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兩種東西可以傳承,一種是遺傳基因,一種是文化基因,文化基因又有個專屬名詞,叫覓母(Meme),文化通過覓母,承載文化信息,讓文化生生不息。
在佛教里,佛陀就是一個覓母,佛陀是否真的存在其實是沒有意義的,佛陀在人們需要的時候能夠予人以智慧和慰藉,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信徒需要佛陀,佛陀同樣需要信徒,只有信徒愿意傳播佛陀這一覓母,佛陀才能永生。
生命力越強的覓母,越具有非同一般的人文價值,它們在文化傳承的自然選擇中,不斷被強化和展現張力,進而延續其生命力。
我們不妨略舉華為文化的幾例覓母,以管窺覓母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所發揮的價值和作用。
少將連長
少將連長在華為有其豐富的涵義。
涵義之一,少將連長是華為“以奮斗者為本”價值觀的實踐應用。
華為強調以奮斗和貢獻來分配價值,而不是囿于科層組織級別,按級別享有價值,即不是說誰官大就可以分配更多。
華為的經營業績一般由很多項目業績匯聚而成,項目中做出最大貢獻的,未必是少將,可能只是某個具體參與項目的連長;連長是崗位屬性,從貢獻角度看,連長完全可以突破其崗位屬性,分配到與其貢獻相適配的價值,也就是說連長有機會獲得少將級別的待遇。
反之,少將如果沒有什么貢獻或貢獻不大,其分配到的價值也可以下調到連長級別。
當然這里少將和連長都是泛指,不是特指,僅僅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問題。所以華為的能上能下,不僅指崗位的能上能下,還有待遇的能上能下。
華為基層經營單元在組織層級上雖然屬于企業的“末梢”,但華為每年都會根據其業績貢獻來進行“稱重”,貢獻大的,級別可以很高。
少將級連長的產生,可有效避免組織層級的限制,人為給基層經營單元設定了成長天花板,阻礙了事業發展。
企業為什么會出現固化的思維和固化的人?皆因利益被固化了,少將連長就是要通過創造利益上的各種可能性和不確定性,讓組織和人一直處于激活態。
涵義之二,在事關企業發展的關鍵致勝領域,華為要求少將必須親自下到連隊,去當連長,快速實現業績突破。
在華為,經常看到一些總裁級的領導下放去當基層代表,非因他們被貶,而是現實業務需要,他們到一線,親自協調指揮重大項目,建立高層客戶關系,建設商業生態環境,充分發揮少將的優勢。
一般來說,在公司業務發展的扇形攻擊面上,不同區域和領域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是不一樣的,隊伍的成熟度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少將在指揮作戰的過程中,資源分配不能搞平均主義,更不能自己作壁上觀坐享其成,要以責任結果為導向,親自主導攻堅克難。
這與華為的針尖戰略一脈相承,針尖戰略即物理學上的壓強原理,在同樣作用力的情況下,面積越小,壓強越大。
針尖戰略應用在市場開拓方面,就是集中力量打殲滅戰,利用壓強原理,先形成局部突破,人力、物力、資金集中在一個點上,快速超越其他公司。撕開口子以后,就有了市場;有了市場,就繼續加大投入,形成更大的突破;有了更大的突破,就可以占領更多的市場。
所以少將下去當連長,快速實現業績突破,絕對不是從戰術層面考量,而是事關企業戰略的宏觀指導原則。
涵義之三,為有效拉動公司資源,確保戰略機會和關鍵業務成功,華為有目的地把一些實際在連長崗位上的人任命為少將,以實現權責對等,或方便與客戶對等交流。
連長被封為少將后,連長的心理狀態、心智模式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自我要求和話語權也隨之提高。
法國有句諺語,“如果你想讓他成為將軍,你就應該讓他像個將軍的樣子。”華為員工平均年齡在27~28歲左右,很多人年紀輕輕,就走上了重要崗位,這與很多企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連長配了個少將銜,提高了一線人員的級別和待遇,就會引導優秀人才到一線長期艱苦奮斗,大大提升了一線服務客戶的能力和水平。少將連長這種組織安排,為華為的組織增添了活力,源源不斷為華為鍛造了一批又一批后備人才。
林志玲的美
華為以“林志玲的美”來比喻強大起來了的華為,源于美國部分媒體長期對華為的丑化。
華為認為,林志玲的美不是潑水就能否定的,同樣,華為也不是美國說怎樣就是怎樣,華為一定會自強不息,盡管我們現在并不美麗,攀附了林志玲。
林志玲非常美麗,但永遠美麗的是她的影像;華為也美麗,美麗的是它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華為也會變老,變丑,直至死亡,華為一定會如美國媒體的愿望而消亡,不過那是很多年以后,而不是它們希望的馬上。
華為盡管可以勉強稱得上“美”了,但要想更美,更久地美下去,就必須多批判自己。華為只要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持續給客戶帶來價值,幫助客戶成功,華為美麗的光芒是擋不住的。
“林志玲的美”承載的文化信息深邃而發人深省:
1.妖魔化噴糞只會讓鮮花更有營養,更加燦爛奪目。華為從創立之初,就在自己的家門口與西方公司同臺競技,一步步從弱小變成了今天的華為,華為深諳“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道理,幾十年來,華為正是靠強大的對手,成就了自己的強大,所以再來一個什么對手,華為是有足夠的戰略準備和心理準備的。
2.華為要不斷通過后天的努力,變得像林志玲一樣美。反映在追求卓越問題上,華為的理解就不同于一般企業。很多企業喜歡把追求卓越掛在墻上,卻從來沒有卓越過。
華為認為卓越是個偽命題,看似有目標,其實沒目標,追求卓越僅僅停留于一個口號,無法轉化為企業的努力方向。
華為不提倡追求卓越,而是倡導持續改進、無限逼近合理,企業只有找到不斷自我更新的目標,才有可能最終變得像林志玲一樣美,總夢想著一夜“煮沸大海”,反而讓自己無所適從,最后只能“望美興嘆”。
3.美麗不是永恒的,要有危機意識。華為是一家危機意識極強的公司,華為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都是活下去,《華為的冬天》、《華為的紅旗能打多久》、《從泥坑里爬起來的人就是圣人》等對華為文化影響深遠的文章,均是華為危機教育的經典之作。
人為什么恐懼?因為害怕未來,所以華為的危機意識,實際上是一種管理未來的能力,管理未來才能擁有未來。
一些企業在經營狀況不好時才想起變革,其出發點往往只是為了“挽狂瀾于既倒”,在現有業務和能力基礎上進行重塑。這種重塑或者周期性重塑,固然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寄望用舊地圖,怎么能找到新大陸?
華為則往往是在經營狀況良好時就開始未雨綢繆,因為華為瞄準的是未來的不確定性和變化,用未來引領現在,前置性塑造企業的優勢。
對這一點,華為用“消滅優勢,留下文明”進行了高度概括,這句話濃縮了華為對企業生命的本質洞察與思考,意思是一個企業的優勢不再成為優勢的時候,企業不能刻舟求劍,要敢于放棄當前的優勢,努力重構新的優勢,主動適應社會環境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企業雖然消滅了已有的優勢,卻獲得了賴以活下去的新的優勢,企業只有活下去了,企業的文明才可以延續。
不拉馬的士兵
在管理界,這樣一個故事流傳已久,一位年輕有為的炮兵軍官上任伊始,到下屬部隊視察其操練情況,他在幾個部隊發現相同的情況:在一個單位操練中,總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終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面,紋絲不動。
軍官不解,究其原因,得到的答案是:操練條例就是這樣要求的。軍官回去反復查閱軍事文獻,終于發現,長期以來,炮兵的操練條例仍因循非機械化時代的規則。
站在炮管下的士兵的任務是負責拉住馬的韁繩(在那個時代,大炮是由馬車運載到前線的),以便在大炮發射后調整由于后坐力產生的距離偏差,減少再次瞄準所需要的時間,現在大炮的自動化和機械化水平很高了,已經不再需要這樣一個角色了,但操練條例一直沒有及時地調整,因此才出現了“不拉馬的士兵”。軍官的發現使他獲得國防部的嘉獎。
華為引入“不拉馬的士兵”一詞,意指那些身處業務流程之外、不創造價值的多余的人,組織中多余的人多了,就會有各種主意,各種折騰,各種浪費,各種斗爭,各種亮點。
從管理的有效性看,減少“不拉馬的士兵”是必要的,可以提高業務的投入產出,節省的人力再投入到其它工作崗位,還可以增加額外價值。
從組織運作的角度看,減少“不拉馬的士兵”實際上是一個組織系統的優化過程,“人得其事,事得其才,人盡其才,事盡其功。”在每一個企業組織中,完善的組織設計和合理的運作目標就是這十六字方針。
反觀目前許多企業的組織結構,“不拉馬的士兵”隨處可見,企業又如何能運作高效呢?
上述故事中,“不拉馬的士兵”是由操練條例造成的,但為什么站在炮管下面的士兵不主動反饋,要求修改操練條例?問這樣的問題,如同我們問企業組織中那些出工不出力的人“為什么你可以過得比別人滋潤”一樣,是在為錯誤的問題尋找正確的答案。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一成不變、因循守舊的制度,容易給人提供鉆空子的機會,引導人變壞,與時俱進、管理有效的制度,可以讓人自覺克服人性的弱點,發揚人性的光輝。所以一項好的制度設計,往往要把人往壞處想,把事往好處做。
通過以上覓母的解析可知,為什么沒有覓母的文化沒有生長力?因為覓母是文化的最小載體,沒有覓母,文化信息無從結晶,凡有成效的企業文化建設,覓母都居功至偉。
覓母一般表現為經過抽象后的概念,富有哲理性、故事性和鮮活性,易于理解;覓母往往以形象而生動的方式呈現,因而說服力強,容易促成共識;覓母能夠把冗長的思想表達濃縮在極為精簡的表述里,讓人印象深刻,易于記憶,極大地提高了傳播效率。
企業首先要有創造覓母的思想意識,一些企業根本沒有認識到企業文化在塑造組織方面的重要性,更甭提創造覓母了。
我們還是以華為為例,來看創造覓母有哪些基本方法:
1.源于自然現象,如:靜水潛流。靜,是一種沒有搖旗吶喊的張揚,是一種不顯山不露水、不虛張聲勢的收斂,看似漫不經心,其實目標明確,精心策劃,含而不露,心機深藏,一切都在不言之中達到目的。
靜,并不是真的平靜,并不是真的什么都沒做,而是表面看起來平平靜靜,其實是春雨潤物,水滴石穿,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是“于無聲處聽驚雷”。
水聲越是響亮,水就越淺,而濺不起什么水花,沒有多大的水聲,那水一定是深不可測,其蘊藏著的力量是巨大的,這就叫做“靜水潛流”。華為要求廣大干部員工以靜水潛流作為自己的為人為事風格。
2.源于軍事領域,如:范弗里特彈藥量。范弗里特彈藥量是朝鮮戰爭的歷史名詞,意指不計成本地投入龐大的彈藥量進行密集轟炸和炮擊,對敵實施壓制和毀滅性打擊,迅速高效殲滅敵方有生力量,使其難以組織有效的防御,最大限度地減少我方人員的傷亡。
華為每年拿出營收10%以上投入研發,不惜使用范弗里特彈藥量,對準同一個城墻口,數十年持之以恒地飽和攻擊,是華為不同于其它公司的最重要特質之一。華為從2B轉向2C業務,只要掙到錢,就改善服務,也是華為范弗里特彈藥量的成功實踐。
3.源于社會生活,如:擠奶工和養牛人。華為用“擠奶工”和“養牛人”來形象比喻華為與客戶間的長期合作關系。與客戶做生意好比養牛,和客戶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互信互利,才能盈利,如同把牛養好才有牛奶喝一樣。
華為認為繁榮并不產生危機,但繁榮背后卻隱藏著危機。在高歌猛進中,一些新人沒有“養牛”的經歷,一上來就想“擠奶”,還有一些“老”人,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也少了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意識,這是非常危險的。華為以此告誡干部員工,永遠保持“客戶第一”,在客戶面前始終要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態。
4.源于網絡熱詞,如:自干五。網絡上被雇傭來發貼或回貼、贊頌或攻擊別人的網絡水軍,被人稱做“五毛黨”,而自發在網絡上對一些謠言進行辟謠的部分網友,也常常被攻擊為“五毛”,實際上這些人并沒有拿錢,這些人自嘲為“自帶干糧的五毛”,簡稱“自干五”。
華為借此號召一些部門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經驗的浪費看不見,摸不著,卻嚴重影響公司效率,一些部門要突破,卻苦于沒有經驗,與此同時其它部門已有較為成熟的經驗,沒有經驗的部門為什么不能自帶干糧,去有經驗的部門學習呢?華為形象地把這種模式比喻成“自干五”。
5.源于成語故事,如:田忌賽馬。華為在科學家人才領域不搞田忌賽馬。華為要靠自己的整體優勢,不是像田忌賽馬那樣整體實力不足,僅靠調整部署取得一兩次勝利,而是必須持續取勝。
因此,華為要加大前瞻性、戰略性投入,要容得下世界級人才,建立起全面超越的專家隊伍,把握先機,在理論構建能力、科學家數量、產品質量等諸方面超過業界。只有這樣,華為才能避免衰落,不斷發展壯大,持續地活下去并且還能活得很好。
6.源于社會傳承,如:洛陽鏟。洛陽鏟是老祖宗發明的非常實用而又經濟的考古工具,可現如今科技如此發達,高科技工具和產品層出不窮,我們是否還要如此因循守舊,死命抓著它不放?
任總在《關于內部網絡安全工作方向的決議》的講話中提到了洛陽鏟,用它來比喻封閉、不開放。
他說,未來3~5年,是我們爭奪世界市場的關鍵歷史時期,網絡環境肯定是越來越不安全,因此在保密、防護方面要投入很大力量,該花錢就花,多使用美國、歐洲的先進武器,攻下了“上甘嶺”,下面的鉆石礦全是你的,所以為什么非要用“洛陽鏟”,才有自主創新的光榮呢?
……
人為什么需要知識?因為未來不同于過去,但人能否獲得知識,又取決于未來與過去是否相似。
從華為文化實踐來看,華為創造覓母,多半是從大家耳熟能詳的事物開始,找到與華為文化之間在意義上的相似性,依此展開闡述,在特定的情景下,予人以很強的代入感。可見創造覓母需要聯覺思維,需要由此及彼的概念能力,同時創造覓母,是企業高層的責任,責無旁貸。
本文作者胡賽雄,華為原后備干部系主任,華為最高管理獎“藍血十杰獎”獲得者,《以奮斗者為本》核心編委,喬諾咨詢組織活力首席專家。
本文精彩觀點來自于胡老師新書《華為增長法》,胡老師以17年在華為“運動員+教練”的視角,從實現客戶增長、合理利潤增長、不確定性環境下的破局增長、人才發展機制、增長驅動機制和文化鍛造六個方面,再現了任正非領導華為長期有效增長的經營智慧,觀點顛覆,極具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