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計劃之前,我們常常會思索很久,制定一個高遠目標。
但很多情況下,目標和計劃都會產生錯位,比如目標太高,做著做著就不想努力了,或者對著目標苦思冥想,但想不清楚如何去達成。
對于企業來說尤其如此。但如何讓“目標”盡可能大地發揮它的作用,牽引我們企業的發展和增長?
高目標本身,就是戰略思維,是以終為始,對準未來打現在的思考路徑。
步入飽和經濟時代后,“增長”成為企業越來越關注的話題;而戰略牽引增長也被廣大企業家所認同。但到底什么是戰略,大家的理解卻并不一致。
一般來講,戰略的本質就是回答三個問題:我們在哪里?準備去哪里?怎么去?
戰略意圖作為引領,決定我們戰略的目標和方向。
但是,我們與上百個企業的深度接觸后發現,戰略意圖在做完后,很多時候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并且常常陷入這三個困局。
戰略目標太高或太低,結果全都躺平
戰略目標定的太低、容易達成,就無法引導員工奮斗,大家躺平。而相反,目標定的太高,還是無法發揮牽引,員工一看橫豎達不成,照樣躺平。
我們輔導的一家服裝企業,收入規模已超百億,老板花大價錢引入大量的職業經理人,希望公司可以再上一層樓。
但在公司級戰略研討會上,所有的人都勸老板增長目標不要超過5%,這樣高管們就可以輕松達成。
結果,在公司近三年的平均增長率只有5%的情況下,昔日的兩家平起平坐的“友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早已遙遙領先。
反觀自己,過低的增長率、臃腫的組織機構,讓企業運營效率低下,公司每天超千萬的費用,老板覺得頭頂有一座大山懸而未落,天天發愁。
去年年中接觸的一個20億的老板,說5年后我們要達到100億。談起來如何做,下面的人各有各的理解,根本不知道這5年工作重點是什么,在什么地方發力。
我們對企業中高層進行調研訪談,而他們共同的心聲是,這樣的目標根本不靠譜,沒方法,沒路徑,沒動力,反正目標沒人能達成,法不責眾,也就干到哪里算哪里了。
對于戰略目標的設定要么過大,要么過小,主要原因是沒有根據科學的流程方法、以機會定目標;上上下下沒有共識好這個目標,而只是在目標確定后的宣貫是遠遠不夠的。
年度目標無法承接戰略意圖
很多老板都懷抱雄心壯志,在看到機會后,常常大手一揮,說道:
“我們的目標,是五年做到三分天下,市場份額突破30%,掌握定價權。”
然而5年的戰略目標定下來了,分解到年度目標時,雄心壯志都被打得落花流水,變成了延長線式目標。
過去一年的時間,我們咨詢服務了幾十家企業,參與戰略課程的企業已經超過50家,我們都會和企業家以及高管們聊一個話題。
“你們年度的經營目標是什么,如何定義出來的?”
超過90%的企業都會給我們一樣的答案:“按照今年的實際業績,定一個增長百分比,然后乘出來就是我們明年的經營目標”。
“那么這個增長百分比是怎么定出來的呢?”
“根據過去的增長速度,再加一點。”
有句老話說,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這個方法似乎合理,但卻在以下這個問題上犯了難。
“你們有3~5年的戰略規劃嗎?有市場份額的部分嗎?與年度的經營目標如何承接呢?”
“按照這樣的節奏,有沒想過3~5年的戰略規劃能否完成?”
這種情況十分常見,尤其是尚未系統性進行戰略規劃的企業,老板在5年規劃中有一個宏偉目標,往往對年度計劃沒有任何的指引;
而年度目標則按照延長線思維設定,稍微踮起腳尖就可以夠到,短期與長期目標錯位,根本無法支持長期戰略的實現。
“5年做到行業前三”,“3年增長翻2倍”;這些雄心壯志,不應該只停留在空中樓閣、水中花影上。
標桿企業的優秀實踐表明,戰略意圖一半是機會邏輯,一半是雄心壯志。
脫離了市場機會的支撐,戰略意圖就是老板的口號和夢想;而沒有雄心壯志,就沒法倒逼企業的組織和能力建設,企業也就缺乏市場競爭力。
緊盯財務結果,忽視能力建設
談到戰略,有一個簡單的公式,戰略=目標+路標。
戰略意圖包括財務目標、格局目標和能力目標。而大部分企業在戰略意圖的定義上,更加關注財務目標,而忽視格局目標和能力目標。
近期在輔導一家裝備制造型企業,該企業近3年間一直在10幾個億徘徊,沒有增長,打開客戶群分析,其產品銷售涉及20幾個細分行業,但都是散客和小企業,沒有一家大客戶。
這種2B企業為什么不做大客戶?大家都知道大客戶是2B企業的核心,而該公司高層也制定了大客戶戰略,決心瞄準大客戶發力。
但年底結果是:目標達成了,大客戶沒突破,更沒有形成大客戶的突破能力。
深挖根因,在公司級的戰略意圖中只有財務的收入、利潤目標,沒有將大客戶突破的格局目標明確出來。
那么大客戶目標如何進一步分解呢?定好關鍵路標,分解到年度計劃。
比如第一年,很難直接拿下大客戶,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先去貼近客戶呢?比如進入短名單,建立在本部接待大客戶的機制等等。
而在這一切都是空白的情況下,公司級戰略意圖從上向下傳導時,就沒有相應的組織KPI承接這種大客戶目標。
而僅以財務數字為導向的結果——大家都揀容易的做,銷售盯著容易搞的小客戶達成業績,而大客戶這種啃硬骨頭的事情,就無人問津了。
員工不會做考核之外的事情!企業更應該關注財務目標背后的戰略行為,除了多打糧食,更要把增加土地肥力的工作作為戰略目標來抓,單獨設定考核才能有效落地。
在BLM方法論中,我們鼓勵企業爭做業務領先者,設定高目標。延長線≠戰略,基于機會倒逼能力。
但高目標設定的同時必須關注兩點,才具備有效向下分解的基礎:
1. 高目標背后有足夠的機會做支撐,提供清晰的路徑,大家都知道這件事可行。
2. 廣大干部甚至員工對目標反復探討和共識,最后是大家對目標的認可和遵從。
今天暫且分享到這里,下次有機會,和大家分享做戰略意圖的幾個絕招,打開思維,更深入地理解戰略意圖的對企業增長的牽引作用。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賈國光,喬諾戰略產品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