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企業培訓網 > 管理學堂 > 戰略管理 > 物聯網時代的智能工業 |
物聯網時代的智能工業 |
信息發布:企業培訓網 發布時間:2014-9-12 10:43:14
|
|
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李杰
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里,IT行業似乎更熱衷于在人和人際關系上進行創新,從pc上的論壇到sns,再到手機上的微博和微信,溝通方式已經變得無處不在、五花八門,但其實,IT行業最大也最古老的行業——硬件制造,早已不是柳傳志所說的“操的是賣白粉的心,賺的是賣白菜的錢”, iphone、ipad的火爆所帶給蘋果的收益,遠遠超出了他的app store,上百萬種軟件開發者的產品,抵擋不住一款硬件,這就是紅海沉寂之后,重新被人發明成藍海的現實。好的硬件不容易模仿,盜版門檻高,查禁相對容易,而軟件,尤其是互聯網的內容、設計和營銷方案,相互抄襲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所以,中國制造的轉型,不應該是轉行。制造業擁有硬件的批量生產和制造的經驗,這非常可貴,但如何減少對大規模工人的依賴,如何在制造業中運用軟件和數據管理,使得原來的“血汗工廠”變成“智慧工廠”,卻是應該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了“工業4.0”概念,認為在蒸汽機的應用、規模化生產和電子信息技術等三次工業革命后,人類將迎來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按照經典的馬克思主義,這似乎是機器排擠工人的開始,但從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工勞動的角度來看,這又是確保人類“詩意的棲居”的必要條件。從目前的可穿戴設備,到未來的智能家居,甚至是智能城市,物聯網雖未形成實質上的突破,但一旦爆發,其力度將比“革命”還要令人震撼。僅就制造業來說,不 同于中國制造的實惠便宜,也不同于法國制造的時尚浪漫,德國制造一向以精密、嚴謹、靈巧、運轉良好而著稱,正如稱霸世界杯的那只德國隊。它不同于依賴工匠精神的奢侈品制造——那是限量版不可復制的,德國制造的標準如同德國戰車,強悍、精準且人人可以學會和復制。 在《工業4.0》中,西門子公司工業部的CEO魯思沃教授將工業4.0的概念用在了西門子的生產制造中。其突出的特點是,運用軟件和自動控制來取代人的經驗和判斷,用數控機床取代人的雙手,將以往工作多年的老技師的經驗和感覺以軟件的方式記錄下來,并作為操作和實施的標準——工業模具的制造已經可以在數字化、網絡化的前提下,以 3D打印的方式隨時隨地批量制造。目前,膝關節植入體的手術,從患者的數據輸入開始直到植入體被運送到患者手中的連續過程,全部由西門子的Sinumerik 840D sl 數控系統無縫對接。而整個設計和生產的流程中,部分工序已經可以在編好程序之后,由機器自動組織完成。不會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由于理解的偏差而帶來失誤。德國人的認真和嚴謹,在這里,以軟件和程序得到了最新的體現,也正是由此,德國成為了歐盟之中最有活力的經濟體。 另外,從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的最新需求來看,以往b2c和c2c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未 依據。如同剛剛奪得世界杯冠軍的德國隊一樣,其成立之初,每個隊員背后就有一整個團隊的大數據分析做為支持,中國制造要想得到如同德國隊一樣的榮譽,無論是產品的設計制造上的創新,還是管理模式上的創新,都要充分運用已有數據,在機器自組織中充分賦予其人工智能。在帶有人工智能的程序和軟件的指揮下,物與物的互聯,將與人與人、人與物的互聯一樣簡單便捷。IBM提出未來將是“智慧城市”,所指的當然不是城市居民的智慧水平尺度,而是人工智能在城市的每一個角度無處不在,無論酒店還是車站,廚房還是臥室,公廁還是商店,都能在沒有人的時候,實現有人時候的服務。生產和服務的高度自動化、智能化,使我們的心愿在所有工具和機器上運轉自如,而不用如同機器一樣重復勞動,這才是工業4.0時代里,制造業帶給我們的最大驚喜。 |
 |
版權聲明: |
1.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附帶版權聲明的文章,其版權以附帶的版權聲明為準。
2.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企業培訓網立場,本網站不對文章的真偽性負責。
3.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轉載刊發僅為網友免費提供管理知識與資訊,不以贏利為目的。
4. 用戶如發現本網刊發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權方面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本網站經核實后將進行相關處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