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戰略,每年都要做滾動刷新嗎?戰略好壞的關鍵衡量指標之一,就看戰略能否應對未來的各種變化。
舉個例子,某教育培訓企業發展二十幾年來,一直扎根在其擅長的領域深耕,以往做戰略就是要解決怎么成為行業領導者,以及進入“無人區”后如何繼續開拓的問題。
但在“雙減政策”下,公司的戰略和經營又回到最初那個核心問題——如何“先生存、后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原先戰略里討論所有的工作都完全不一樣了,全部都要重新思考。
近幾年,很多企業也開始用BLM方法論指導做戰略。但對于戰略規劃的起點為什么要從差距分析開始,以及如何做差距分析,還存在一些理解的偏差。如果起點都做錯了,如何又能確保戰略方向大致正確呢?
本文試圖探討以下三個問題:
■ 我們應該從差距分析中獲得什么?
■ 如何理解差距分析的本質?
■ 我們為什么做不好差距分析?
跳過差距分析,直接做市場洞察,會怎么樣?
企業每年的戰略制定周期中,留給大家做市場洞察的時間并不會太長,因為無論是人力還是時間資源都是有限的;即便給大家2-3個月時間專門做市場洞察,也無法將所有的市場機會都看清楚,也很難應用到戰略制定上。
例如,一家2B設備制造企業,在做2021-2025年戰略規劃期間,發動所有業務單元的核心骨干進行了為期2個多月的市場洞察,最終每個業務單元也都交出了近200頁PPT的洞察報告。
然而,我們發現所有的洞察結論都很零碎、模糊。
雖然他們已經是該細分領域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品牌,但在高端市場遠遠落后于幾大傳統外資品牌,在幾個主力區域的中低端市場份額也只有不到35%,而幾個雜牌的份額總量合計卻超過54%。
對于如何“高端化”和“清雜牌”的市場機會點描述,淹沒在海量的市場洞察信息里,顯得渺小而似乎不那么重要。
結果:
-在評審會上被董事長和營銷VP瘋狂吐槽:這么明顯的差距和問題大家竟然視而不見!
-各業務單元的高管和骨干們也覺得很沮喪,感覺白忙活了一通。
所以,每次做戰略如果不能聚焦關鍵問題,不知道為什么而出發,即便最終花費巨大精力做出了戰略,結論也不會清晰,更難以落地。因此,企業在做新一周期的戰略之前,要先搞清楚:未來這5年,我們到底要解決什么核心問題?
企業首先通過高質量的業績差距和機會差距分析,識別出制約企業增長的核心瓶頸,輸出本輪戰略周期內,企業要聚焦資源解決的核心戰略問題。
如同挽弓射箭,弓已滿弦,但更重要的是精確地瞄準目標,才能一矢中的。
如果企業做戰略的水平還不夠高,那可能會有10+條最需解決的問題。做戰略水平略高的企業,一般也就3-5條。如果戰略水平很高,可能就只聚焦最重要的1件事。
當企業真正把這些核心問題想清楚了,戰略問題也就解決了50%。如果沒搞清楚,做出來的戰略基本上不靠譜,因為根本不是沖著解決問題去的。所以說,戰略應該從做好差距分析開始。
舉個例子,3年前我們開始服務某家百億級消費品企業做戰略,當時他們的高管認為自己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30%,已經是行業的領導者。
但是通過差距分析發現,他們在全國各區域、各地縣級市場的占有率參差不齊,市場份額達到30%以上的縣鎮級市場還不到1/5,大部分縣鎮級市場的占有率僅在2%-5%之間。
由此,識別出制約業績增長的兩大關鍵問題:
1.縣鎮級門店數量嚴重不足
2.門店運營質量差、店效低
針對這兩大瓶頸,該企業聚焦資源壓強投入“縣鎮清雜”和“店效提升”兩大核心戰略舉措,僅1年時間通過門店數量增加50%、店效提升30%,就在百億規模體量上實現了業績翻倍增長。
由此可見,通過差距分析找準業績增長破局點,其帶來的管理紅利非常可觀,值得大部分企業參考實踐。
要做好差距分析,先要正確理解差距分析
首先要強調的是,差距分析不等于復盤。
我們之前服務一家企業做差距分析時,他們的業務高管一上來就拿出過去20年的業務復盤、戰略復盤,發表了一通“精彩的演講”,內容大致為:我們經過哪些艱苦的努力,克服了多少困難,一路走來是多么的不容易,未來我們還要怎么做,要如何成為行業領袖。
煽情,且充滿壯志,做了一道語文題。然而,對于差距和問題避而不談,這么做就完全偏離了差距分析的本質。
差距分析有四個層次。
我們用110米欄運動的場景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假設我們的企業就是一個運動員,最終目標是要成為奧運冠軍,即行業領導者。
第一層,我們得先知道自己當前跑得有多快。跑完一輪掐秒表一看,13.05秒;這個結果就相當于我們的年度述職,假設原定跑進14秒,我們超過了目標很多。
但完成了自己的目標,是不是就沒有差距了呢?
第二層,我們就要看看入圍奧運賽場的資格,是要跑到多少?至少要跑過近10屆奧運冠軍的平均水平——13.秒07,這就相當于企業的速度要跑贏行業的大盤。
好像我們的速度也超過行業平均水平,是不是沒差距了?
第三層,我們得知道距離世界記錄還差距多少?我們是否完美,不完美是相對誰來說的?這就是我們企業與行業標桿的差距是多少,我們超過行業標桿了么?
很明顯,跟世界記錄保持者劉翔的12.91秒還是有差距的。
第四層,假設我們真的跑進了12.90秒,成為新的世界冠軍,放眼看去好像沒有對手了,這時候衡量差距的標尺是什么?——是人們對新世界記錄誕生的期待,以及自己能再創新記錄的夢想。
就像企業成為行業老大后,市場占有率絕對第一,碾壓所有的競爭對手,但市場份額的背后是客戶的期望。我們真的滿足了客戶的需求嗎?
所以,即便是進入“無人區”還要繼續前行。我們一年做成業界老大,還要問問有沒有錯過什么機會。
而不是說我們完成了任務,跑贏了大盤,世界第一,就沒有差距了。
我們做戰略時,首先給自己拿幾把尺子去量一量,總會找到實際的差距。
既然差距分析那么重要,為什么我們還是做不好?
首先,是缺文化。
我們不愿意面對差距,不想面對過去的失敗和血淋淋的事實。作為上級怕傷了下面的士氣和自尊,作為下級是怕丟了面子和位子。
這背后缺的是敢于自我批判的文化,也沒有聞過則喜的習慣。
其次,是缺方法。
我們不知道如何把問題層層分解剖析到根因,更多只是停留在問題的表象,或以結果代替根因,也做不到歸因于內。
例如,我們的業績沒有完成,是因為沒有好的產品支撐打不過競爭對手,營銷方面廣告投放不足,對客戶的品牌影響力不夠,供應鏈沒有做好協同及時交貨等。
最后,把差距分析做成了,對其他兄弟單位不給力的抱怨。
第三,定錯目標。
一方面,企業最初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就不具備挑戰性,輕松達成后,就認為沒有差距。對標的對手也不找真正的標桿,而是跟自己同一梯隊甚至往下的對手去PK。
曾經我們遇到一家企業的領導者,將自己企業的目標定位成“做行業第二集團軍里的龍頭品牌”,對標的就不是行業標桿,總沉浸在自己領域的相對成功里,認為沒有差距。
我們輔導企業做差距分析,最擔心的一件事是:“我們做得非常好,我們就是標桿,沒有啥問題。”
在這里也提醒行業的領導者們,不要忘記歷史的教訓:
諾基亞手機最后賣給微軟的時候說:“我們什么都沒有做錯,但我們輸了”;
三星手機自NOTE7爆炸隱患之后幾乎退出中國市場。
他們都是曾經的No.1,但顯然他們并沒有將客戶更新的需求和更高的期待,當做行業領導者應該追求的目標,最終在“我們沒有差距”的自嗨中走向沒落。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王櫟童,喬諾戰略與財經產品線咨詢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