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滕斌圣
眼下創業和創新圈流行的理念,是努力成為“風口的豬”,即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占據潮流前沿,去引領風騷。不過,站在風口的未必都能飛起來,豬還是要做些主觀選擇,決定如何跳躍。
創新理論認為,技術存在“蛙跳”:行業技術曲線會在某一時刻突然發生跳躍,從漸進式創新向突破性創新演變。突破性創新一般是破壞性的,柯達、諾基亞等企業的失敗,就是不能及時進行技術轉軌的結果。當行業技術發生了跳躍,一些企業不能從原有的技術軌道轉向新的技術軌道,那么失敗難以避免。很多被創新顛覆的對象,都是沒有及時完成跳躍。
對于企業來說,跳躍時機的判斷很難。柯達現在是反面教材,但歷史上也曾是創新先鋒。曾經的先鋒不再能從舊技術轉向新技術,主要原因是技術動態性和組織惰性。首先,在行業內許多技術中,企業很難判斷哪種技術會勝出,并最終形成“主導設計”。其次,企業現有的流程和慣例,都圍繞原有的技術展開,互補性資產也圍繞原有技術設置,這些都限制了企業采用新技術的意愿,成為組織惰性的來源。
不少企業對于“突破式創新”的理解存在誤區,以為技術跳躍是由某個企業在特定時間完成的。實際上,技術突破絕對不是單一企業閉門造車的結果,而是行業不斷發展的必然。分析一下平板顯示行業,或許對理解技術跳躍的時機有所啟示。與所有的新興產業一樣,平板顯示行業的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技術范式膠著,企業面對很多潛在的技術選項。
早在1960年代,人們就認為平板顯示會替代CRT(陰極顯像管)技術。到了1980年代,平板顯示領域逐漸形成了液晶(LCD)和等離子(plasma)兩種競爭性技術。剛開始,平板技術的研發者大多是CRT企業和半導體企業,佳能、精工、夏普、東芝等企業選擇了液晶顯示技術,IBM、索尼、NEC、飛利浦等企業選擇了等離子技術。行業的技術范式充滿了不確定,沒有誰知道哪種技術會最終勝出。到90年代,LCD技術逐漸占據上風并成為主導技術,而等離子企業大都轉向LCD。
目前平板行業的領軍企業,既非首次實現商業化應用的精工,也不是IBM,卻是韓國的三星和LG,以及中國臺灣的友達光電和奇美光電等OEM企業。技術跳躍需要把握機會窗口,進入太晚,則企業缺乏相關資源積累的過程;進入太早,則企業的方向不一定吻合未來主導技術。企業需要在商業化形成之前做出技術范式的選擇。技術跳躍的最佳時機在主導設計形成以后,以及商業化應用的前夜。1980年開始平板顯示技術研發的韓國企業,正是處在大規模商業化前期。
創新要求企業要處理好現在和未來的關系,需要分析什么時候他們當前的核心能力開始下降,什么時候開始增加探索性研發投入。在此過程中,要把握好三個方面。
首先,企業要主動融入行業內外的創新生態系統。突破性創新由一批從事技術創新的企業共同推動,對于單個企業來說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企業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創新生態系統,在系統中技術知識不斷被創造和交換,平板行業如此,手機安卓系統和塞班系統的競爭也是創新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創新知識和其他關鍵資源逐漸跨越組織邊界,所以一家企業的創新能力與其所嵌入的網絡有關。生態系統中的企業共同創新,他們之間的關系更多是合作而不是競爭。
其次,企業需要隨時保持敏銳的創新嗅覺。要關注行業的趨勢,判斷哪些競爭性技術方案可能會成為主導設計,并及時做出技術軌道的調整。專利技術數量是主導技術形成的一個重要維度。在1980年前,液晶技術和等離子技術的專利數量互有高低,但是1980年之后液晶技術的專利數量遠遠超過了等離子技術,而三星等企業正是選擇這一時刻進入平板顯示行業。
最后,企業要著力激發員工創新。例如,員工建議系統在日本企業得到廣泛應用,持續改進成為日本企業創新的基本方法。3M和谷歌公司則通過向員工提供邊工作、邊創業的機會,形成一種新的創新模式。這些辦法有助于克服組織惰性,幫助企業在創新資源的分配上保持靈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