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淵普(億歐網創始人、互聯網+研究者) 昨天和今天接到好幾個記者采訪,他們的問題都和資本寒冬有關。我發現,很多媒體朋友之所以寫資本寒冬的選題,大多是因為在網上看到了各種版本的創業公司死亡名單。而且,很多在2012年死掉的公司,竟然也被拿來當成了2015年資本寒冬的證據。 我對未來很樂觀,原因很簡單,人和錢都還在。人方面,中國互聯網21年的歷程培養了一大批“異想天開”的人,這個人群足可以撐起未來中國創業創新的人才基礎;另外,政府層面提倡創業創新在輿論上肯定了“異想天開”的這群人,加上越來越多的體制內人才出來,將有望形成類似92派的2015派創業群。 錢的方面,目前實體經濟下滑引發的二級市場低迷,恐慌情緒導致目前投資保守;但另一方面,單純傳統投資機會越來越少;即便沒有央行新一輪的貨幣增發,目前市場上的錢也已經足夠多。市場上的錢需要找出口,對比下來科技互聯網領域的創業創新依然是非常好的方向。 長期兩位數的增長,使中國廣大民眾有不正常的高期待。即便6.9%的增速,以目前中國的體量已經是很高的增速,在即將出臺的十三五規劃中,經濟增長目標即便下調至6%,這個增速也差不多可以全球矚目。恐慌情緒很大程度是因為不正常的高期待,回歸理性后,加上反腐和政改會帶來政策成本降低,未來五年的前景值得樂觀。 目前,輿論上認為資本寒冬的另外一個理由是:創業公司上市的越來越少了。需要承認的是,現階段上市的路確實不好走:美國資本市場給的價格不高,A股動蕩后暫停。但另外一方面看,新三板目前接納了足夠多的創業公司,通道依然在。 可以回到問題本身,創業必須得上市才算退出、才稱得上成功?對這個問題持肯定回答的人有一種盲目的英雄主義,個人認為是不健康的。我們去說滴滴快的合并、也58同城和趕集網合并、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時,可以分析這些合并背后的邏輯、甚至可以說快的、趕集網、大眾點評有過哪些教訓,但必須承認的是:無論從創始團隊還是投資人回報的角度看,快的、趕集網、大眾點評都是非常成功的。 我們需要逐漸摒棄“要么第一、要么傻B”的思維,誠然互聯網的寡頭效應很強,有第一第二沒第三,但創業并不一定達到第一、上市才算成功。上市的創業公司少,這是資本欠景氣的一個表現;但資本欠景氣不是上市的創業公司少導致的。 我們固然可以崇拜喬布斯、比爾蓋茨、貝佐斯、佩奇,但要知道,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它們代表的不是硅谷創業創新的全部,大量尚未上市和不以上市為目的的創業創新公司才是硅谷充滿活力的源泉。不少美國創業者,創業的目的就是把公司賣給大公司,而這是非常正常的。 好的是,中國的科技互聯網巨頭們也開始有胸懷格局去收購或投資創業公司,這為創業公司提供了一條非常好的退出通道。所以,我們可以說,即便二級市場不景氣,現在的創業公司面臨的市場環境比五年前好太多。 說資本寒冬,說創業公司死去的時候,也要看到一大批素質更高的團隊在做質量更好的創業。上千家O2O公司融到了資,優勝劣汰死掉幾百家非常正常;很多領域倒閉的創業公司少,只說明那個領域本身沒有多少起融資案例。 資本回歸理性、創業也回歸理性,一切其實都在變好。向創業公司和創業者致敬,無論它們能否上市或上市與否。
本文作者@黃淵普,億歐網專家作者,個人微信號huang140209,添加時請務必注明“姓名-公司-職務”信息,謝謝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