資產存量有限的局限,將存貨和應收賬款納入《物權法》中小企業資產存量有限,流動資產占中小企業總資產的70%以上。但是長期以來,我國信貸市場存在一個奇怪的現象:擔保過分依賴不動產來完成。這造成不動產擔保資源枯竭,銀行風險增大;同時,動產資源大量閑置,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