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又到了制定明年戰略的時候。
戰略的本質是什么,如何做戰略取舍,如何落地,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
戰略的本質,是取舍
任正非說,僅僅靠加班、降薪和裁員,就能解決的危機,不是真正的危機,方向錯了,所有的努力都沒用。
因為方向錯了,才是企業面臨的真正的生死危機。但方向,往往不是確定的,或者唯一的。
站在十字路口,到底該往哪走,選擇人煙稀少的路,還是人潮洶涌的路。
明年有100件要做的事情,到底選擇做哪些事情,不做哪些事情。
進攻的時候,是選擇集中力量,攻打山頭,還是兵分幾路,全面包圍。
這些都需要做選擇。戰略的本質,其實就是做取舍,定方向。比如,下圍棋。圍棋追求的是全局的勝利,所以真正的圍棋高手,都有戰略思維。
為了全局的勝利,每個階段都要去分析局面,判斷形勢,不斷調整戰術,做出最優選擇。
比如,華為。在創業初期,為了能夠在高手林立的市場中存活下來,華為選擇了聚焦戰略。從代理到自主研發小程控交換機,受眾都是小企業和農村市場。到了成長期,慢慢有實力了。意味著又站在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又到了做選擇的時候。
這個階段,華為提出了打造一流企業的戰略愿景,開始實施漸進式的國際化戰略。
比如,先進入俄羅斯、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等到資本,技術相對成熟后,再進入歐美等發達國家。
進入成熟期的華為,在國際化戰略方面效果很明顯。2012年,華為成為全球第一通訊設備供應商和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為了打破高通對手機CPU的壟斷,華為開始自主研發手機芯片。2017年,華為確立了云戰略和數字化戰略,致力于為用戶帶來更好的產品體驗。商業世界復雜多變,每一個階段都面臨復雜的選擇。
需要我們用戰略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世界的不確定性,盡量保證方向大致正確。
如何取舍?
既然戰略的本質,是取舍。那到底怎么做出取舍呢?
選A還是選B,走大道,還是抄小道。取舍,往往是最難的。
比如,對戰的時候,進攻的方式,取決于對地形的判斷,對敵我雙方力量、武器裝備的充分了解。
同樣,對企業來說,定戰略,做選擇,都是從全局考慮,實現全局目標。
所以,一個好的戰略,一定是了解市場和業務的基礎上,結合多種因素制定的。
比如,對趨勢的判斷。馬上要到年底了,明年的戰略怎么做呢,就得結合當下的趨勢去判斷。
比如,這幾年的市場環境有哪些變化,整體趨勢是什么,這些都是影響戰略的關鍵因素。
那最近幾年,商業世界有哪些趨勢變化呢?
比如,整體增長趨勢放緩,如果說過去是乘電梯,現在可能就變成爬樓梯了。
在過去的幾十年,整個經濟都快速增長,只要你趕上了電梯,不管你在電梯里做什么,電梯都能向上。
但在未來,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可能沒有電梯給你坐了,只能靠你自己去爬樓梯。
這時候,就真正到了考驗你基本功的時候,考驗你體力和耐力的時候。
比如,“人口紅利”讓位于“管理紅利”,從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管理。
企業之間的競爭,從過去產品層面的競爭、營銷層面的競爭,慢慢轉向經營層面的競爭。
所以過去粗放式管理的那一套行不通了,只有那些真正有戰略眼光,有堅定的愿景信念,有清晰發展規劃的企業才能持續增長。
很多企業面臨的問題可能組織熵增腐化、優秀阻礙卓越,環境變了,等等。
遇到這些問題和挑戰的時候,就要重新調整自己,扔掉舊的,不適用的裝備,努力改變思維,學習新的工具方法,用更適合當下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戰略的意義,就是用一套機制幫助企業更早看清未來,根據企業現在和未來的發展,學習新的能力。
如何落地?
做了戰略取舍,定了大致方向,最重要的是落地和執行。
怎么把虛無縹緲的戰略管起來?
需要注意三個維度。
一、轉變思維
要由運營思維轉變為戰略思維。
運營思維,只關注具體的執行,是一種線性思維。
而戰略思維,更關注整體和全局,跳出事情本身,從外部視角洞察,發現問題和機會。
比如,我們以前在文章中提到過的阿里云誕生的案例,就是一個典型的“戰略思維”案例。
2009年,阿里由王堅帶隊負責攻克“云”技術。
那時國內“云”市場幾乎還是一片空白。甚至到2012年,阿里多次投入仍然不見成效,導致內部質疑的聲音也愈發強烈,阿里云內部瘋傳要被裁撤。
但馬云堅定地認為,這是未來空間最大的市場之一,必須搶先進入,他公開表態:“我每年給阿里云投10個億,投個十年,做不出來再說。”于是,在馬云戰略定力的支持下,阿里云活了下來,到現在,阿里云營收已超過千億。
所以,“戰略思維”,就是站在未來看現在。
企業必須先看到,未來哪條賽道最可能成功,進入后,再思考如何在其中占據一席之地。
二、達成共識
戰略管理的共識:從意圖驅動到可落地執行。
做戰略不只是老板和高管的責任,應該讓所有部門自上而下達成共識。
一個公司,只要是經營單元,無論是事業群、產品線、區域,還是一個獨立的產業,都應該有自己的戰略。
中長期戰略規劃應自上而下分解,體現戰略意圖和目標驅動,強調定位和追求。
因此,需要上一級先做,下一級再去承接。
公司層先有一個戰略,比如,明年要啟動某某業務。
然后,各個事業群承接并制定自己的戰略,在這個新業務上,各個事業群需要做些什么。
再由各個產品線來承接,做什么,怎么做。
最后,各個子產業逐一承接。
當然,戰略是手段,做戰略的目的還是為了企業增長。
當制定了戰略,完成了自上而下的分解,就需要做計劃。
比如,年度經營計劃。這時候,就需要自下而上。
從子產業線業務,到各產品線,到事業群,再到公司層面,確保準確和可落地。
三、建立落地流程
轉變思維,達成共識。
這意味著你清楚了該做什么,以及為什么做。具體怎么做呢?
就需要有一套流程來確保落地。比如,DSTE流程。
這是一套統一的戰略管理框架和流程。它最大的價值,就是規定了戰略開發、戰略落地和戰略監控管理的邏輯和步驟。
通過DSTE流程的運行,能夠高效地動員起來進行戰略管理,真正達到我們的戰略目標。
其中有幾個關鍵動作,可以保障戰略更好地落地。
首先,每年要進行戰略健康度審視。
簡單來說,就是看看戰略是不是健康,整體有沒有出現偏差,方向是不是大致正確。
其次,每個月開一次月度經營分析會,來審視目標。
分析目標的執行情況,看看目標在執行過程中有沒有出現偏差,如果有偏差,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確保每個月的目標能夠落地。
最后,長期的關鍵任務,通過定期召開ST會議來監管,確保在3-5年的戰略規劃周期里,企業不會走著走著就迷失了方向。
通過這些監控機制,實現戰略管理的閉環,最終保障戰略的落地與執行,讓戰略真正被“管起來”。
來源/ 喬諾咨詢;撰稿/ 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