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原色影院_免费av在线_中文字幕最新精品_久久精品视频99

歡迎訪問企業培訓網!本站提供優質培訓課程和培訓服務!
免費注冊 | 會員登陸 | 將本站設為首頁 | 將本站加入收藏夾

企業價值往往是由“不勝任”的員工創造的

我們企業每年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招聘行為,其實招聘也是一種投資行為,它的本質是采購。我們把人采購到企業之后,每個人都應該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所以,我們應該建立三個觀念:

第一,人其實跟其他的資本一樣,是一個活的資本。既然是資本,我們就應該想辦法把資本盤活,也就是怎么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第二,人是其他一切資本的攜帶者。如果沒有把人管理好的話,其他的資本也很難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因為所有的資本最后都要靠人來實現。

第三,本質上來講,企業經營業務其實就是經營人。企業要把人經營好,因為所有的業務都是人做出來的。

所以,我們要基于這樣的理念來看招聘,人不僅僅是一種資源,更多是一種價值,一種價值投資。

企業應該怎么來看“人”,怎么能夠讓“人”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胡老師,作為喬諾商學院組織活力首席專家、華為公司原 GTS 干部部部長、集團后備干部系主任、《華為增長法》作者,帶領我們共同探討“組織活力,企業第一生產力——從人力資源管理到人力資本管理”。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一面,因為人性本來就是不完美的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不完美的一面,因為人性本來就是不完美的。組織不應該過多關注不完美之處,而是應該利用大家的優勢進行互補。

如果你看到的是員工的對錯,員工可能就不愿意表現了。因為如果老是用對和錯來評判員工,員工就不敢犯錯,逐漸變得不敢做事。大家都怕犯錯,結果卻是錯得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問對錯,得到的是更多的對錯;我們問是非,得到的是更多的是非。

企業應該看到和肯定員工增值的部分,而不是對錯、是非。這樣的話,員工不斷地得到肯定,就會被激發出更大的成就感,更愿意去作為。

我們在企業里面經常看到一種現象:老是用未來的期望和現實表現之間的差距來看員工。“未來的期望”是員工未來要去完成的事情,我們要用當下的工作成績去肯定員工,用未來期望去牽引員工。這樣才能激發員工當下的成就感,激發員工愿意作為,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這是企業激活員工非常重要的一個思維視角。

企業里面還普遍存在一個情況:生怕員工犯錯誤。尤其在企業家或者說管理人員是技術出身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更多還是會站在怕員工出錯的視角,去管理組織和團隊。但企業里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包括我們的管理人員以及老板。

企業的現實做法是建立一個及時糾錯的機制,而不是一個讓員工不犯錯的機制。員工犯了錯誤并不可怕,但是犯了錯誤之后,在這個錯誤產生重大影響之前,我們要有一種糾偏、糾錯的機制,讓這個錯誤不致于放大。

這就像華為的自我批判機制:快速決策,出現錯誤,快速糾偏。員工也是一樣,你可以大膽地去工作,但是犯錯誤之后,要能夠快速地糾正這種錯誤。如果在組織里面建立了這么一種機制,大家就不用糾結于在某一事情上是不是會犯錯誤,會得到什么懲罰。

原則上來講,一個員工如果在工作當中犯的錯誤,是由于他的能力不足而導致的錯誤,是可以免責的,當然前提是他快速地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如果他幫助解決了別人犯的錯誤,甚至應該獎勵。但如果這個錯誤是由于自己的責任心、態度問題造成的,或者雖然是由于他能力不夠造成的,但是他選擇了回避,不愿意主動承擔快速解決,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是應當懲罰的。我們要分清具體的犯錯情形。

我們還碰到一種情況:企業里面專家型的干部老是擔心下面,怕下面出錯,不信任下面的員工。如果你都不信任下面的員工的話,員工也不會愿意跟你干,所以我們要構建一個對下屬信任的組織氛圍。

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所以作為上級,要思考員工工作出現偏差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怎樣去把控底線,不致于讓錯誤擴大。我們需要建立一種防范錯誤的機制,其實這就是建立一個不信任的邊界,超過了這個邊界,才不信任。借用這個機制,讓大家都在邊界里面有效地開展工作,這是管理者應有的一個責任。

而不是既不建邊界,也不相信下面的員工。結果不是自己插手插得太深,就是老是要員工交投名狀,來證明自己。組織里面如果都是這樣一種做法的話,員工跟上級之間的距離感就會越來越遠,員工擔當的意愿就得不到很好地激發。

正確的思想不去占領,錯誤的思想就會去占領

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力意志,都愿意去承擔,愿意去把事情做好。關鍵是作為領導者,有沒有勇氣鼓勵員工去挑戰、去承擔。如果我們采用的是一種否定的方式去管理我們的團隊的話,員工的權力意志就會慢慢異化、轉弱。

本來一開始員工是希望追求一個好的結果的,但由于他受的打擊比較多,他可能就慢慢變成機械地去執行一些指令。再一種情況,他開始對自己不自信、不堅定了,就容易放棄一些事情。或許退一步,明哲保身,甚至于不作為;或許明面不說,私下就唱反調,到實在呆不下去了,他就會選擇逃離,最后離職。這種現象,就是員工權力意志的異化。

所以,我們做管理者,要有一種責任,不要讓員工的權力意志發生大的異化。

員工的權力意志一般來說表現在三個方面:思想權,表達權,行為權。

     思想權:如果想法老是被別人否定,員工就越來越不想思考。

     表達權:員工說什么都不被組織采納的時候,他可能有一些話就不說了。“士為知己者死”,如果他的意見主張能夠得到上級的認可,得到組織的正向反饋,他就愿意去證明他的意見主張是可行的。我們可以充分地肯定員工,讓員工去做一些嘗試,不要老是去否定別人。

     行為權:無論做什么事情,總是得不到正向反饋的話,員工也可能變得惰怠,不愿意再付出相應的努力和行動。

這些都是我們在組織建設當中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企業里面要算大賬,想辦法建立內生人才機制

在人才隊伍的建設上,很多企業的管理人才是通過外部招聘補充進來的。我認為,管理人才在組織里面應該是內生的。

只有一些專業的人才,組織里可能沒有符合要求的,可以適當地通過外部招聘的形式來補短板。如果都用外部的牛人來解決內部的管理問題,這其實是一種懶政行為。

如果一個企業管理人才都不能內生的話,即使從外面招了一些管理人才進來,他可能也不能在土壤里面生根發芽。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管理人才建設作為組織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工作。

如果我們自己都培養不成管理人才,很難指望外面的人能夠更了解公司業務,比我們內部的人更能夠勝任一些管理工作。

以我的經驗來看,管理人才在組織里面,其實承擔四大管理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外面招人是這樣,內部的人也是這樣,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內部人才生長的要求,來倒逼內部管理的提升。

從招聘的角度來講,外面招聘的人,真正優秀的人才其實很難招到的。如果他在原來的企業里面就做得優秀,是不會輕易出來的。他之所以出來,一般來說是因為在原來的企業里面沒有繼續發展的通道。他在原來的企業里都打不出來,也很難在你的企業里面打出來。

還有,外部招聘,不加價很難吸引人才。一般來說,一個人才從一個組織/企業到另外一個組織/企業,一般要加價50%左右的。如果人才都通過社招獲得,我們的人才成本就會變高,而且人才來了之后,我們還不知道他能不能勝任。

從我們過往的經驗包括華為的實踐來看,外部人才的適應性相對來說比較差,死亡率、犧牲率都非常高,達到80-90%。我們好不容易招一個人,進來卻犧牲了,不光損失了獵頭費,時間成本也非常高。

所以,在企業里面要算大賬,不能總是寄希望于外部人才的獲得,要想辦法建立內生人才機制。

那么,人才如何內生?

我看到好多企業里面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測評的手段或工具,而真正有效的人才發展,要通過實踐,是在企業增值中自動完成的。

能力跟員工取得的成果,是事物的一體兩面,創造價值的過程其實就是塑造能力的過程。

案例:

華為有一種人才發展方式叫“蒙哥馬利計劃”。蒙哥馬利是二戰時期英國的陸軍元帥,他主要通過打一仗升個職,打一仗升個職的方式逐漸從師長升成元帥。

人就是在攻克一個個山頭的過程中,發展自己能力的。與此同時,組織的使命也達成了。

所以,我們也可以創造或設置一個個的山頭,讓員工嘗試著攻打,把員工的發展機會、懸賞和企業要克服的困難連接起來。

什么叫領導力?領導力其實就是要鼓動員工、發動員工,讓他們去做一些難做的事情。企業目標也是通過完成一個個難做的事情實現的。

如果我們不讓員工去做一些難做的事情,而總是在培訓教室里面接受培訓,就沒人干活了。很多企業搞雄鷹計劃、精英計劃等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但就是出不來人才。因為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培訓能產生領袖,培訓只起到啟發、輔助的作用。學而時習之,要通過反復地實踐才能真正鞏固知識。

有些企業把高管送到商學院去讀書。高管到那些地方去讀書,讀多了之后,回來可能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有些高管他不解決自己公司內部的問題,反而老去討論一些跟自家無關的案例:。如果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討論其他的案例:有什么意義?不實際解決企業自身的問題,能力肯定提不高。

怎么樣能夠培養出前赴后繼的干部?

我覺得其實很簡單:把目前難做的事情,交給有意愿的人來做。我們也不要用伯樂相馬的方式,機會向所有人開放,誰愿意誰做,讓真正有意愿的人能夠到一些關鍵的崗位上去。

“有能力、沒意愿”沒用,意愿比能力重要。有些人看上去很年輕,雖然能力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只要他們有意愿,我們就把機會給他們。這些人一開始可能“搖搖晃晃”的,干著干著就“站穩”了。

在華為我們都是這么干出來的,所以不要太多拘泥于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上一級的后備干部,我們永遠也不知道哪一朵鮮花會開得燦爛。

人才的發展要由下而上,而不是由上而下,讓下面的人自己成長。自己都不想成長的人,怎么可能成為將軍?

有些企業里面有各種各樣的測評工具,比如素質測評、性格測評、360測評等,如果這些東西都能測出人才出來的話,早就被中組部用上了,說明這些工具是沒用的。

還有一點,人在什么情況下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更牢固?一定是他在實踐當中碰到了困難和障礙,調用了各種各樣的知識來綜合解決問題。這樣學到的知識是終身難忘的。如果他不去解決問題,只在書本、網絡、培訓教室學習,學到的都是散亂的知識,是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知識,都沒有用。

如何擺脫人才依賴?

我們有些企業經常不滿意一些人的表現,但是又無人可用。跟我講,我也想換掉一些人,但是我不像華為公司人才濟濟,所以就沒辦法。我告訴他,這樣的話,你永遠是被人綁架的組織。

如果一個企業老是被人綁架,就說明能力是建在人身上的。這樣的組織是非常不健康的,是非常危險的一個事情。要讓組織擺脫對人的依賴,這才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華為我們有一句話,我們需要人才,但是不要依賴人才。你要依賴某個人才的話,就會非常麻煩。

我們怎么擺脫人才的依賴?

     第一,要讓有意愿的人走到一些關鍵的崗位上去。如果一個人有能力,但是“占著茅坑不拉屎”,先下來再說。也許剛剛上去的人能力不如前面這個人,沒關系,只要這個人有意愿,我們先給他機會,讓他小步快跑,不虛位以待。

     第二,也許企業在局部的價值是犧牲了一點,但是從長期看,這個年輕人起來之后,會做出更大的價值。還有一點,只要開了先例,其他崗位上的一些人就都會緊張起來,這樣你就激活了整個組織,雖然局部犧牲了,但是盤活了全局。在組織里最怕的就是“認真”兩個字,只要認真了,大家都緊張了。如果人家看到你這個不敢拿下,那個也不敢拿下,最后誰都可以跟你叫板了,組織怎么可能有活力?

     第三,我們一定要認識到,組織中所有的價值基本上都是由一群看上去不勝任的人創造出來的,任何人走上一個新的崗位都是從不勝任開始的。所以,“勝任不勝任”是一個偽命題。

我認為企業里面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跟得上的人,一種是跟不上的人。只要跟得上,能夠跟著走,這些人就是公司需要的人。

用“勝任不勝任”去評價人,是一種靜態的思維。因為企業是發展的,今年好像勝任,明年業績目標翻一番,可能就會不勝任。

我們要讓所有人處在不勝任這種狀態當中,在一種非穩態的過程當中,既創造了財富,又創造了價值。這種非穩態其實也是一種亞穩態、一種激活態。如果一個人屬于穩態,他就不做功了。

所以,我們永遠也不要幻想后備了一批已具備了能力的人,再行人員調整。因為如果你不給年輕人機會的話,這些人永遠走不到一些關鍵崗位上去,永遠是不勝任的,永遠是不合格的。我們要在試錯的過程中大膽地用人,這才是我們真正能夠擺脫對人才依賴的非常有效的辦法。

真的有職業發展通道嗎?

在企業里面我們經常講職業發展通道,但很多人都把人才的職位職級表看成是員工的職業發展通道。對于企業來說的話,我們永遠只有隨意的概念,沒有什么職業發展通道的概念。

我們輔導了很多的企業,沒有一個人是公司給他畫了一條通道,他自己走上去的。在公司里面,根據公司的需要,可能今天做這個崗位,明天做那個崗位。做的崗位多了,自然而然能力得到了歷練,視野也開闊了,各方面都不一樣了。

所以,人是干出來的,不斷地在“之”字形發展的過程當中歷練出來的。因此,我們就要倡導“少將連長”。

什么叫“少將連長”?

     第一,你在連長的崗位,但是在獎金獲取方面上不封頂,不設限。你的級別可能低一些,但是你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會給你更多的獎金。連長拿少將的獎金,這就是少將連長的第一層概念。

     第二,少將也可以去當連長。有些戰線上的工作,讓連長去做,極有可能耽擱公司的發展,我們要把一些少將安排到部分連長的崗位上去。就像華為的“針尖戰略”一樣,資源要高配,這樣就很容易實現突破。

我們看到好多企業資源是平均分配的,特別重要的事情讓一個連長去干,但連長對公司業務的理解,還有他調用后臺資源的能力都很差,人家當然搞不定。如果我們派一個少將去干,就會很容易干成。我們的少將不是說每天都是高高在上的,這是少將連長的第二層的理解。

     第三,根據價值貢獻進行稱重。華為每個省都有一個代表,我們每年都要對這個崗位稱重。如果你做出了高的業績,級別會上去;業績低,級別會下來。所以這個崗位是少將的崗位,還是連長的崗位,是用業績而不是資歷來定義的,每一個人在組織里面都是用成果說話。

案例:

比如華為代表處,業績好的時候,把它從地區部分離出來,是一個少將崗位;業績不好的時候,它又合并到地區部,變成一個連長的崗位。

所以,我認為職業發展中還是得看成果。我們的職位職級,就像我們爬山一樣,每爬一格,我們要付出心力與辛力,我們的心智也要趨于成熟。只有付出心力和辛力的勞動,才能真正爬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這就是我們人力資源的一張損益表。你在損益表中處在什么樣的位置,取決于你自己的努力。

公司建立的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機制,大家都是競賽的關系,而不是競爭的關系。“競爭”關系是我擠占了你生存的空間;“競賽”關系就是我們在各自的領域里面比拼,各自干。

當然,我也想說一下,我們很多企業為什么喜歡搞一些很復雜的人力資源的方案。比如說搞培訓的人,培訓搞得很簡單,就體現不出他自己牛逼;人力資源的也是,非要搞各種各樣復雜的測評工具,然后用這些復雜性來證明自己牛逼。

真正有效的管理都是非常簡單的東西,沒那么復雜,復雜的東西都是無效的。我們要注意這一點,千萬不要被復雜性給搞暈了。

不要用什么“牛人”思維、各種各樣的素質、潛力、忠誠度等等去評價人才。對于一個企業來說,用人原則就是“貢獻大于成本”。只要這個人貢獻大于成本,他就應該得到獎勵和發展的機會。

給企業家和管理者們的三個建議

2020年已經過去,在這里也給企業家朋友和各位管理者提三個建議:

     2020年,大家都歷經風雨,收獲的是“苦難輝煌”,非常的不容易,在這里也祝大家在2021年能夠收獲更大的成功。

我希望后面,企業能夠做好兩點:

     一是突破局限,實踐“存量增長”。現在很多企業都面臨著內卷化的趨勢,我認為內卷化的根因可能還是我們在聚焦客戶,給客戶創造價值這方面做得不夠。

另一點,我認為企業應該是兩條腿走路的,一是以客戶為中心,二是以技術為中心。如果你的技術能力不夠的話,更應該強調以技術為中心,即打開一些窗。如果你的技術足夠強,更要強調以客戶為中心,想辦法把技術變現。這是我們在實現突破方面要想到的一個問題,但我們的焦點還是給客戶創造價值。

另外,我們要審慎,要聚焦,不要多元化。多元化實際上是做不大的,真正能夠形成規模效益的都是聚焦,把能量聚焦到最核心的業務領域里,尋找更多的應用場景。背靠自己的核心能力,“摸著石頭過河”,是一種比較穩健的經營方法。如果你的企業不是特別有底蘊、資金不夠雄厚的話,不要總是想著開辟新賽道。

     二是,打開天窗,踐行“價值成長”。有條件的企業,實現價值的成長可以開辟另外一條賽道,另外一條曲線。但我建議另外一條曲線還是要圍繞著核心能力來展開。

案例:

像華為,之前一直是做網絡通信這一塊,到2009年才打開了另外兩個曲線:企業網、手機消費者業務。去年又打開了車BU、云計算等業務,但本質來說,這些業務還是在通信領域內的。

大家一定要聚焦自己的核心能力,做存量的經營,做價值的成長,不要老是做多元化。

很多企業做多元化,一般來說就是兩種情況:

一個是自己的主業做不起來,就想著到其他地方去,就像下圍棋一樣,想開另外一個眼兒。但問題是如果一個企業本身所在的產業都做不起來,到另外一邊去就做得起來嗎?那是機會主義。

還有一種情況是主業賺了錢,錢多了,想去開辟另外一個賽道。

我認為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因為任何一個產業的成長,其實都是十年磨一劍,是一個非常艱難的積累的過程。

案例:

華為公司在1988年到1998年這段時間,就在網絡通信領域發展,其實就是十年磨一劍;
1997年到海外去,2007年打開海外的市場實現盈利,十年磨一劍;
然后2000年開始投3G業務,到2009年能夠開花結果,基本上也是十年磨一劍;
從2003年開始做手機,到2013年才開始產生爆款,這還是十年磨一劍;
……

開辟一個新賽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不是圍繞核心能力去開辟,風險是非常大的。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胡賽雄

(信息發布:企業培訓網  發布時間:2021-3-17 21:23:42)
績效考核暨KPI與BSC實戰訓練營
版權聲明:
1、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附帶版權聲明的文章,其版權以附帶的版權聲明為準。
2、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企業培訓網立場,本網站不對文章的真偽性負責。
3、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轉載刊發僅為網友免費提供管理知識與資訊,不以贏利為目的。
4、用戶如發現本網刊發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權方面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本網站經核實后將進行相關處理。
企業培訓導航
·按培訓課題:
企業戰略
運營管理
生產管理
研發管理
營銷銷售
人力資源
財務管理
職業發展
高層研修
標桿學習
認證培訓
專業技能
·按培訓時間:
一月課程
二月課程
三月課程
四月課程
五月課程
六月課程
七月課程
八月課程
九月課程
十月課程
十一月課
十二月課
·按培訓地點:
北京培訓
上海培訓
廣州培訓
深圳培訓
蘇州培訓
杭州培訓
成都培訓
青島培訓
廈門培訓
東莞培訓
武漢培訓
長沙培訓
最新培訓課程
年度培訓計劃
企業培訓年卡
企業培訓專題
爆品戰略
國際貿易
股權激勵
領導執行
戰略規劃
學習華為
項目管理
工業工程
產品經理
采購管理
生產計劃
供應管理
精益生產
現場管理
車間管理
倉儲管理
營銷創新
客戶服務
談判技巧
銷售技巧
微信營銷
電話營銷
網絡營銷
客戶管理
行政管理
招聘面試
勞動法規
薪酬管理
績效考核
培訓體系
團隊建設
內部培訓
檔案管理
內部控制
納稅籌劃
非財培訓
應收賬款
預算管理
成本管理
地產培訓
中層經理
商務禮儀
溝通技巧
班組管理
最新信息 | 培訓需求 | 網站動態 | 網站地圖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企業培訓網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優質培訓服務!推動企業進步,助力企業騰飛!
客服電話:010-62258232  QQ:25198734  網站備案:京ICP備060271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