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企業增長放慢,表現出來的病有很多種,但是最大的病幾乎無一例外——傲慢了,不以客戶為中心了。本文作者參與幾十家企業深度改革,試圖談談現象背后的本質及其增長規律。
企業業務問題:品牌+營銷+產品+供應
根據我們過去的實踐,一個企業不增長,主要是客戶不想購買它的產品或訂單變少,背后原因主要是業務出現了問題。
其實,關于業務問題,中國大多數企業都或多或少表現在品牌、營銷、產品、供應這四大方面。所以,在這里,有個公式可以概括:企業業務問題:品牌+營銷+產品+供應。
第一,是品牌問題。
我們看到一個現象,中國的品牌,很少有客戶想購買。比如,中國某些公司的電動車已經開到消費者的家門口,但也很少有人奔著這個品牌去購買。但是消費者一看到蘋果,就想買。這其實就是品牌的拉力。
此外,品牌對應的還有一個力——“花更高的價錢去購買”。比如,你愿意用同樣的價格購買星巴克和瑞幸嗎?No。對于星巴克,你愿意用更高的價格去買。但對于瑞幸,通常不會。
這兩個問題,也是中國品牌共性的問題。對于品牌來說,一個是消費者愿買;第二個,消費者愿高價買。消費者不愿意高價買,企業就沒有錢去投研發,這樣就會永遠處在一個惡性循環中。
現在很多企業,連“愿買”的問題都沒解決,人們最后買的只是產品的功能,而沒有購買品牌。
第二,是營銷問題。
營銷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觸達點不夠。
我們看到一些成功企業的案例,他們的營銷渠道布局都足夠地廣、足夠地深。比如,公牛能夠成功,其中原因之一,是因為它開了100萬家門店;華為汽車一上來高端體驗店5000家以上,覆蓋了中國的每一個重要城市,和寶馬、奔馳、特斯拉、造車新勢力不在一個量級。
但很多企業觸達點不夠,做不到這一點。究其原因,沒有底層邏輯。例如,我們前些天了解到,某服裝企業為了完成KPI,居然在一個沒有人的地方開店。在沒人的地方開店,迎接它的只能是虧損。
另外一點,就是搞不定客戶。不管是2B的企業,還是2C的企業,都缺乏真正拿下客戶“最佳打法”流程的固化。我們所講的LTC(L2C,Leads To Cash,是從線索到現金的企業運營管理思想),在華為說白了就是最佳實踐的固化,客戶關系也好,其他也好,其實就是把搞定客戶的一套標準打法在全國進行推廣和復制。
這一點我們很多企業也沒有搞定,所以拿不到訂單。而拿不到訂單,這個組織就沒有前途。
第三,是產品問題。
關于產品,一個非常顯性的問題就是同質化,你的產品跟別人的產品沒什么區別。而同質化往往會把企業拖死在戰場上。
我們已經看到,一些企業將會在下一代獲得偉大的勝利,是因為它已經研發出符合客戶需求的下一代產品,并且這些產品被客戶認可接受。
是什么產品?——成套解決方案。一個企業在行業里之所以領先,核心的秘密之一:產品領先同行一代,并且正在打造下一代,并把它們變成一整套解決方案,滿足人們的需求。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質量問題。我們去調研一個電動車品牌,客戶購買它的原因是因為消費者認為它在行業里面的質量比較好,所以選擇購買。但這個公司流失的客戶和客戶沒有持續購買的原因,竟然也是因為質量。
其實,中國還有大量的企業對質量沒有敬畏心。一些質量問題,很多老板沒有看見,沒有正視,而恰恰是這些問題把企業拖在原地不增長。
第四,是供應問題。
供應的第一個問題,是沒有生態聯盟。缺生態聯盟,就是我跟供應商在一起的時候,從來都沒有想過把供應商變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只是談價格,用一道線把雙方劃分得清清楚楚,劃定了“我是甲方,你是乙方”。
但我們都知道,在西方, Windows和Intel的聯合,是超級無敵強的前后方聯合,并實現雙方共贏。如果你沒有對供應商進行有效的協作、要求和管理,那么供應商質量的不可靠,最終會導致你的產品不可靠。典型后果之一就是斷貨。
例如,有一家企業告訴我,第一季度他們賣了80萬臺產品,對比去年增長了一倍,非常高興,但是又很傷心。因為他第一季度原本可以賣120萬臺,但當時供應鏈的供貨不足,原因就是上游的產能供應商不相信他,沒有跟他形成聯盟關系,同時還在給別的供應商供貨。所以供貨少了40萬臺,又被拉回了戰場,造成了斷貨。
還有一個就是交付不及時。有一家企業之所以請我們過去,就是因為拿了很多訂單,而拿的訂單越多,被罵得越慘。因為銷售承諾的訂單,永遠交付不了。
供應鏈的問題,不是指“供應鏈部門”的問題,而是整個供應鏈,從銷售到最終的端到端拉通的問題。這些都是管理難題,必須運用超人的努力、智慧和勤奮,才能驅動集體去行動和解決,而不是靠某一個人的能力,也不是請某一個品牌的、營銷的、產品的、供應鏈的總裁過來,就能改變的。
由此可見,業務流程能力是客戶可以感知到的能力,產品夠不夠好,服務夠不夠優,品牌夠不夠體面,銷售夠不夠值得信賴,供應鏈夠不夠穩定高效。這些能力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企業的增長。
企業業務問題的根因:缺乏謙虛開放的學習型組織
雖然每個企業都強調它的特殊性,但為什么企業的問題基本上都集中表現在品牌、產品、營銷和供應上?大家一定要清楚:“為什么現狀是這樣?為什么這些問題都很像?”。
根本的原因是:過去這些企業都是踩在時代的紅利上跑起來的。但不要以為自己做到第一就很優秀,我們也曾去到一些頭部企業,卻驚訝地發現:他們的品牌沒有品牌管理委員會,沒有品牌的流程;他們的研發,是我們所謂1.0版本的研發,有大量的浪費,大量設計能力的缺失,以至于人員走了,能力就丟失了……
這居然跟我在《我在通用汽車的歲月》看到的一百年前的企業一樣。好似只要是企業,走到這一步,這些問題就不會天然得到答案。確實,管理是一門學問,沒有學過,沒有系統性地變革過,憑天生的能力不可能跨越管理上的問題。
怎么系統地學習呢?
我們都知道,學習是反人性的。當把手機給你的時候,你肯定大多時間在刷抖音,看朋友圈或者聊天。當一個人獨處時,大多數時候也不是在學習。如果你有追求,可能會拿著一本書看,但是不要指望這種東西就會使你有所進步,你必須進行系統的學習,才能獲得持續有效增長。但學習是反人性的,所以我們就要“拉回人性”。
如果一個企業沒有解決好組織學習的問題,沒有解決好大家勤奮的“我想學習”的問題,將永遠沒有希望。
所以,業務的問題都是表象,本質是缺一個謙虛開放的組織,以及持續學習。
當然,除了缺乏謙虛開放的學習型組織,還缺乏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缺乏對未來的戰略構想,以及實現這個戰略構想的路徑。
二是缺乏良好的機會分配機制和激勵分配機制,也就是長期激勵和短期激勵的分配機制,所以無法激發組織活力,選擇正確的人。
我們有個很典型的客戶,某一物流公司,它永遠在用我們老師講的“術”,無論哪個級別的員工,總是在問一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而忘記了一個企業真正要改變的是它的戰略想象力,是它整個組織變革的大方向。可以說,是在舍本逐末。
如果你問一個總裁級干部,或者問任正非先生:“IPD的子流程中的某個模塊是什么東西?”。任總肯定回答不上來,但任總可以告訴你:“你走錯方向了”。此話價值無窮,這就是本質差別。
企業高增長,有正確的路徑與節奏
其實,企業實現高增長,是有正確的路徑與節奏的:
一是,企業高管謙虛開放、形成上下共識;
二是,掌握一套先進的方法論;
三是,深度變革。
這三個路徑與節奏看似很簡單,但很多企業卻很容易犯錯。
比如,某一物流公司的PMO告訴我,他們曾經花了將近10億人民幣請咨詢公司,做過所有咨詢,但依舊沒有解決問題。為什么呢?
因為業務的變革從來都是靠組織學習,而不是一天、兩天的學習,需要企業高管有謙虛的態度,以及高度的共識;需要組織拿著一個標桿和自己的實踐,由業務高管帶著大家不停的學習、進步和頒獎,掌握方法論;需要進行深度變革,如此持續很多年,才會生長出先進的管理方法論。
近日,華為公司在做ISC+變革的頒獎,由郭平親自頒獎,這個變革已經啟動10年了。我們可以看到兩個重點:
第一,業務高管極度重視;
第二,整個組織集體學習變革。
所以,華為根本不擔心,競爭對手現在去抄他學他,沒有三五年,根本不可能掌握。
并且,它是組織性學習,它完全有底氣說:“你別以為挖了我一個人,就能夠掌握我”。
其實,在我們與眾多華為人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他們跟我們沒什么區別,也是普通的人,但是當他們組合在一起的時候,那種力量就非常之強大。他們的語言高度一致,都會告訴你,華為曾經向IBM學過BLM,又充滿著活力,改造了BLM。所以,最后是這套方法論、流程、體系把這群人黏合在一起,戰無不勝。
我們把這一套理念和體系,稱作為2.0時代的作戰武器。而我們的增長模式2.0訓戰,首先能完成高管的共識。第二,它讓這一幫子高管真正謙虛、開放地接納先進的管理體系。第三,客戶會對喬諾、對喬諾的價值觀,有完整的認識。
我們也很開心地看到越來越多的行業頭部企業,選擇了相信這套機制,并紛紛加入。比如2020年一些企業,如雅迪科技、TCL華星、TCL電子,方太集團等,在我們的輔導下,通過增長模式2.0訓戰,也找到增長的路徑,達成共識,實現逆勢高增長,遠遠跑贏了大勢。
一個企業只要還在謙虛,就能增長
其實,很多客戶與我們的合作都是從論壇和訓戰班開始的,但有些企業是不同的。比如,某公司Z總沒有帶著高管團隊先從論壇和訓戰班開始,他有一點點著急,直接從我們的IPD開始。從IPD開始,也不是不可以,前提是這個企業跟華為一樣,在早些年就已經很清楚它增長的路徑在哪里,知道增長的方法,也很清楚企業的活力沒有問題。
今天中國的很多公司表現出來的問題,大多是品牌、營銷、產品、供應這些戰術和業務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背后,其實也是動力的問題。
我們發現,凡是沒有“把自己的屁股削掉”的團隊,輔導效果打三折;老板沒有謙虛地帶著團隊來參加研討的,效果會再打三折。
我們有一位專家講的話很經典:“一個企業,只要還在謙虛,就能增長。”
而我們的增長模式2.0訓戰,看起來不解決這些問題,但本質上解決這些問題的底層邏輯。如果把這些問題解決了,你就是一個小華為,具有非常強大的開發能力和學習能力,這也是一個企業增長的錨點。
此外,客戶在逃離自己的主場,來到我們構建的這個場,參加我們的增長模式2.0訓戰后,業務似乎都獲得了有效增長。所以,我們企業的高管要“走出來”。
而我們構建的這個場是被系統化設計過的,每一個視頻、每一種主持的話術、每一個角色,每一段音樂都是設計過的,而且我們正在進一步地設計它。
其中,我們設計的BLM2.0,與華為IBM有一定的區別,更是不同于常規的BLM理論,是跨多領域實踐迭代升級的2.0版本:
第一,這套方法論幫助華為的無線產品線,從2008年的虧損到一舉成為世界第一的活生生的案例。里面融入了華為的使命價值觀和戰略領導力,內涵不一樣。模型是華為從IBM承接過來的,但真正將其裝入了華為無線的成功案例。后來余承東用這套方法論在歐洲市場又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里面的內涵解讀是完全不一樣的。從市場洞察、戰略意圖、業務設計到創新焦點,幫助華為手機從2016到2019年成為世界前茅,這套方法論,有非常成功實踐成功過的方法論。
第二,這里每一個模塊,我們喬諾和專家通過簡化的版本,在百億級企業,到百人級別以下的經銷商實戰輔導中都取得過成功,在YD,FT,TPN都踐行過且成功了。
第三,這套是在華為內部以及從華為帶出來后,都打過勝仗的2.0方法論,連哈佛商學院都在研究華為的這個CASE。因為華為不僅用它長大了,而且能力還變強了,被美國從2018年開始打壓至今還活著,還增長。所以,這是一套既能幫助企業實現業績、能力成長,組織活力還不斷激發增強的方法論。
第四、這個奇跡不僅僅是在華為能上演,在海外也能成功,哈佛就在研究,像阿斯利康(全球領先的制藥公司)就在學華為。這樣的案例發生在中國,“土包子團隊”打成世界第一的經典案例,換句話說,任何一個中國企業都可以復制,只要企業家足夠有決心和行動……
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兩天一夜,讓大家不僅接收到這些信息,也帶著高管一起通過一些工具模板流程來重新共識我們的方向,甚至輸出一套屬于我們自己的方法和方案。這樣你會發現高管在離開自己的主場,消掉自己的屁股后,跑到我們精心設計和打造場里面,他將會變得更加謙虛,更加開放,以及學習的吸收效果會更好。
在過去不管是雅迪、方太、立邦、TCL、華星光電,還是太平鳥等等這些企業取得一定的變革成功,幾乎都是從這樣的路徑開始,最終實現了從綠皮火車式企業(增長模式1.0)到動車組式企業(增長模式2.0)的轉變,由老板單核驅動增長到N個商業領袖共同驅動增長。
我們希望企業核心高管是在最謙虛和開放的態度之下學習,這種隱形的力量,也是變革成功非常關鍵的要素之一。而我們最終的愿景和使命就是,讓有追求的企業實現長期有效增長,成就下一個行業領導者。
來源:喬諾之聲;撰文:馬克,喬諾創始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