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振宇,本文是羅胖關于凱文·凱利新作《必然》的第八篇讀書筆記。 2015年,“共享”這個概念在中國太火了。 把車拿出來共享,這叫滴滴。把房子拿出來共享,這叫“挨餓逼嗯逼”(Airbnb)。 你的就是我的——這個概念我們中國人接受起來,毫無違和感。 不過,“共享”這個詞,在資本主義老巢的美國人那里,還是要問一下“姓資姓社”的。 當年比爾·蓋茨就曾經嘲笑那些搞自由軟件的人是“共產主義者”。 呃…在比爾·蓋茨看來,這算罵街。 其實早在1989年,我國就翻譯出版了一本書,叫《計算機與社會主義》,作者是英國人斯蒂芬·伯丁頓,就已經把電腦時代和社會主義的概念打通過一回。 現在凱文·凱利又來了,要跟資本主義抬抬杠。 資本主義那種唯利是圖、見錢必賺、產權清晰的時代過去了? 一、這個社會主義沒那么“可怕” 這種新的社會主義,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場運動。它并非階級斗爭,也不是反美主義。恰恰相反,數字社會主義可能正是美國的最新創新。 數字社會主義運行在沒有邊界的互聯網上,催生了貫穿全球一體化經濟的無形服務—— · 我們聚集在集體空間,而非集體農場里; · 我們通過桌面工廠而非國有工廠與虛擬的合作社連接; · 我們共享腳本和應用程序接口而非鋤頭與鐵鏟; · 我們沒有高大上的政治局,卻有未曾謀面的社群領袖; · 我們沒有舉國體制,但卻有大眾協同機制; · 我們不實行免費的政府配給和補貼,卻提供免費的商品、軟件和服務。 當眾多擁有生產工具的人都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共享他們的產品,不計較勞務報酬,樂于讓他人免費享用其成果時,這就是社會主義。 一些未來學家將這種新型社會主義命名為“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因為在這一層面最基本的通行規則就是共享。 但是用社會主義這個詞來指代正在發生的事情也有其不恰當的一面:它并非一種強調意識形態的“主義”,也不會要求人們對其具備堅定的信念。它更像是一種態度、一類技術、一些工具,可以推進協作、共享、聚合、協調、靈活機構以及其他各種各樣新興的社會合作形式。 它是前沿,也是創新的沃土。 科技發展使變革的發生越來越快,每時每刻不再是起點或終點,而是一個狀態向另一個狀態“形成”的過程。所以,預測趨勢比預測結果更有意義。——小一輩無產階級拼命家李爽
二、這個社會主義也分“初級高級” 隨著人們協同程度的增加,它分為4個層次—— 1.分享 在線公眾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共享意愿。 在社交網站上貼出的個人照片,數量每天都有18億之多;優酷以分享的方式,提供了數十億個視頻;同人小說網站上有數百萬粉絲創作的故事。 分享是數字社會主義中最溫和的表現形式,但這樣一個動詞卻是所有高級水平的群體活動的基礎。它也是整個網絡世界的基本構成成分。 2.合作 當個體們為實現一個更大目標而共同工作時,群體層面的結果就會涌現出來。 在Flickr等網站上,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他人上傳的照片,就像是公社的成員可以使用公社所有的手推車一樣。我不用再拍一張埃菲爾鐵塔的照片,因為網絡“公社”可以提供一張比我自己拍得更好的。這也意味著,當我要做展示、報告、海報、網站時,我可以做得更好,因為我不是一個人在工作。 有意思的是,這一方式已經超出了社會主義者許諾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因為它做到了“增益付出,超需回報”。 整體優于部分之和——傳統社會主義試圖通過國家政權來實現這一目標。 現在,數字共享則超脫了政府,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作用。 3.協作 有組織的協作所能取得的成果要超出臨時的合作。 開源軟件,讓成千上萬個成員協同工作,從而產出高質量的產品。一位熱心參與者可能要花幾個月來為項目的子程序寫代碼,而項目的全面應用則是幾年之后。以自由市場觀點看,這種勞動報酬比是十分不正常的,即工作者做了巨量的、有很高市場價值的工作,卻不獲得任何報酬。這種協作方式是資本主義所不能理解的。 盡管沒有金錢回報,但創造這些產品的大眾生產者獲得了信譽、地位、聲望、享受、滿足和體驗。 4.集體主義 大多數人都被灌輸了這樣一種觀點——個人權力的擴張必然會削弱國家權力,反之亦然。 然而,技術共享不是零和博弈。它是一個新的、能同時提升個人和群體價值的操作系統。它同時最大化個體自主性和群體協同力量。因此,數字共享可以視為第三條道路。 專家們曾經認為很多話題是當代人絕不會共享的:我們的財務狀況,我們的身體問題,我們的性生活,我們內心最強烈的恐懼;但事實證明,只要借助恰當的技術、在恰當的條件下、輔以恰當的收益,我們就會共享一切。 三、這個社會主義也講“民主集中制” 僅僅講什么“自下而上”、“去中心化”是不夠的。 為了達成最好結果,我們還需要些自上而下的智慧。 編輯存在的必要性不會消失。業余作者們創作的作品可能并不有趣,或者良莠不齊。編輯就是管理員,他們是介于創作者和受眾之間的專業人士,對蘊含著大眾創造力的渾金璞玉加以雕琢。 今天,我們可以有無數種方式將大量的失控元素與少量的自上而下的控制相混合,這是最激動人心的前沿。在此之前,技術主要是用于自上而下的控制;現在它可以兼容控制與混亂了。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我們無法實時地協調上百萬人,也無法召集成百上千的人員為一個項目一起協作一周。現在我們可以了,并且可以快速地探索將控制與大眾相結合的所有排列組合。 維基百科每年都會改進流程,加入更多的層級。有爭議的文章可以由高級編輯“冷凍”起來,不再能被隨意的個人修改,只能由指定的編輯修訂。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規則說明,還會有越來越多的格式要求,并且需要越來越多的審批。但同時,這些文章整體的質量也提高了。每一步改變,都是借由少量自上而下的智慧,來校正大規模自下而上的系統所表現出來的愚笨。 羅胖插嘴—— UGC,也就是“用戶產生內容”,在過去的十年里其實被中國人玩壞了。
有的中國創業者想的壓根不是什么“共享經濟”。 他們想的是:我搭平臺,你來干活,我去上市發財,你圖個樂子就完了唄?
一百單八將從瓶子里放出來,只是個開始,也只是洪太尉的胡鬧。 一百單八將匯聚水泊梁山,創出了價值的增量,那才是高潮。 一百單八將被朝廷招安,重新嵌入到社會結構中成為正向力量,那才叫閉環。
社會發展到什么時候,“控制”和“混亂”都是一對互為表里的概念。 “糟糕混亂”可以革了“糟糕控制”的命。 “高級控制”也可以治“高級混亂”的病。 四、這個社會主義也能“讓你掙錢”。 凱文·凱利的本章金句是—— “創作者呢?在共享經濟下誰支付他們報酬?答案令人驚奇:另一種新的共享技術。” 舉個例子:眾籌。 別以為光是信息、能力可以分享。 錢一樣可以分享。 大眾共享最具潛力的未來還是在以粉絲為基礎的股權眾籌領域。 理想狀態下公司應從自己的消費者那里融資。 現在,每年只有寥寥幾家資金充足的公司才有機會IPO上市。而對于有風險的創業公司、單打獨斗的創作者、瘋狂的藝術家,或者是在車庫創業的小伙子而言,他們負擔不起這樣繁重的文案工作和層層的金融官僚審批程序。如果存在一個開放的P2P機制,使得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在監管下將其所有權股份向公眾發行,那將給商業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想想證監會、發審委,衙門口,門難進、臉難看。再想想眾籌股權的未來。 想想就過癮。 流動和共享是未來的造富機。P2P讓資金流動起來,滴滴讓車輛流動共享起來,Airbnb讓房間流動共享起來,你想要什么,成功使之流動共享就會發財。比如你喜歡鉆石,幫有鉆石的人出售、交換、出租鉆石,那你就發財了,把鉆石可以換成其他你使用或擁有的東西,這就是流動和共享。——公眾號富日記furiji
五、這個社會主義也催生“高級資本家” 我們只是剛剛開始。 一定有上百萬種不同的方式來借助大眾支持一個創意,或者借助大眾組織它,或者借助大眾實現它。 也一定會有上百萬種新的方式讓我們以不曾料到的方式來共享不曾料到的事物。 未來30年中的最大財富和最有意思的文化創新都會出現在這一領域。 到2050年,最大、發展最迅速、盈利最多的企業將是掌握了當下還不可見、尚未被重視的共享要素的企業。任何可以被共享的事物——思想、情緒、金錢、健康、時間,都將在適當的條件和適當的回報下被共享。 而在此時此刻,將從未被共享過的東西進行共享,或者以一種新的方式來共享,是事物增值的最可靠的方式。 羅胖再插嘴—— 如無意外,思想和知識的共享,將是中國下一個創業風口。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們已經上路。 走,天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