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戰略不是簡單的好戰略的缺失,它起源于一些特定的認知誤區和領導失誤。一旦你具備了發現壞戰略的能力,那么你評判、影響以及制定戰略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好戰略、壞戰略》
在深度接觸幾百家主流企業后,我們發現企業家和高管們普遍有一個苦惱:戰略做了好多年,業務也沒什么明顯的改變,怎么回事?
公司每年組織各種類型的戰略會議,高管們白天打仗,夜晚寫材料。即便一遍遍返工,花了大把時間精力,最后卻做不出一份令人滿意的戰略規劃,常常材料出爐后就被束之高閣。
無法支撐未來業務增長的戰略,就是假戰略。下文將打開四種常見的假戰略,并引出好戰略的探討。
需要警惕的四種假戰略
▉ 第一種,把目標當戰略。
去年,我們輔導一家醫療企業,創始人表示,他們的戰略非常清晰。進一步詢問時,企業家在白板上寫了兩個數,他分別指著這兩個數說:“這是明年的目標,這是5年后的目標。”
原來,這兩個數值,便是創始人想表達的“戰略”。但如果一家企業的戰略只是兩個財務目標,這樣的戰略是注定無法落地的。
只有一系列目標,而沒有對應的解決方案,就是假戰略。
▉ 第二種,不可信的戰略。
這一類戰略,不是因為目標太高而不可信,而是沒有配置相應的資源。
我們曾經輔導的一家制造業公司,決心要擺脫不盈利、規模下滑的局面,定下營收增長10%的目標,做了詳細的業務規劃。
但是,在挑選掛帥的干部和員工時,沒有從能力和業務出發,而是找了幾個相對有空的人就開干了;對這些人的激勵也都來源于日常工作,而不是戰略項目。
同時,大部分預算還是分配給了目前最賺錢的業務。
不做資源調整、不做組織適配,就是假戰略。
▉ 第三種,延長線戰略。
戰略是面向未來的,它不以當前的靜態能力為考量,而是以可獲得的動態能力為假設,以未來倒逼能力的成長。
然而大部分企業做戰略時往往十分糾結,一方面想追求宏偉目標,成為行業霸主,另一方面立馬想起我現在的技術不行、資金不夠、人才不行,管理也還有很多問題...
最后在艱難的平衡之下,又回到了“去年10個億、今年11億、明年12億...”的延長線狀態。
只面向過去和當下、不面向未來,就是假戰略。
▉ 第四種,無共識的戰略。
老板是最操心企業未來的人,常常投入了大量時間思考企業的戰略,并且下意識以為所有人都清楚戰略。但要考慮一點,戰略的落地還是要靠兄弟們,兄弟們對戰略有共識了嗎?
我們的一次戰略訓戰班上,專家讓企業的老板和高管們,分別寫下自己心中的公司戰略。結果互相一看,內容大相徑庭!
很多企業做戰略時,都是老板做指示,高管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安排工作,從而導致了后續戰略執行更大的偏差。
因此,沒有經過真正研討和共識的戰略,就是假戰略。
戰略的核心:創新、突破
比起一堆模型、材料,戰略更是一種思維方式。
BLM模型的核心是每一年都要有創新和突破,否則只是過往業務的延續。
我們做戰略規劃,定了每年增長30%的目標。比目標更重要的,是回答增長的背后是什么:有革命性進步嗎?是渠道、品牌、產品、供應鏈效率,還是成本?
企業未來的創新方向在哪里?如何通過創新和突破找到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從而實現業務領先?這才是BLM業務領先模型的“核心要義”。
突破性思考是戰略驗收的核心。
如果我們做戰略的主管回答不了他的業務要從哪里創新和突破,那么這個主管是不及格的。他可能因為過去的歷史積累、今年的一些特殊情況偶然抓住一些機會完成目標,但是未來大概率會在競爭中敗北。
戰略的靈魂:我們要去哪里?
我們發現很多企業陷入百億魔咒,即實現百億之后、徘徊很多年也增長不上去了。這其中,比一千億目標更重要的,是確定未來要成為一家什么樣的公司。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些太虛了:我們是一家很務實的公司,討論企業的愿景、使命、價值觀沒什么價值。甚至很多老板和總裁也沒當回事。
但企業要跨越千億,這個缺失是最大的障礙。原因很簡單,如果沒有愿景、使命牽引,下面的戰略一定會跑偏,企業會變成什么賺錢做什么,哪個是風口就做哪個。
今年我們接觸一家做食品的企業,接近百億營收,核心高層提出要走向千億。我們的建議是,首先要讓所有高管沉下心來好好回答這幾個問題:
我們要成為什么樣的公司?
要為什么區域、什么人群、提供什么樣的解決方案?
是要做大眾化食品,還是把特定人群細分市場做深?
如果一家企業缺乏愿景、使命、價值觀,做出來的戰略規劃往往也只是一份缺少靈魂的Paper work。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施邑蓁,喬諾戰略與財經產品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