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朋友推給我一個張一鳴講企業價值和競爭力的小視頻,他覺得你要做就做新的東西,別人做這個東西已經做得挺好了,你再去做是沒有價值的,所以你要去創新,去做別人沒做好的領域;而且企業的競爭是靠效率,沒有效率燒錢越多損失就越大。
我一直講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跑馬圈地的時代結束了,現在進入一個創新的時代和效率的時代,也是大企業的時代,是頭部企業、平臺企業、創新企業的時代。那么對新的創業者來說,怎么樣去創新和提升效率,最終在這樣激烈競爭的時代闖出來呢?
前幾天我也跟四位年輕企業家在一起交流。他們都有自己深耕的領域,有的公司已經上市。聊下來,我覺得我近 30 年創業和經營企業的經驗,特別是泰康從人壽保險這樣一個傳統的領域進行創新,如果說要給他們或者創業者所謂的建議,只有一句話——做企業就是跑馬拉松,慢就是快。商業就是要扎扎實實,老老實實,如果有什么捷徑,就是長期主義。一定要相信,目標純正、心無旁騖,做正確的事,時間就是答案。
長期主義是價值觀也是方法論
我是 1992 年開始籌備拍賣公司和人壽保險公司的。這一年前后,跟我一樣,全國從黨政機關、科研院所下海的知識分子超過 10 萬人,形成中國商業史上蔚為壯觀的「下海潮」,我稱他們為「92派」。他們與「84派」和后來的「海歸網絡派」一起,構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家創新創業的三波浪潮。
我們這一代人創業,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關鍵點,是「用計劃經濟的余威,搶占市場經濟的灘頭」。所以對我們來說,堅定市場化的價值觀特別重要,這是我們堅持長期主義的首要原則。
這里的市場化不僅僅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根據市場規律去經營企業,去市場上競爭,更重要的是堅定告別計劃經濟,堅定走親清政商關系的價值選擇。不清楚中國改革是如何走過來,不清楚中國產權制度變化的人很難理解這一點。
其次是專業化。專業化是相對多元化來說的。90 年代我們創業的時候,中國市場經濟剛剛起步,處處都是機會。而且我們從國家機關出來,有很大的信息優勢和資源優勢,賺錢的門路就更多了,很容易什么賺錢做什么,攤子越鋪越大,最后企業都不在了。
但是我們堅定走專業化的道路。我說「92派」最大的特點就是用雷達掃描,尋找中國市場經濟的空白點。抓住這個空白點,創造一個行業的領頭企業,進而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我創立的嘉德拍賣是這樣,毛振華成立的中誠信是這樣。現在我和毛振華的企業都快 30 年了,早就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所以對長期主義者來說,堅持專業化的意義就是抵制短期利益的誘惑,把企業家精神用在打磨自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上來。
最后是規范化。規范化就是做市場和監管的好學生,不偷、不搶、不爭。不偷就是不偷股東的錢,以客戶利益為先,這要求企業打造科學的治理結構和正確的文化價值觀。不搶就是不惡意競爭,特別是我們金融保險企業,聚集了大量的長期資金,要用在支持企業家精神上,不能去二級市場惡意舉牌。不爭就是不爭一時一地的得失,要爭長久、爭戰略、爭創新。
當然,堅定市場化取向,專注主業、專注專業,通過戰略與創新制勝,也是實現長期主義的方法論。
通過戰略與創新制勝,就是要不斷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我有一句話叫「目標純正,心無旁騖,做正確的事,時間就是答案。」戰略上要看得準、看得深、看得遠,這樣才能做得早、做得堅定、做得扎實、做得持久。不折騰、不搖擺,目標堅定,行穩致遠。
創新是打造長期核心競爭能力的法寶。說透了就是積累,積累經驗、積累教訓、積累人才、積累客戶、積累專業的細節、積累口碑和品牌。
同時,當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越來越成熟的時候,專業化就越來越重要。專業化的過程就是把每個市場不斷的細分、再細分,只有走專業化的道路,走細分的道路,你這個企業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過程中形成核心競爭能力,成為這個行業或者細分市場的龍頭。我多次講企業不分大小,生意不分貴賤,你把細分市場細分細分再細分,做到行業前三,你就是偉大的企業家。
長期主義的底色就是理想主義
我覺得長期主義的本質是一種理想主義,要做一個大企業或者大企業家,一定是基于理想驅動而非結果導向。我們這一代人出生在 50 年代,成長的環境決定了我們不會從小就把企業家作為人生理想。那個時候連企業家的概念都沒有。在高中的時候,我讀《馬克思傳》,立志成為一名共產主義的大理論家,在《紅旗》上發表理論文章。我 1979 年考上武漢大學政治經濟學系,也一心想成為一名學者,為國家改革和經濟建設獻計獻策。1983 年畢業后就去了外經貿部國際經貿研究所發達國家研究室,研究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在《紅旗》、《世界經濟導報》等期刊、報紙上發表了很多研究論文。
1988年,我調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任副總編, 學習美國《財富》 500 強,在《管理世界》推出中國 500 家大企業評價,開創中國企業評價先河,也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徹底地改變了我的人生。通過對中國 500 家大企業和《財富》500 強企業的對比分析與研究,我得出一個結論:沒有一定數量在國際上數得著的大企業,國家的強盛就無從談起。
于是,我放棄了做學術的夢想,決定「產業報國」,下海創業,立志做一家世界 500 強企業。在 90 年代先后創辦了嘉德拍賣與泰康人壽,期間還與我弟弟陳平一起創辦了宅急送。其實嘉德拍賣和泰康人壽都是在 1992 年提交的申請,嘉德的審批相對比較順利,泰康人壽批籌經歷了近 4 年時間。期間很多股東都等不了放棄了,朋友也勸我要不就算了,換一個證券公司或者城市信用社的牌照會更容易。但是我就是不放棄,就是堅定要做人壽保險,因為我知道,在世界 500 強的榜單里面有很多都是人壽保險公司。
泰康人壽 1996 年成立,到 2018 年,泰康首次躋身《財富》世界 500 強榜單,花了 22 年時間。如果從 1988 年我學習《財富》500 強評中國 500 家大企業開始算,這個時間是 30 年。
現在泰康正在推進大健康產業生態體系建設,為長壽時代的挑戰提供泰康方案。這是我一生奮斗的新理想——用市場經濟的方式方法,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我也總結,我這一生,從最早想做一個共產主義的大理論家,到后來想做一個經濟學者,再到后來下海創業,到現在做醫養大健康,雖然理想不斷在變,但是要做一番有益于國家、有利于社會的事業,這個初心從來就沒有變過。一次一次理想的變化,是一次一次人生的升華,更是一次一次自我的革命。
也正因為是理想和初心驅動,所以你做所有的事情,就不會沖著發財、不會為了賺錢就隨意妥協,就真正能夠做到長期主義。
堅守長期主義要走向商業向善
商業向善的本質是以人為本。人是一切的根本。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都是從人出發,最終又回到人本身。所以我說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就是社會的和諧、家庭的幸福和身體的健康。要做大企業,成為大企業家,就要能夠解決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商業存在的意義就是通過價值交換來提升社會福祉和效率。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是交換活動帶來新的分工,產生了商業和商人這個階層。商人以及后來的企業家,通過對產品、客戶需求與銷售渠道的創新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從而降低整體成本,提升社會效率。這是商業最底層的邏輯,也是商業的終極價值所在。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的理解商業理想主義,也才能找到堅持長期主義的價值。
還有企業家一定要明白,商業領域創新的本質就是便捷和實惠。所有的創新,第一要讓人們的生活更方便,第二是不斷降低成本,離開這兩個條件創新就沒有存在的基礎。
我們都知道,創新是企業發展永恒的動力,是企業成長的第一性原理。用馬克思的理論來講,就是創新帶來壟斷地位,獲取豐厚的利潤,于是所有的資本就會跟進,跟進的過程就是利潤平均化的過程。所有的產業都是這個過程,創新帶來超額利潤、資本跟進、產生平均利潤。利潤平均化以后就會有新的創新來打破這個均衡。
我老講企業家精神創新的本質,就是企業家內在對利潤的沖動和外在對競爭的壓力。這就要求企業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客觀上也推動了社會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任何產業、任何行業、任何企業,不論傳統業務還是新經濟,只有通過不斷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才能實現長期持續發展。
當然不是所有的創新都是斷崖式的、顛覆性的。大多數的創新都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通過不斷地實踐、不斷地總結、不斷地試錯,最后走出真正的創新。有時候創新就隔著一張紙,但要把這張紙捅破是很難的,要用萬鈞之力。捅破了就是一個偉大的創新。比如我們泰康把虛擬的金融保險和實體的醫養結合,看起來這么簡單的事情,聽起來也不是什么創新。全世界沒有人這樣做,但我們就做了這件事情,就產生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
當前,人類社會加速進入數字時代已經成為共識,同時也面臨著長壽時代的終極挑戰。百歲人生時代來臨,人人帶病長期生存,健康時代和財富時代隨之而來。真正秉持長期主義價值觀的企業,就會堅定通過產品、服務、科技乃至商業模式的創新,解決長壽時代的突出矛盾。只有這樣的企業,才能在未來需求與產業的變遷中保持競爭力。
信息來源:價值中國;作者:陳東升,畢業于武漢大學經濟系003年被評為武漢大學第三屆杰出校友,經濟學博士。1993年創建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1996年組建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