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謝祖墀
中國近期的股市動蕩及人民幣貶值引起了全世界的極大關注,而這些關注過多地聚焦在中國的增長故事是否即將結束。
的確,很多人都虧了不少錢(但可以肯定的是也有人賺了很多),而且中國經濟管理者的聲譽已嚴重受損。股市暴跌很可能會在至少數月內繼續產生影響,尤其是對那些不得不擱置IPO融資計劃的私營部門企業。但與導致全球經濟放緩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不同,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仍然穩固: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正在放緩,但似乎不太可能出現硬著陸。
中國政府看來無疑相信這一點。
近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央行行長周小川以及財長樓繼偉都承認,中國股市暴跌及人民幣貶值造成了全球影響。
但他們同時也都強調,人民幣如今已經趨于穩定。這意味著人民幣進一步大幅貶值的可能性非常小。他們還表示,預計未來5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將保持在7%左右,在此期間,中國政府將繼續實施結構性改革。
真正重要的正是這些改革舉措。如果中國到2020年能實現本國經濟向消費和服務驅動型轉變、同時在此期間保持7%左右的年均增長,那中國官員何止將挽回自己在經濟管理能力方面的聲譽。
使7%增速顯得可信的事實是:雖然中國經濟中的部分行業明顯已經舉步維艱(尤其那些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如鋼鐵、煤炭、鋁和水泥),但其他眾多行業仍保持巨大的活力。
以智能手機為例——隨著小米(Xiaomi)取代蘋果(Apple)和三星(Samsung)成為中國市場領導者,其非凡的成功激勵著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斷試圖闖入這一行業拼殺。
但如今,小米的崛起幾乎已被另一家公司——華為(Huawei Technologies)趕上。市場研究公司Canalsys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華為的市場份額已經接近趕上小米,其15.7%的發貨量占比僅略低于小米的15.9%。
華為作為消費品公司的崛起是一項重大成就——何況該公司還繼續牢牢保持著自己全球最大電信基礎設備制造商的地位(包括占有全球移動基礎設備市場20%的份額)。
中國電子商務行業也繼續保持著超高的發展速度。阿里巴巴(Alibaba)的股價或許已經跌破發行價,部分原因在于該公司在截至6月季度的同比收入增長從去年的45%下滑至34%。
但這主要是國內競爭加劇造成的,特別是來自京東(JD.com)的壓力,后者是中國第二大電商企業,今年第二季度收入增長61%,達到74億美元。
騰訊(Tencent)是另外一家從阿里巴巴市值下滑中獲益的公司。在創紀錄的季度利潤的支撐下,本周騰訊取代阿里巴巴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騰訊在線游戲的持續成功(對其營收的貢獻超過一半),以及兩款免費通訊應用——基于智能手機的微信(WeChat)和基于個人電腦的QQ——超過10億的用戶推動了其利潤增長。
簡言之,盡管中國經濟或許不再是足以浮起所有船只的不斷上漲的潮水,但它將繼續創造很多機會——其中一些可能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中國從制造業和投資驅動型經濟向服務業和個人消費主導型經濟轉變,一個促成這些機會的關鍵因素將是富裕家庭的迅速增多。據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一項研究顯示,到2025年,中國中產階級人口數量將從目前的3億增加一倍。
私人需求的持續上升,將鼓勵企業去追逐業務增長——前提是它們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是人們想要的。
為了讓這種情況擴展至經濟中的其他部分,中國政府需要加快實施其已宣布的金融和工業改革。這將意味著進一步放松管制,進一步鼓勵競爭,以及促進對增值性創新和創業的需求。
除互聯網和消費類電子產品外,民營企業可能取得巨大進步的行業包括醫療設備和其他與醫療保健相關的領域、能源以及交通(包括電動汽車)。
隨著股市逐漸企穩,IPO及其他融資計劃將有望重啟。資本市場將繼續尋找優質公司進行投資,反過來優質公司也將利用資本市場進行新融資。
因此,盡管中國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但是中國企業的崛起遠遠沒有畫上句號。如果說從最近幾周的市場動蕩中能得出什么教訓的話,那就是,世界應該更多把目光放在中國私營部門身上,而不是一味指望中國政府來推動增長。
中國的經濟增長將不可避免地繼續經歷起起伏伏,一些周期性現象可能會比其他國家更加突出。中國已經培養了一批甘于冒險(常常是巨大風險)的企業家。他們及他們的企業滿懷渴望、行動迅速。經濟放緩將考驗他們的適應能力——可能會使很多企業陷入絕境。但是,其他企業將變得更加強大,并將最終成為推動中國前進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