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企業培訓網 > 管理學堂 > 戰略管理 > 始于山寨,終于創新 |
始于山寨,終于創新 |
信息發布:企業培訓網 發布時間:2015-8-20 17:01:35
|
|
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朱恒源
山寨 “山寨”在中國不是個好詞,大致是指對已經出名的產品的模仿。不過,歷史上很多偉大產品恰恰是從模仿開始的。 話說1996年的騰訊還是個不起眼的小公司,靠給人做項目為生。某天小馬哥看到一個即時通訊產品ICQ,覺得很酷,于是和幾個小伙伴一起山寨了一個OICQ,上網后用戶量逐漸增長,甚至超過了原版。ICQ不干了,起訴騰訊侵犯知識產權。官司2000年結案,騰訊將自己的產品改名QQ。今日市值超過2000億美元的企鵝王國起源于此。而原版ICQ在1998年以2.87億美元賣給了美國在線,2010年再度掛牌出售,要價不到2億美元。競購者中赫然就有騰訊,其時,騰訊總營收近30億美元,市值400億美元。 歷史上,山寨產品逆襲的例子屢見不鮮。福特以T型車聞名于世,但汽車的發明者是德國的奔馳兄弟。對后發國家的企業而言,初始階段通過模仿來學習是一個必經階段,雖然模仿之初難免遭人鄙視。 并不是每個模仿者都能自發過渡到創新階段,競爭一加劇,停留在模仿階段的企業就被淘汰。其中關鍵在于,在模仿過程中能否逐步積累經驗和能力,從單純模仿,再創造性模仿,過渡到全面創新。 創造性模仿首先體現在對生產和供給方式革新,提高生產效率,即效率驅動型創新。福特的T型車是流水線生產的。流水線不是福特發明,但他是第一個堅定地、創造性地全面采用這一生產方式的企業家,這使得汽車成本大降并進入千家萬戶。全面質量管理原本是美國人的發明,卻在日本產業界得到了全面、創造性的應用,最后發展成精益制造,成為日本制造優質低價的新標簽。這種旨在提升效率的創造性模仿,是日本產品邁向全球競爭的利器。韓國產業的升級也是相似的路徑。 需要指出的是,日韓企業的升級之路有特殊的歷史背景。上個世紀,經濟全球化還不夠深,還存在一些關稅和貿易壁壘。日韓本土市場狹小,挪騰空間不夠,這兩個國家都有十分強勢的產業政策部門,以進口替代政策對國內市場進行保護,讓國內企業開始技術學習過程,之后再實行出口導向戰略,支持本土企業積累效率優勢進軍全球市場,完成創新升級。 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和進步,一方面是起飛初期有大量低成本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另一方面則是中國企業通過創造性模仿,提高了生產和運營的效率。1990年代,王傳福創造了“半自動化加人工”的生產方式,這種結合本土特點的逆向創新是比亞迪早期立足的根本之一。有人把中國制造崛起的秘訣簡單歸結為C2C(Copy to China),這至少不是故事的全部。 效率驅動型創新幫助中國鞏固在全球制造業的中心地位,它能幫助中國制造業再進一步,像日韓一樣成為全球制造業的先行者嗎?恐怕沒那么簡單。在新的全球化條件下,特別是中國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高達五分之一,利用貿易壁壘等差別化產業政策方面的空間已日益逼厄。 不過產業升級中的創造性模仿,還有一類,就是圍繞用戶需求,對已有技術和產品進行適應性改進,可稱之為“用戶導向型創新”。福特的T型車、索尼Walkman都是這一類。中國現階段的產業升級,有巨大的本土市場做依托,完全可以走這條路。騰訊的OICQ與原版ICQ相比有一個細小而重要的改變。ICQ把用戶信息存在用戶電腦上,一旦用戶換電腦,信息就丟失了;騰訊則把信息存在服務器上,用戶只需一個號碼就可在任何電腦上登錄。這不是什么高精尖技術,但適應了中國廣大網絡用戶的實際需求。用戶數量達到1億后,騰訊又在普遍免費的情況下,針對一部分用戶推出差異化的收費服務,后續再在游戲、娛樂等領域投入。依托中國市場的戰略縱深,騰訊演繹了一個始于山寨,以用戶導向開始適應性創新,最后走向全面創新,最終屌絲逆襲的故事。 |
 |
版權聲明: |
1.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附帶版權聲明的文章,其版權以附帶的版權聲明為準。
2.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企業培訓網立場,本網站不對文章的真偽性負責。
3.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轉載刊發僅為網友免費提供管理知識與資訊,不以贏利為目的。
4. 用戶如發現本網刊發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權方面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本網站經核實后將進行相關處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