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常用的很多概念和思想,其實在若干年前就有人提出來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礎技術發展了、內涵發展了,而許多名詞卻沒有改變。我個人不太喜歡用新的名詞,但喜歡研究概念內涵的變化。
比如,智能制造就不是新的概念。智能制造內涵是什么呢?我發現,在工業企業里面的定位,往往是管控融合。但問題是:管控融合也不是新名詞了。所有,我們還是要研究內涵:現在的機會和重點又在哪里呢?
管控融合是什么?簡單地說,認為是管理系統和控制系統的信息集成。差不多就是工業4.0說的縱向集成。這時,人們會發現:在一些先進的企業里,縱向集成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比如,最高層的計算機給出合同的生產計劃,在制造執行層完成排產并與技術標準對應,然后在下達到控制系統。而控制系統的部分信息(執行結果)會返回到制造執行甚至計劃管理。這不就是信息集成嗎、不就是管控融合嗎?
那么,在當今這個時代,發展方向的內涵是什么呢?我覺得,要看清過去和現在的差異,可以找到一個視角:不同時間周期的信息的融合。
我們知道,高層管理計算機主要是人來決策,響應速度慢。可以是幾個小時、幾天、甚至是幾個禮拜。相關的工作可以在白天上班的時候完成。制造執行層的響應速度,典型的響應速度是幾分鐘到幾個小時。這類系統,出了問題要盡快處理,往往需要有人24小時值班。
而控制層的執行速度往往是秒級、毫秒級,是自動化系統而不是人決策執行的。正常的指令信息從上往下是按照計劃走的,只要在執行前把相關的數據準備好就可以了。
這個邏輯在正常執行時沒有問題。但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指令向下傳遞的時候,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怎么辦?比如,產品的工藝或質量出了問題、不能滿足特定用戶需求怎么辦?這個時候可能需要改變生產工藝、生產計劃、甚至重新設計質量要求。誰來處理呢?傳統上多數問題是人來處理的。但人的處理往往不是實時的,可能要等到管理者上班,甚至幾個部門討論后再決定。
由此可見,在傳統的系統中,信息從上層傳到下層時,馬上可以執行、響應速度快;但下層把執行情況反饋給上層時,就不是馬上可以執行了,響應速度就慢了。但是,在理想的智能化時代,下層向上傳的問題也可以由計算機或人機結合馬上處理,響應速度就快了。這種情況下,管理與控制的融合就更加有效了。
智能制造常常被翻譯成“Smart Manufacture”,關鍵就是響應快。這應該算是智能制造的一個視角吧?
作者:郭朝暉;寶鋼研究院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