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積仁
我60歲搞互聯網容易成為新聞標題,這是讓大家笑話的事,因為年齡太大了,還在互聯網行業里面干。
談到最近熱門的“互聯網+”,我的第一個理解,我們看到的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基礎設施。如果我們回頭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一個很大的變化是基礎設施的變化,包括電力、交通、高速公路、整體的治理環境、法律環境、包括物流,這個大的環境支持了發展、效率、精準,使得我們企業在全球的競爭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我們有另外一個十分有價值的平臺,這就是通過互聯網和數字的連接起來的互聯網平臺。中國的網絡平臺,尤其是通信平臺,在全世界是一流的。如果你去全世界旅行、出差,住酒店,總會感覺到那里的通信并不是很方便,不如我們中國。中國不僅有這個平臺,也形成在這個平臺上的產業和文化,也造就了這個平臺上一大批的互聯網企業的誕生。
我剛參加德國漢諾威展覽會,十分驚奇地聽到德國的同事,因為德國在講到工業4.0,他們講德國的制造業跟數字、互聯網要聯系起來,比如說像寶馬、奔馳,他們在講汽車未來的互聯,講汽車的自動駕駛。他們認為,十年后,自動駕駛一定會走到車上。德國的企業家談到,如果將德國的工業4.0和中國的“互聯網+”組合在一起,可能是中國和德國可以合作的一個領域。所以從這些也可以看到,中國的互聯網產業正在蓬勃的發展,我們有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以及后面一大批創業者所創辦的那些數不清的互聯網企業。互聯網正在變成一個巨大的創業的平臺。它形成了一系列的變化,第一個對商業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改變著我們生活的方式,改變著人們之間溝通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們很多企業經營的模式,創造了一些過去所沒有的形態,也使一些傳統的行業正在被消亡。
我們講的這種+,有這么幾條基本的特點:
第一個+就是融合。互聯網會把其他的行業,通過技術跟商業內容的+而創造一種新的模式。我們看到了電子商務,也看到了現代的銀行,展望未來的醫療。這些,都是把你的服務讓在最后一公里或者就在你的掌上。我們現在可以24小時在線買東西,24小時支付,未來一定會有24小時醫療,24小時教育,所有這些,不單單有我們技術的進步,而是+之后的這個行業的本身帶來的巨大的變化而形成的一個新的商業生態。
第二,“互聯網+”意味著在互聯網這個事業平臺上,技術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互聯網的下一步就是物聯網,物聯網的下一步是我們看到的大量的可穿戴,看到我們獲取數據信息的形態發生了很大的不同。過去我們看谷歌的眼鏡可能為了搜索信息,當這種技術延伸到汽車,就變成了輔助的駕駛,醫生戴著眼鏡給病人診斷時也可以獲取更多的信息。未來更多的裝置在自動地、無感知地收取大量的數據。在這背后,人工智能技術在這幾年迅速的發展。許許多多的行業都會因為計算而改變。計算會創造更多的醫生,計算創造了更多的銀行收銀、物流的能力,這僅僅是開始。未來可能遠遠超出我們之前所預測到的。比如,我們看到DNA檢測技術,價格變得越來越便宜,而它所獲取的數據,越來越和大量的傳感所獲取的數據進行融合。
第三,更大的商業空間就是社交。物聯網正在產生一個國家的概念,信仰的概念,宗教的概念,新聞媒體的概念,在網上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垂直的共同利益的相關者,共同興趣的相關者所組成的不同的群體,而這種群體所構造的新的學習生態,新的商業的生態,生活的生態,都會改變我們現存的世界,所以,“互聯網+”一定會從“+”變成“×”,它會一點一點的“+”,一點一點的爆發,一點一點的組合,會從我們過去所理解的互聯網作為一種平臺,變成每一天自動計算、自動存取,從而構成更多的服務于某種價值體系的新的生態。
以上是我對“互聯網+”的理解,如果還不夠、不全面的話,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互聯網+”那樣,總之就是,你怎么想都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