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嘲笑哥倫布,他們嘲笑富爾頓,他們嘲笑萊特兄弟,但他們也嘲笑小丑!薄狢arl Sagan ,《布魯卡的腦》
蘋果不是手機的發明者,當蘋果推出iPhone時,遭到了Palm和諾基亞的嘲笑。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而且大錯特錯。iPhone一經上市,便迅速獲得市場的高度認可,至今仍受到消費者的追捧。
歷史總是反復上演,當2017年,華為宣布成立云BU,毫無基礎的華為,面對阿里和騰訊這樣的強敵,外界和同行一片質疑聲。他們質疑,華為面對的對手太強大,市場難突破。因為在2016年之后,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云、谷歌云、IBM「五朵云」在世界云市場已建立穩固的統治;
2017年,華為一直處在阿里云、騰訊云、AWS、中國電信天翼云、金山云「五朵云」的籠罩之下,在2018年H(1月-6月)中國公有云市場占有率也僅僅為2.3%!
他們質疑,華為面對的2B業務更換有風險,客戶難搞定。因為2B業務的供應商更換,是要冒巨大風險的,和阿里、騰訊等穩定合作的云客戶,極難轉換到華為云上。
一如早期華為運營商業務,客戶都是政府單位,政府采購都是首先選擇愛立信,諾基亞這樣的西方大公司,誰敢提議更換華為做供應商,誰就要承擔政治風險。
但如今,僅短短四年,華為云就用成績證明了自己:來自權威調研機構Canalys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華為云憑借16.2%的份額,位居國內第二。
可以說,華為上演了一幕幕在網文中才有的場景——“誕生在噩夢級別新手村,一位毫無家庭身世、家中血統、師徒傳承的小白,數十年如一日地努力奮斗,艱苦學習,最終將舊王座一一挑落馬下”。
不僅僅是華為云業務,在其他業務方面,華為同樣如此。比如:
在運營商業務方面,華為面對著愛立信,諾基亞,朗訊,中興等;
在企業網業務方面,華為面對著思科、IBM、微軟、亞馬遜等;
在消費者終端業務方面,華為面對著蘋果、三星、小米、OPPO等;
……
華為都是從零做起,從“三無”起步,最后卻后來者居上。發展到如今竟然在跨國企業高層圈,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與華為業務上沒有交集是值得慶幸的;成為華為的競爭對手則是不幸的。
那么,華為能成功的背后,關鍵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其實,四年時間,從零到全國第二,這樣翻天覆地的跨越,有非常多的關鍵因素:
1、公司平臺堅定不移的戰略投入;
2、堅信沒有拿不下的客戶的銷售隊伍;
3、產品研發持續不斷的飽和式投入;
4、以客戶為中心等等的企業價值觀和文化;
5、充滿組織活力的人才梯隊
……
這些都是確保華為云能有巨大跨越的關鍵原因。
今天我們將從一個真實的銷售故事來解構,華為銷售做了什么,讓華為云從零到全國第二。
羅振宇為何愿意以“千萬合同”換一個華為云銷售?
前段時間,邏輯思維和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說自己曾用幾千萬的項目做“要挾”,只為搶下一位名叫陳盈霖的華為云銷售。
羅振宇到底是如何被華為云一個銷售徹底征服的?
這一切都要從羅振宇收到的一封郵件說起。
得到APP這么多客戶的資料和數據,一直都存儲在阿里云上,每年大約有幾千萬的支出。從安全角度考慮,任何一個企業家都不會隨意作出更換“云”這個決定的。
但這時,華為云卻找上門來要洽談合作。
羅振宇直言:得到現在的供應商-阿里云,是當仁不讓的行業第一,其次是騰訊云,我第1第2不用,換到你華為云?你這銷售何德何能拿走我一年幾千萬的云費用訂單?
其實,這也是2B銷售的典型困難,2B銷售是長周期、項目型,得靠“結硬寨,打呆戰”,幾千萬的項目,對于銷售而言,都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每位銷售都在如何拿下甲方、服務甲方、成就甲方上絞盡腦汁;多少高管為了“山頭項目”苦思冥想、茶飯不思。
華為云銷售陳盈霖也已經“跟蹤”羅振宇兩年多,都沒有打動過羅振宇。本來看起來合作已然無望,可陳盈霖不愿意就此放棄,還特意給羅振宇發來一封郵件。就是這封“郵件”,讓見過大風大浪的羅振宇自動圈粉,甚至公開喊話:要我的云業務轉換門庭可以,2個條件:
1、挖華為銷售:云放哪呢,我們沒那么在意,我們最急的一個困惑是我們剛剛開始做企業服務,我們實在不會做,能不能讓陳盈霖到得到入職,頭天入職,第二天就簽合同;
2、華為教我們做2B服務:當然還有一個其他方案,能不能組織一個企業服務教練團,當我們公司,幫助我們把我們企業服務的能力提升起來。
這究竟是一份什么樣神奇的郵件?我們不妨看看郵件的全文:
陳盈霖發送郵件內容如下:
1.華為的銷售在他們服務的企業客戶中精挑細選,幫助得到找到一家500萬的客戶,請給我們一個聯系人,幫你把這件事情促成;
2.不要有顧慮,不要有壓力,與華為云與得到的合作沒有關系,我們只是想把這件事情促成,至于我們的合作慢慢來,不著急;
3.在你們現在的服務商眼中,得到只是一個大客戶,在華為云不一樣,我們的總裁、副總裁都是得到的用戶,他們特別關心這個項目的進展,所以我們有幸給得到服務的話,我們會調集最優秀的資源投入到得到項目中;
4.你就是拒絕我們100次,我們相信在101次的時候我們一定可以在某個點打動你;
5.我們可能沒有“美式裝備”,但是您最需要的時候,我們一定是“金剛川”上的那座“人橋”。
從內容上看,這封郵件只簡簡單單說了五句話,但卻層層遞進,堪稱經典,按照客戶感覺,我們來解構一下:
相比較這個華為云的銷售,那些只會以話術見長、天天給客戶送禮的新手銷售,瞬間高下立現。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新人銷售負責得到APP云業務銷售,會用哪些策略拿下這個訂單。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但對比過后才能找到差距。一個是與客戶有價值共鳴,真正為客戶服務;一個是浮于表面,沒有找到客戶真正的訴求。
至于靠這份郵件,華為銷售是否真正拿下幾千萬的項目,還不得而知,但是這次羅振宇金光閃閃的“公推”和全國場合的公開喊話,對于華為云來說,比拿下得到幾千萬的業務含金量高太多了。
這個足以寫進MBA教程的經典案例,可以說不僅是給所有銷售人員上了一課,對那些求賢若渴的老板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估計所有聽完分享的企業老板都會想:我們公司怎么就沒有這樣的銷售呢?華為出現這種厲害銷售的深層次原因究竟是什么?
華為為何有這樣的銷售?
從術的層面來講,讓每一個2B行業的銷售老炮,銷售出身的高管,請他講個人銷售技巧或驚心動魄的拿下客戶的故事,在公司開設論壇,宣講步道半個月,可謂毫不費力。
但無論銷售話術有多巧妙,真正能打動客戶,不是銷售的樸實,也不是銷售的專業,更不是銷售人員的勤奮,而是:價值共鳴!找到客戶的需求,并擁有解決客戶需求的能力,才是一個優秀銷售的核心邏輯。匯聚成一句話,就是華為人最愛說的話:以客戶為中心!
而從道的層面來講,在華為內部有時候會開玩笑說到:我們是“二流”的產品和技術,卻是“一流”的銷售和服務。銷售好像有一種信仰:再爛的產品,我們都能賣掉!
羅振宇想到要挖這個銷售到得到任職的方式來提升得到的ToB的服務能力,說明他可能依舊不懂華為,華為銷售系統冰山下的因素,還沒有被解讀出來。
陳盈霖確實是一位頂尖的銷售,能夠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站在客戶的位置思考他們的問題和痛點,甚至讓羅振宇的視頻演講中公開挖墻腳:如果華為云愿意讓陳盈霖入職得到或者派出團隊來指導得到建立ToB的服務能力和體系,則馬上和華為云簽約。
其實,在華為有著非常多的華為銷售都能夠做到這一點。換句話,有大量的陳盈霖、李盈霖、馬盈霖……羅振宇可能覺得華為有什么銷售層面的厲害的“術”,所以才希望寄托于陳盈霖入職得到。
然而,羅振宇可能不知道的是,華為曾花費幾百億學習西方咨詢公司,持續數十年如一日投入,在每個體系都有自己相對完善的“道”和“術”的東西,華為的研發體系有IPD,銷售體系有LTC,供應鏈體系有ISC,財經體系有IFS,消費者體系有IPMS等。
但是這些層面的東西還不是華為有如此厲害的銷售的根本原因!靶g”層面的東西可以贏得了一時,但贏不了一世!
那么,華為有如此厲害的銷售,并且人才輩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任正非曾經說過,如果沒有早期華為人的艱苦奮斗,沒有全體華為人對華為基本法思想意識層面的共識,沒有華為的核心價值觀體系,再先進的管理體系也無法在華為落地!
所以華為能夠有大批的陳盈霖、馬盈霖、李盈霖等的根本原因不是這些個體有多么的牛,也不是華為有多么厲害的一招制敵的制勝之術,其根本原因是華為的核心價值觀體系下的人力成長體系。
華為的四大核心價值觀:
1、以客戶為中心
2、以奮斗者為本
3、長期艱苦奮斗
4、堅持自我批判
“以客戶為中心”等的價值觀已經融入到華為員工的血液中,大家都會自覺地換位思考,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其問題痛點,并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成就客戶已經成為華為員工心中的自覺的工作習慣。這才是華為有如此厲害的銷售背后的真正核心原因。
如任正非在一篇文章中借用美軍一位將軍所說:讓打勝仗成為一種信仰。所以,換成其他銷售也一樣會發出這樣的郵件。
如何學習華為,擁有更多“陳盈霖”?
羅振宇如果真的想把得到的ToB的服務體系建立得類似華為一樣,可不僅僅是讓陳盈霖入職這么簡單,而是同樣要從核心價值觀的角度來構建得到的所有銷售體系。
但這套銷售體系的建立,甚至是整個企業的銷售生態體系構建,都是真正的苦活,累活,臟活!
非常多的企業家不愿意花力氣從頭構建,喜歡靠挖人,挖牛人來解決眼前的問題。但這種方法有可能會因缺乏相關體系等問題,并不能讓“陳盈霖”在本公司內發揮作用。
那么,企業要如何像華為一樣,擁有屬于本企業的“陳盈霖”們呢?
只有學習華為這樣,持續不斷的堅定投入,構建銷售的價值觀與文化的土壤,堅定不移的穿美國鞋,甚至要削足適履,先僵化,后固化,再優化的,學習咨詢公司和業界最佳實踐的標桿經驗,不斷迭代優化,才鍛造出了戰斗力卓絕的銷售體系。
另外,還要立足于長遠,一個模塊一個模塊地打通銷售體系的任督二脈。
1.如何理解客戶(發掘機會點/打開市場格局)
2.如何運作項目(提供項目成功率)
3.如何構建客戶關系(加強客戶關系拓展能力)
4.如何管理客戶關系(把能力建在組織上)
5.如何管理渠道(提高渠道的銷售質量和效率)
6.如何管理復合增長(建立銷售管道管理,提高銷售質量和效率問題)
…………
比如,在業界最為大家熟知的銷售LTC流程,也是華為十年磨一年,花費十幾億美金,靠五六百人的項目團隊,建立起來的。
當時LTC變革項目涉及了華為的正在運行中所有銷售業務(此時華為的銷售收入已超3000億)。我們經常比喻說,LTC變革項目就像給高速公路上120碼的跑車換輪胎。但這樣的挑戰,又不能影響公司業務,所以整個變革項目都是謹慎地分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問題調研。在咨詢公司的幫助下,面向全球各一線發問卷調查,當面訪談一部分一線,再結合從一線回來的專家的意見,歸類總結出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梳理方案。埃森哲與華為進行梳理,輸出切實可行的細化方案(這個過程,華為專家和埃森哲不斷地探討,不斷地聆聽一線的反饋意見,不斷地優化,無數個輪回碰撞,甚至爭吵,最終才形成一個階段性方案);
第三階段:變革試點。找關鍵/優先代表處進行試點,然后再優化流程;
第四階段:鞏固勝利。找各不同區域的典型代表處來試點,然后繼續優化流程;
第五階段:正式推廣。流程成熟后,才大面積推廣,仍然要不斷收集問題反饋進行流程優化,發布給全球;
第六階段:IT開發。流程的落地,需要IT系統來承載,讓所有的關鍵任務活動都在IT系統里跑起來,最后LTC的IT就是只要有網絡,只需在IE等瀏覽器輸入網址即可訪問使用。
變革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求大、求變、求完美的變革項目只會失敗得更快!華為整個LTC流程變革,持續10年,依然非常多的人不理解,甚至有人說一線根本不用。
但華為仍然堅持了下來,靠著領導,項目組和咨詢公司,一次次的大會通報、小會溝通、論壇發布、送課下鄉、貼大字報、天天喊口號等等土辦法,讓大家能互相協同和理解。
雖然過程跌跌撞撞,歷經千辛萬苦,但幸而走在了方向大致正確的道路上。這些都是華為實戰經歷過來的。
看完這些,作為管理者們,我們也應該繼續思考這3點:
1、怎么培養銷售“牛人”——培養出敢打戰,會打戰,打勝仗的銷售精英;
2、怎么復制銷售“牛人”——構建基于公司大平臺下的精兵作戰隊伍;
3、怎么建立不依賴牛人的銷售體系——擺脫牛人依賴,將銷售能力建立在組織和流程上。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商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