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遭遇過以下幾個困惑:
之前成功過的經驗,復制到新的品類,效果卻極其不理想?
競爭對手復制了我們的產品,非要糾纏打價格戰,但我們除了降價別無方法……
我們已經到增長天花板了,低增長是常態,但市場份額似乎沒有絕對領先?
每年整個公司都鉚足勁在快速反應上,在追趕對手上,根本沒時間停下來去想未來……
孫子兵法云:凡明君出戰必先有道,而后謀、段,再配以人才事,則天下可定。
兵書如珠璣散落,拾起一顆,往往受益無窮。現今,我們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崇尚“戰略”、“戰略思維”,但我們真的會做戰略嗎?我們到底想通過戰略達到什么目的?
近年來,通過和幾十家不同規模大小的企業家交流,筆者深刻感知到一點,增長100%,比增長10%更容易。
戰略規劃核心有兩個價值:
1.不錯失機會,就是未來的機會我都能看到。
2.不迷惑方向,該做的都做了,不該做的都沒做。
能否達到這個狀態,更多的是取決于企業對未來方向的判斷;但是,在日常的實踐中,企業更多是常常看不見、看不清前進的方向,而采取錯誤的舉措。
下文將首先打開四個典型的戰略誤區,供諸位作自我檢視;
最后我們來談談,烏卡時代*下,我們如何跨越戰略誤區,邁向長期生存?做好市場洞察,先看清世界,再決定我們要去哪。
烏卡時代(VUCA ),是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的縮寫。4個單詞分別是易變不穩定、不確定、復雜和模糊的意思。烏卡時代是一個具有現代概念的詞,是指我們正處于一個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的世界里。
肉搏價格戰、增長天花板、每天跟在對手后面跑,四處救火……
場景一:不理解差異,盲目復制過往成功的經驗
我們常說,要將偶然的成功變成必然的成功。但有時候,我們已在原先領域很成熟了,卻在做產品延伸中發現,難以復制過往的成功經驗,導致市場結果不理想。
如某快時尚服裝企業,女裝子品類連續三年增速超70%,當企業嘗到甜頭后想快速搶占另一品類時,卻反響平平,銷量慘淡,企業自身也想不明白明明是用同樣的打法,為什么差距甚遠?
我們應該警惕,同樣的市場成功只是簡單的Ctrl+C嗎?我們意識到不同品類的差異了嗎?前期未進行深度的市場洞察,往往會導致方向看錯。
場景二:除了價格,找不到有效制敵的武器
大浪淘沙,很多企業已在成熟行業中經歷過歷史的優勝劣汰,但常常被后來者居上。
新的競爭對手奮起反擊,造成產品同質化,逐步上升開始肉搏打價格戰,難以拉開真正差距,錯失市場份額。
如某自動化行業的頭部企業,做戰略時放眼行業內部,覺得高枕無憂。但近幾年,突然冒出了一個跨行業的競爭對手。剛出現沒多久,就成了他們最大的威脅。
聊到這里時,董事長嘆了口氣:“他們把我們的技術進行消化并且模仿出來后,以低價進入市場,一開始市場上大家不相信它。后來,一些對價格敏感的小客戶開始選擇他,用著用著發現,好像也挺好的?”
“大公司的客戶就跑來問我們,他們1萬塊,我們憑什么賣到2萬?我們沒辦法,就跟著調價到1萬;一調價,競爭對手又降價到5000,持續反復,現在變成X500塊……他們就是要把我們打敗。”
所以,如何提前看清趨勢和方向,是企業需要一直研究的專題。
場景三:看不到市場的變化,延誤戰機
很多企業會認為,企業規模越大,增速會越慢,自以為遇到了增長的天花板;但一看實際的市場份額,仍然沒有在行業里占據有利的競爭地位。
如某兩輪電動車頭部企業,在2019年3月面臨內外部的雙重調整,在百億基礎上認為困難重重,因為,外部面臨政策的變化;行業內競爭對手在三四線城市拓店崛起,企業市場份額根本沒達到絕對碾壓地位;內部公司核心經營班子大換血,上下士氣低落。
其實,更多的是沒有真正看清行業的空間和機會。后來,經過長時間市場洞察,找準了增長的路徑和實現突破,才開始實現波瀾壯闊的快速增長之路,成為營收超百億企業里面為數不多每年依舊翻倍增長的標桿企業。
場景四:走一步看一步,看不清全局和終局
疲于奔命,急于應付,沒有整體、長期策略;
對客戶所處的行業的不理解,難于判斷客戶的長期價值,對后續的資源投放造成誤判;
同時喜歡片面地借鑒頭部企業的打法,但往往效果不理想,仍然只能作為跟隨者,而無法引領行業走勢,依舊被動卷入戰場。
如某辦公家具企業,高管團隊只做一年的戰略規劃,在輔導過程中董事長和我們說到:
“每年整個公司都鉚足勁在快速反應上,在追趕對手上,根本沒時間停下來去想未來,整個企業一年下來非常疲憊且業績也沒有顯著增長,知道這樣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但也無可奈何….”
市場洞察五看:先看清世界,再決定去哪里。
為什么會出現如上問題?核心是缺乏一套看見、看清、看對市場方向的方法,我們稱之為市場洞察。
其實有些企業早有洞察的意識,但更多的結局是出具一份市場里的“調查報告”。我們說洞察應該是什么?洞察=調查+研究,市場洞察的本質是先見,看到行業發展的本質、規律和趨勢。為什么是我贏?您贏,是因為您的眼睛與眾不同。
在大家所熟悉的BLM模型中,就有一套系統的成熟的市場洞察方法,即大家耳熟能詳的“五看”模型,將在下文展開講解。
市場洞察的核心目的只有一個:看到面向未來的機會。
標桿企業真正用這套方法論實現了商業成功,其每年在市場洞察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在做戰略規劃的6個月的過程中,其中有3個月在做洞察,需要寫1000頁以上的材料。
為什么要這么久?因為沒有洞察,基本就沒有戰略。
為什么要這么干?或者為什么99%的企業都需要這么干?目前我們正處于烏卡時代。
烏卡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易變、不確定、復雜、模糊,意味著技術更新的周期越來越快,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企業的壽命也越來越短……
在美國有一個標準普爾指數,只有大公司才能進去。在100年之前的今天,標普指數的公司的平均在榜時間是65年,就說你一旦上榜了以后,60多年都在上面。但是,2000年時,這個數字劇烈縮水成了10年,也就是說每一年都會淘汰10%的企業。
企業的生命周期就越來越短,可想而知產品生命周期更短,一般我們認為一代產品的生命周期有7年,現在大概就是2~3年。
我們甚至還認識到有一個趨勢:小企業大概的平均生命周期就是7年,大企業的平均的生命周期大概是30年,為什么?因為小企業跨越的是產品生命周期,大企業跨越的是產業生命周期。
所以,一個公司如果真正要走得遠,走得高,走得長活得長,一定要有洞察。可以這么講,沒有市場洞察基本上談不上戰略。
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在烏卡時代我們到底觀察什么?怎么去理解市場上的變遷?
01、看行業
我們看清行業的未來趨勢,特別是價值轉移趨勢;同時看行業的細分,看行業的技術轉移趨勢。主要目的是什么?是一定要找到高價值高潛力的目標細分市場。
例如我們輔導的某鞋服企業,在2021年時,通過新一輪市場洞察發現市面上成人跑鞋并不太適合中考學生穿著;且國內在青少年體考比賽/訓練鞋領域相對空白,青少年發育期及塑膠跑道訓練使用場景,對跑鞋的包裹性、支撐性、抓地性都區別于普通路跑鞋的要求。
所以,在洞察捕捉到青少年運動場景和對應人群的身體差異后,針對性設計推出了“中長跑專用鞋”,預上市即成為爆款,目前已成為高值、搶手且常斷貨的明星爆品。
02、看客戶
過去10年及未來,我們的客戶有沒有變化?比如說自行車廠原先的客戶都是個人,但是目前自行車廠商的客戶既有個人,還有共享單車的運營商/美團等。同時除了客戶在發生變化,我們客戶的需求有沒有在發生變化?
最近特斯拉的馬斯克又出來一個大新聞,他一直倡導買車要趁早。為什么買車要趁早?因為他認為客戶的需求在發生變化,今后邁向電動網聯智能汽車時代以后,他要做的是一個汽車的運營服務提供商。
03、看競爭
競爭對手的范圍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大。有一種現象叫邊界模糊,就是你不知道什么時候,你的供應商會變成你的競爭對手,你的客戶會變成你的競爭對手,有一些公司總在上下游產業做延伸。
還有一些潛在的競爭者,生態合作伙伴的演變,你不知道哪些公司會進到你這個領域里面來。
因此,我們篩選競爭對手的范圍,不再能只局限于行業、產業鏈,而是要加上一項“潛在對手”,是目前潛藏水底、看不見,但一旦出現極有可能成為強大威脅的企業。
04、看自己
最關鍵的是看清楚自身的優勢和劣勢。
看清自己不容易,特別是看清自己的核心優勢。核心優勢有時間性,雖然長期來說一切都有可能,但短期能建立起來的優勢,才有競爭上的意義。
舉個標桿案例。標桿企業在明確了手機作為戰略重點后,目標就是成為行業老大。他們做了以下幾個動作:
第一步,對標行業老大蘋果
在全面學習蘋果后,他們發現蘋果真的非常先進,它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在這個定位上沒人能趕上蘋果,這來自喬布斯的偉大定位。
第二步,尋找突破口
當時該企業的最大優勢是硬件和芯片,這是原先積累了二十多年的能力,而“鮮花插在牛糞上”就是指,要將核心能力發揮到極致。所以他們首先選擇在硬件和芯片上超過蘋果,這是可以做到的。
第三步,其他突破口。
比如手機的拍照功能,這方面標桿企業選擇和拍照行業的龍頭合作;
該企業的一個戰略成功要素是,它在把自己的優劣勢分析清楚后,再決定干什么和不干什么。
05、看機會
這里指看細分市場的機會。這里有兩個重點。
1.細分市場要足夠大、可持續。
2.在一個細分領域做到絕對第一。
企業應在縱向上把一個點徹底打穿,然后再做橫向擴張。縱向打通有兩個好處:
一是能拿到細分領域的絕大部分利潤,只有做到第一才能拿到真正的利潤。在現在的市場競爭中,沒有細分領域的絕對領先優勢,會做得很辛苦。
二是做到第一的這個過程會讓組織能力出現飛躍式的提升,當真正做到老大以后,整個組織的管理體系會遠遠優于一般的公司。企業在有了強大的組織能力后再進入關聯領域進行擴張,就會比較輕松。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譚想想、艾洪羽,喬諾戰略與財經產品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