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安排:2013年6月28-29日(27日全天報到) 北京大方飯店 培訓對象:董事長、總經理 、財務總監、財務經理 、各預算中心責任人、負責預算編制、控制的管理者等 培訓費用:4800元/人(含培訓費、資料費、現場咨詢費、學習期間午餐費及茶點等) 培訓背景: 全面預算管理曾帶來中國企業管理與財務管理的一次變革,這種變革的力量至今仍在延續。您在全面預算工作中是否遇到過以下問題: 公司沒有建立完善的全面預算體系,只有重要部門才編制預算,管理者無法實現系統的控制; 認為全面預算就是預算編制,是定期不得不完成的死任務,但跟實際工作沒有什么關系; 認為編制預算就是一個討價還價的過程,無論如何盡心核算,最后總是被攔腰斬半; 預算目標總是在批審時被一提又提,不如剛開始就做的寬松一些,為部門工作留足余地,工作也不用做太大的調整; 為企業提供先進、務實的培訓為己任,在國內率先推出《基于企業戰略的全面預算管理》課程,汲取多年來無數企業實踐瓶頸的改善經驗,不斷推動課程創新。通過對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介紹和各環節要點解析,配合大量的實務案例,為學員搭建系統的、科學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達到戰略目標-編制-預算平衡-執行-反饋和改進下期預算的良性循環,為企業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指明方向。 課程目標: ·深刻理解全面預算管理與企業戰略之間的關系 ·以企業戰略目標引導資源配置 ·了解全面預算管理的組織體系及職責分工 ·理解預算管理的流程以及不同層級預算之間的聯系 ·掌握企業主要預算單元的預算編制要點 ·掌握預算管理的主要工具及應用要點 ·掌握預算審核、調整、分析、控制、考核的要點 ·通過案例分享,學習先進企業的預算管理之道 課程優勢: 顛覆原本對預算的傳統理解,把預算做為企業的基本管理方式 由表及里,理論與實際的充分結合;跳出數字看數字,掌握預算的方法與手段
課程內容:
第一部分、戰略預算 公司戰略與預算的關系? 戰略預算的作用、意義?引導資源的優化配置 第二部分、預算的基礎與條件、預算本質、意義 做好預算管理需要具備什么樣的基本條件? 預算的信息化保證 1、領導真正重視 2、強有力的推動 3、多方配合 4、精心設計 5、形成預算觀念 6、總體規劃,分布實施 第三部分、健全全面預算管理體系 1、總體體系 2、流程體系 3、全面預算管理是戰略落地的重要環節 4、完整的預算體系包括什么?怎么實現與建立? 第四部分、預算編制 1、編制方法? 2、編制原則: 3、編制過程中存在問題,如何解決? 4、常見的預算管理難點分析 第五部分、預算控制 1、預算執行中常見行為剖析 2、怎樣編制預算有利于預算有效執行 3、如何通過制度、流程管理加強預算的執行 4、如何選擇有效、合適的預算工具 5、預算的有效執行 一、預算控制要點 二、預算執行報告 三、預算分析和改進 四、滾動預算 五、如何進行預算的跟蹤分析 六、預算管理中的風險控制 七、如何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預算 八、預算執行中常見行為剖析 第六部分、預算分析、糾偏、調整、改進? 1、預算總結會議 2、預算執行情況分析、評估 3、預算差異分析 4、如何建立有效的預算跟蹤體系 5、如何根據經營情況及時調整預算 6、預算的反饋與改進 一、預算控制的反饋機制——成本分析與調整 二、如何建立有效的預算跟蹤體系 三、對預算執行的分析與調查 四、收入、成本費用預算的自動跟蹤表格 五、預算差異分析與責任回歸 六、如何將預算與績效指標有機結合 七、預算的考核管理和激勵機制 八、改進預算(Better Budgeting) 九、超越預算(Beyond Budgeting) 第七部分、預算考核與績效體系 1、預算的考核管理和激勵機制 2、預算與KPI結合 3、預算績效管理 一、績效考核與預算的相互關系 二、預算的考核管理和激勵機制 三、預算考核與企業的發展戰略掛鉤 四、預算考核與企業的綜合考核有機結合 五、預算考核的重點、難點問題 4、全面預算與績效考核 一、績效考核與預算的相互關系 二、績效考核方法 三、KPI指標體系 四、平衡計分卡 五、預算考核指標 六、績效合同 七、獎懲
專家簡介:楊奕 副教授,企業培訓師,國際注冊培訓管理師。某500強企業的培訓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職業經理人訓練中心、北京大學EMBA中心、北京市國資委黨校特聘講師。 近年來,為北京市國資委多家企業集團、上市公司、民營企業策劃了中高層管理者的系列培訓、財務總監和財務人員的系列及專題培訓,具有豐富的培訓項目策劃和實施管理經驗。 授課中對理論的講解深入淺出,案例切合企業實際,注重現場學員參與互動,形式多樣,內容精彩,生動活潑,可操作性強。 近期內訓的企業包括但不限于:北京電子控股有限公司、北汽集團、北京印鈔廠、北京銀行、北京移動、北京同仁堂、北京京儀集團、京城機電集團、北京化工集團、北人集團、廈門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中國南方電網公司、興業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