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20日,2020中國母基金50人論壇在北京舉辦。本屆論壇,由中國科技金融促進會風險投資專業委員會和中國母基金聯盟主辦,母基金研究中心協辦。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掌舵人、中科院創投董事長吳樂斌在論壇上發表了演講。母基金研究中心整理出演講全文,供行業內人士參考交流。
今天我想向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打通創新價值鏈的最后一公里。
為什么叫創新價值鏈的最后一公里?業界有一個說法叫“死亡之谷”,這是時任美國眾議院科學委員會副委員長Ehlers在1998年首次提出的,指的是科學研究與商業化產品開發之間嚴重脫節的部分,在這個環節,科研資金供應不上,市場化資金還未介入,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都是“死”在這個地方。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也可以看到這樣一些現象,用一個通俗的話說,高速公路直又寬,快慢要看收費站?萍汲晒晦D化,科研經費全白花。我編了一個順口溜描述這一現象:科研院所有道門,市場企業有道門,科研工作好再好,成果難過兩道門,院所無力送出門,企業不知迎進門,兩廂有情難成婚,問題出在門對門。科研院在科研成果產生之后,沒有錢送出門,企業非常想要卻迎到不到自己的門里,就是創新價值鏈最后一公里所在的地方。
下面我們來探討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問題,一個是成果轉化的要素,第二是成果轉化的體系,第三是成果轉化的模式。
01 科技成果轉化的要素
第一講要素,這個要素從內因來看是三件事,就是人、財、物(成果)。
首先看成果,實際上到今天為止,我們很多人搞不清什么是可轉化的科技成果。
一個可轉化的科技成果,必須具備以下四個要素。
1、明確的市場定位。即科技成果解決什么市場的問題,無非是四個字,“新精特廉”,即新穎、特色、質量好、價格低。這四個問題不解決、不回答,就不是好的科技成果。
2、原理或方法基本符合已有的科學原理。有些科研成果很新,新到現有的科學無法接受,比如說水變油的問題,還有以前很長時間有一些夸大的特異功能,這都是沒法成為可轉化的成果的?赊D化的成果需要基本原理保持繼承性和創新性相統一,不能夸大。
3、成果、科學技術必須可重復?蒲谐晒麩o限好,但別人重復不了是不行的!氨仨氂锌闪炕闹笜饲铱芍貜汀敝竷煞矫妫阂皇莿e人可以重復,二是自己在確定條件下可重復。
4、行業準入的資質。比如很多科學研究只顧自己發現,但是不能跨入行業的“門檻”,比如說器械、化妝品都要有相應的資質作為行業準入。
如果以上四個要素不具備,這個成果是不可轉化的,或者這個成果是殘缺不全的。
下面講“財”。有四種錢,政府經費(科研經費),企業投資,還有很重要的銀行貸款,以及保險或擔保。
在美國這個高度市場化的國家,有兩個很重要的結構性設計,推動了成果轉化:SBIC和SBIR。
SBIC是小企業投資公司,政府通過這一計劃將私人資本引入科技創新領域的初創企業,相當于“聘禮”。SBIR是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用科研經費把成果送出門,實際上這就是“嫁妝”。沒有“嫁妝”、沒有“聘禮”,“小姑娘”出不了門,我國的科研機構設置當中恰恰缺失這兩部分的錢。
“人”的部分,任何一個科研成果轉化,少不了這三種人——科學家或者科技人員、企業家或者企業經營人員、投資家或者投資界的專業人士。
科學家熱衷于創新,企業家專注于成事,投資家著眼于賺錢,這三者怎么在一個點上發力,是我們成果轉化需要思考的問題。
科技成果轉化這三大要素聚齊,則水到渠成。
02 科技成果轉化的體系
接下來講體系。從IP到IPO,從知識的海洋到資本的海洋,之間至少需要九大平臺。
1、投資平臺:戰略直投+基金投資。
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就是投資平臺中重要一個組成,以“助力科技創新、實現資本增值”為使命,科創引領、資本賦能、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與價值規律的作用,依托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優勢,集聚和整合優質社會資源,打造母子基金體系,專注于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企業的投資,致力于成為具有國內乃至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暨早中期科技企業的基金投資公司。
2、科技保險:科技保險到今天來看做得最好是以色列,我之前到以色列參觀考察學習,陪同的當地合作伙伴是以色列第十一代做保險的專業人士。十一代人的長時間積累,足以使得科技保險做得非常專業和細分。而我們國內行業缺少這種長時間的積累。
3、科技銀行:大家都知道,美國的SVB在硅谷的創新活力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國今天亟需這樣的銀行。我們多次向SVB請教,他們在投貸聯動之外還有很重要的服務——投貸服務,這個服務是一個非常精細的活,要量身訂做、貼身服務,所以只有錢是不夠的。
4、直接融資的平臺:國內的IPO資本市場不斷發展和精進,尤其蓬勃發展的科創板在很多方面實現了突破。我在很多地方為科創板歡呼,科創板的出現對于科技企業的融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5、兩鏈嫁接:按“企業主導,有限目標,集中資源,重點突破”的基本思路,形成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效嫁接,形成科技產業創新集群。
6、雙創平臺:或者是說科創的服務平臺,希望打造成“IP超市”,能夠在這個地方形成一條龍服務。
7、人才的平臺:科創根本就在于人,怎么來激勵這樣的人?怎么能夠培訓這樣的人?所以我想打造這樣一個平臺,可以在創業過程當中給予全面專業的培訓,因此成立了聯想學院,辦下來非常有效果。目前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也在做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培訓,希望進一步培育科技成果轉化力量,打造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系統。
8、產業智庫:做科技成果轉化,我們需要知道行業方位在哪,行業賽道在哪,所以我曾在不同的地方設辦了辦公室,及時獲取最新商機和新技術動態,對全球行業發展有所掌握。
9、知識產權的平臺:中國科學院每一年產生的發明專利一萬多項,每一個研究所都有很厚的本子,記錄知識產權、工業產權,可是可轉化的成果怎么轉化出去?我們如何形成可轉化的專利?到今天為止,我們仍有不少單位重視數量沒有重視質量,重視申請沒有重視運營。應當采取措施改變這一狀況。
03 科技成果轉化的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約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六種方式。實踐過程當中前面四種是經常見到的。如果畫一個坐標系,以科技成果轉化的技術成熟程度和市場的成熟程度,這兩個坐標軸畫出四個象限,六大方式基本上落在前面三個象限當中。
這六大方式包括:自行投資實施轉化(spin off)、科技成果轉讓、科技成果許可、合作開發、作價投資、其他協商確定的方式。
下面我介紹一下中國科學院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大概的過程,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直到今天,中科院科技成果探索之路堅定且卓有成效。其中很突出的標志就是2002年成立了國科控股,走上科技成果產業化、法治化的道路。
我任國科控股董事長期間,提出聯動創新發展戰略。“三鏈聯動”即創新鏈、資本鏈、產業鏈。中國科學院105個所,3所國內一流大學,每一年產生的論文和專利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其中論文(國際上收錄的SCI論文)數量超過哈佛,每年獲得的發明專利超過一萬項,可謂是國際上最大的科研實體。9月份,時任中科院院長的白春禮院長曾在媒體上說要把卡脖子的清單變成我們科研的清單,這就是我們的創新鏈,我們所依托依靠的寶庫。
第二個就是產業鏈,中國科學院到今天為止擁有900多家公司、40多家上市公司,基本覆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大領域。
第三,資本鏈,國科控股從2002年開始做LP,投資了IDG、紅杉、鼎暉等。在我任董事長期間,國科控股從做LP轉化為成立兩個母基金管理公司:即中科院資本管理聯動創新母基金,中科院創投管理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我退出國科控股以后,到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坐鎮掛帥,聚焦在硬科技、綠科技成果轉化。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國策,事關國家強盛、民族復興?萍汲晒D化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甚至是關鍵組成部分。中國科學院是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作為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我們有信心、有責任、有能力為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作出應有的貢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前行,謝謝各位!
作者:吳樂斌,中科院創投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