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安排】2022年5月13日(周五) 小鵝通線上直播
【適合對象】企業公關部、市場部、綜合管理部等相關部門中高層管理者
【收費標準】線上直播980元/人(報名繳費后發送聽課鏈接)
【課程背景】
當今是一個輿論審判與司法審判同時存在的時代,媒體的意義及價值即在于它是輿論資源的客觀基礎,而輿論又是保證企業有秩序進行管理的基本環境,掌握輿論的規律,處理好與各類媒體的關系即成了企業管理人員的必修課程。
危機有危機的規律。一個擅長于接受及處理危機的企業才可能真正將危機轉化為機會,既表現出企業對危機的承受力、解決危機的特殊能力,同時更體現了一個成熟的、理性的企業的基本管理體制的健全。這同樣也是一個需要學習和提高的過程。
【課程收獲】
◆ 建立系統,幫助企業構建預防公關危機的系統;
◆ 提供預案,提供危機來臨時的應急預案與綜合反應能力,將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 轉危為機,化解危機成為一次免費的公關戰役,提升品牌形象和美譽度;
【專家介紹】
熊衛平,危機管理資深專家
浙江大學公共關系學教授,浙大“四大名嘴”之一。公共關系專業委員會理事,政府公共管理方面的資深專家,長期從事公共關系學、公共危機管理研究。編著了《公共關系學》、《公關倫理學》等多本專業教材。熊衛平教授曾為浙江省人大等上百家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作過上百場專題講座。熊教授經常受邀在各大高校以及各市區局等政府部門授課。熊衛平教授演講行云流水、駕輕就熟,論述旁征博引、深入淺出,案例翔實豐富、分析透徹,學員們一致好評。
【課程大綱】
一、危機應對入門準則及最高準則
1、三大入門準則:
黃金時間準則;
保護弱者準則;
說比做還要重要的準則。
2、最高準則:爭取社會資源的幫助。
二、危機管理的三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控制而非解決危機
掏空自己的思維、不涉及責任。
第二個臺階:解決危機,三個過程的統一:
整合內外一切資源的過程;
管理社會的過程; 尋求他證的過程。
第三個臺階:危機管理的情感性及藝術性。
三、企業危機管理的十大機制
預警機制、社會動員和參與機制
決策和執行機制、信息管理機制
監督和責任機制、危機傳播機制
財政應急反應機制、依法處理機制
物資保障機制
四、危機傳播機制之公關內部關系管理
1、培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理念,學會同一個聲音說話
2、永遠傳達與自己組織核心定位相關的信息。 堅守職業底線、堅守輿論承受底線。
五、媒體關系的法則:
一是不爭不吵——
媒體最后說話的權力,即“但是”;
媒體喜歡“吵”帶來的效果。
二是永遠感謝——
感謝媒體帶來的機會:說明真相、表達承擔責任的勇氣及解決問題能力。
三是區別運用——
網絡要快、平面媒體要深、電視要設計畫面。
六、輿論的特殊規律:
一是輿論要說法——
說法比事實還重要、說法一般需要先給態度再給事實甚至不必急于給事實。
二是輿論同情弱者——
道德、法律、輿論都是同情弱者的;一是學會示弱,二是淡化強勢行為,即使是合理、合法。
三是輿論善變——
不斷地提供新的信息來淡化、強化或轉化不同的輿論趨勢。
七、危機時面對的七種情況:
震驚;外部壓力的增加(歪曲、謠言);
信息不足; 內部壓力的困撓;
事態擴大; 恐慌;失去控制;
八、危機溝通(媒體應對)的二大原則:
1、不要在災難發生時保持沉默,快速、頻繁地發布信息;
2、始終忠于事實,反復強調組織的立場與觀點。
九、危機溝通前需要回答的問題
接受媒體采訪能獲得什么?
接受采訪會有什么風險?
企業希望傳達的信息能否傳達出去?
該媒體的目標公眾值得組織如此關注嗎?
企業的高級管理層對接受采訪會有何反應?
企業需要更多地考慮可能引發的法律責任,還是更需要公眾對事件的興趣?
有沒有比接受采訪更好的辦法?
十、危機傳播中的八個不要:
不要推測危機的后果;
不要使用行話;
不要推卸責任;
不要對記者說“無可奉告”;
不要發布不準確的消息;
不要抱怨同事或領導以前的做法;
不要指責臨陣脫逃的同事;
如果沒有什么可隱瞞的,不要采取低姿態。
【報名咨詢】
聯系電話:010-62258232 62278113 13718601312 13120125786
聯 系 人:李先生 陳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