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喬諾之聲,作者:聞銘,華為公司原BG及區域戰略與營銷負責人
縱觀古今,戰略管理普遍具有的問題是:不能適應市場變化,未能提前構筑能力。
因此大多數企業都是在試錯中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甚至破產倒閉。
有些企業敗于盲目擴張,有些企業敗于看不清趨勢、看不懂客戶結構的變化、看不清市場,為什么有些企業,明明看到了趨勢,最后還是難逃滅亡?
戰略管理的3個深層次問題
1.市場方向未變化,但客戶結構及競爭形勢等發生了變化,企業未覺察,業績開始下滑
市場方向其實沒有發生變化,但是里面的客戶結構以及競爭對手發生了變化,若企業沒察覺到,從業績上就體現在低于行業的平均增長、不增長、甚至開始下滑。
以某大型涂料公司為例,他們的客戶結構原來都是面向個人客戶。市場變化后,涌現出一些To B的大客戶,因為地產商要賣精裝房,這樣房地產商就成了客戶。
飼料公司也一樣,以前飼料賣的都是散養農民,后來把專門養豬的公司出來了,這樣客戶就多了一類企業客戶。因此客戶結構發生了變化,若沒有對能力進行準備,業績肯定會下滑。
深層次問題是:
市場洞察的要素有哪些?怎么能感知到變化?不能老從犯錯誤中高成本學習。
宏觀環境變了,吃一次虧,新的法律準則來了,又吃一次虧,客戶結構變了,又吃一次虧等等.....
企業總是從吃虧中學習是不可取的,我們要能夠總結出方法論,找到市場洞察的要素,確保適應市場,構筑能力,能夠持續生存。
2. 市場方向發生了變化,企業還固守原來的業務地盤,調不動,逐步走向死亡
以手機為例,早期手機市場是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的天下,到智能手機時代,這三家基本上都沒有。手機從原來打電話的功能機轉向智能手機時代,沒有跟上市場變化的企業,還固守在原來地盤的企業逐步走向死亡。
再以汽車為例,早年的低價車如夏利、長安奧拓非常火爆,可是到今天這些車廠基本處于生存邊緣,因為客戶對車的消費方向發生了變化。
原來只看性價比,強調省錢,現在中國人均GDP達到1萬美金,更注重安全性、舒適度以及品牌等,所以說市場方向發生變化了,有的企業還以為靠老套路能夠活下去,沒有抓新機會并構筑新能力,造成了死亡。
其實還有一個新層次的問題,像諾基亞、愛立信、摩托羅拉,其實他們也看到了智能手機的方向,最后也方向調不動,企業也死了,到底為什么?
深層次問題是:
方向、節奏平衡的原則是什么?切入市場的時機是什么?為什么看見后方向調不動?
看見了市場方向的變化,可是怎么樣把握節奏,在哪個點上切入?為什么大家看見變化不愿意進去?其實是害怕風險,不知道對風險、節奏的判斷的標準和原則是什么,不敢冒險。
此外,為什么方向調不動?
洞察,其實不僅僅是看到機會,而是看到變化之后還能夠有所行動,把它變成可執行的洞察。
沒執行是公司在資源調配、公司新核心能力建設、組織績效與激勵管理、組織活力等方面出了問題。沒有一個適應市場變化的戰略執行體系。
為什么企業都有這個問題?這個矛盾從哲學上講是變是不變的問題,怎么樣去處理這個矛盾?
企業的管理體系一旦構筑起來之后,就會按照一定的模式起作用。比如獎勵什么、懲罰什么的考核激勵體系,流程里的方法、思維方式就會固化下來。固化下來之后,企業就適合于做這一類事情,對于這類事情來說,效率最高。
當市場發生變化需要新能力的時候,原來固化下來的體系就是個阻礙。這也是中國《易經》講的陰陽,勝中有衰,埋下來衰的種子。
企業怎樣能把握盛和衰,在勝中就能看見危?在現有勝的情況下看見繁榮背后的危機其實很難的,這也是為什么調不動。
組織的戰略解碼、資源配備,組織能力和組織活力管理是一個體系,這個體系要能適應變化。越是成功的企業越有難于適應變化的問題,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3. 機會主義,盲目擴張,陷入死亡境地
典型案例是空調行業的春蘭,90年代春蘭是國內做得最好的,到現在基本上沒有了,為什么?它是機會主義,做房地產,涉及很多領域,最后陷入死亡。
深層次問題是:
怎么樣確定公司的業務邊界?原則是什么?
公司要成長,成長的話要擴張,擴張到什么邊界?
不能把這個邊界畫的太小,太小的話,畫地為牢,企業沒法成長,但是邊界畫的太大太遠,就是機會主義盲目擴張。戰略規劃的時候都要思考這些問題。
其實戰略管理就管兩個要素,一個是把市場的變化識別出來,從業務策略上去應對它,第二個是去構筑能力,這兩項工作都需要有前瞻性。
戰略管理的核心要素
戰略管理第一核心要素是洞察市場變化。
戰略管理本質之一是洞察市場變化。若市場沒有變化,戰略管理的重要性就沒有那么重要。如果今天、明天、后天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就是運營規劃。
之所以戰略規劃重要,是因為市場在不斷變化后,很多公司可能因不適應變化,在競爭中逐漸消失,所以戰略管理的第一個核心要素是洞察市場變化。
戰略管理第二核心要素是前瞻性構筑能力。
市場變化后,就對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企業不具備這個能力,即使看到變化,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戰略管理第二個核心要素是構筑能力。企業不僅對洞察變化要有前瞻性,對于能力的構筑,也要有前瞻性。
當然,這兩個動作的目的是什么?為了抓住機會,持續生存。
戰略管理的核心工作:業務規劃、組織能力建設
從整個戰略管理的維度來講,企業經營哲學與愿景、企業流程與組織架構,相對長期,可能管10~20年。很多公司經營業績不好,其實根本上是缺了這兩個內容。
看見現象只是表面,我們要看它的根,往往都能追到這兩個方面有大的問題。
企業經營哲學出了問題,沒有愿景方向,公司一定會出問題。公司的能力是在流程和組織架構中構建的,很多企業沒有做過架構規劃,流程和組織架構有缺陷。就像一個車在高速路上跑,缺了很多零件,遲早要出問題,不出問題是僥幸。
◆什么是戰略規劃?
軍事學家海因里希•比洛:戰略是關于在視界和大炮射程以外進行軍事行動的科學。
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就開始要去思考,要有提前量。另外戰略具有全局性,什么叫全局性?就是全流程,各個要素都要協調起來,這是講的全局性和提前量。
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戰略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決定我們今天做什么才有未來。
戰略還沒來,它是不可執行的,可執行的只有今天。戰略把這個方向看清楚之后,重要的是今天做什么。戰略倒推回來之后對今天的行為、資源配備、考核和激勵體系、組織能力建設都是有要求的,所以說是從戰略倒推回來到今天做事。
戰略學家邁克爾•波特:以競爭性定位為核心,對經營活動進行取舍,建立獨特的適配。
講定位,講的是戰略怎么取勝。在戰略上能夠勝過別人,必須有核心能力,必須取舍,不取舍、業務不聚焦的話,每一塊都做不好,你的能力就沒有比別人好,長期生存不了。
在戰略規劃的階段,首先是要能夠洞察到市場變化。
第二塊是要做整個業務的規劃,建立起核心能力適應變化,這是戰略規劃的兩個核心內容。
當然戰略規劃還得從戰略到執行,執行環節就要能夠真正戰略解碼,對當下的經營計劃產生影響。年度的經營計劃必須包含戰略倒推回來的資源配備、關鍵工作管理以及考核體系的調整,如此才能確保戰略規劃落地。
◆管理變革規劃
戰略規劃做完之后,公司要做管理變革的規劃。戰略規劃描述了未來5年整個市場變化應該是什么、如何能夠打贏這個仗、應該構建的核心能力是什么,以及如何配置資源,如何制定人力資源規劃。
企業要增長,要面對變化,就必須提前構筑新的組織能力,組織能力包括流程、IT和人力資源體系。
為什么流程就是能力?
因為流程就是做事的步驟、方法與工具。方法和工具就是一個企業能力的核心載體,企業通過管理變革的方式去規劃、構筑所需的能力。
所以企業需要做管理變革,這樣,當企業需要新業務、新能力的時候,就可以通過管理變革構筑起這樣的能力,把新業務開展起來。
管理變革和戰略規劃,以5年為周期,每年刷新。
◆年度經營計劃
每年的年度經營計劃,要去真正的執行企業的戰略。其中包括把戰略變成整個的KPI和PBC,由人力資源負責制定。
◆戰略執行與運營管理
企業定完KPI和PBC之后,就要開展戰略的執行和監控。
每個部門都會有運營管理,比如在生產體系,要管理整個生產過程,監控質量、成本、貨期;在研發體系,要圍繞IPD監控產品質量、進度和成本,在銷售體系,從識別客戶線索完成銷售目標,對項目進展、利潤也有一個運營監控和運營管理。
公司層面上的運營管理,是企業圍繞戰略把所有的業務部門端到端的管理起來,是一個全局性的運營管理。
從洞察市場的變化、構筑能力、配置資源,到實現業績目標,整個過程是圍繞戰略進行運營管理。這套體系要能夠建立起來,這是全年都要去做的事情。
◆管理變革執行
對于管理變革而言,全年的工作就是促使一個個變革項目的落地。變革的方案、措施要去落地,如果哪些變革難以落地,就要去不斷修正并推動。
變革不是一步到位,肯定是一個迭代的過程,需要不斷用改良的方式達到目標。所以需要全年去做。
這就是戰略管理的核心的工作,其實很多公司缺乏這套體系,戰略管理是零碎的,既沒有明確的業務模塊,也沒有配套的流程和方法論。
因此,企業就不能適應變化,核心能力也構筑不起來,就不一定能夠持續生存,只能作為跟隨性的企業活著,說不定哪天就破產了。
有沒有什么方式,能讓企業快速迭代能力?
邀請40多位華為前高管團隊打造《苦練內功行動計劃之商業領袖篇》線上課程,戰略能力部分基于識別變化、構筑能力、繼續生存的業務邏輯,解決以下4方面內容:
1.沒有前瞻的洞察,就沒有真正的戰略
企業一定要能夠識別變化,要能夠引入方法論,能夠有組織去識別變化。
洞察方面有9字要訣:看得到,看得懂,有行動。
企業往往在這三個方面出問題:
第1個問題:看不到。即使變化發生了也看不清楚,根因就是整個數據體系和IT體系沒有建立。
第2個問題:看不懂。發現市場變化后,有些企業能夠看懂,就會有所行動,有些企業就看不懂,也不知道這些變化意味著什么。
看懂其實和能力相關,企業要能夠引入市場洞察的“五看”,建立對干部、專家的具體業務行為要求,如此才有能力看得懂。
要建立市場洞察的組織,有真正洞察的專家,由專家對某個領域進行長期跟蹤,為公司提供對業務變化的分析。這就是從能力和組織上支撐企業看得懂。
第3個問題,沒行動。洞察機會、變化后不敢行動。
如何能有行動?
有行動包括兩塊:第1塊是要在合適的時機切入。判斷時機是否合適就要有方法論。很多企業對此沒有一套方法和標準,面對機會,不知道如何切入,切得早,會導致投資浪費;切的晚,就會丟掉機會。即如何把握好火候。第2塊是亂切,企業亂行動。
本次課題講述的就是怎么樣能夠避免、解決這些問題。很多企業都會有這些問題,缺乏市場洞察的方法、標準、數據和管理體系。
2.持續市場成功,源于高質量戰略規劃
什么是高質量的戰略規劃?不管是一年規劃還是三年規劃、五年規劃,企業一般都有規劃。但是否都是高質量?不一定。是否高質量,首先要明確戰略規劃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總結了三條:第1條是業務聚焦;第2條是追求創新,第3條是資源投入的壓強。
很多企業都在業務聚焦,創新和資源配備方面犯了錯誤。首先是不愿意聚焦,因為要去增長,很多企業覺得多做業務就容易增長,做了很多業務,但每個市場上的份額很低。
原因很簡單,因為投資分散了,無法形成核心能力,競爭的時候只能拼價格,進而利潤低更無法投資。
業務不聚焦,這是很多公司在犯的錯誤。
創新本質上是做難的事情,做這個行業內沒有人做過的事情。這是很難的,但是這樣企業才能有核心能力,只有做難的事情,從客戶角度看才有價值,才能提高企業利潤。
很多企業不愿意進行創新,為什么?有一句話叫“敢為天下后”,中國的很多企業都覺得跟在別人后面,風險小,但是抄又能抄幾年?短時間內沒有問題,但從長遠來看,是生存不長久的,其實是在犧牲未來。
所以說我們必須要去創新,很多企業其實是沒有創新體系的,也不知道怎么創新,也不知道開放式創新。
資源是壓強配置這個道理很簡單,聚焦到戰場上,投入的兵力比別人多,又做難的事情,就一定能贏得勝利。但往往很多企業無法實現壓強資源,為什么?第一點聚焦就沒實現,戰場太寬。第二個點就是平均配置資源。
在戰略規劃里面,最貴的是機會。一個企業經營運轉,聘請人才、生產制造、原材料、管理改進等都要花錢。面對機會的時候,機會最貴,抓住機會,其實比準備能力更重要。
所謂企業家精神,所謂戰略規劃就是打勝仗,抓住機遇比能力準備更重要,一定要抓住機遇。
但是機遇來了卻沒有能力怎么辦?就需要買能力,花錢買時間,如果自己建能力的話,需要很長時間,一年兩年甚至三年,剛建好能力機會就溜走了,于是能力落后了,時刻落后于市場。
所以就要去用錢買時間,也就是花錢買能力,這樣才能抓住機會,才能生存。
所以要敢于花錢,那么錢花在什么地方?因為公司的錢是有限的,分配不得當容易造成對其他業務的擠壓。
首先,要能夠識別出戰略環節,在戰略環節花錢。
資源壓強配置就是在該花錢的地方也就是戰略環節花錢,怎么花?其實是兩點,第一點在戰略解碼之后進行優先級排序,排到前面的多花,也就是戰略環節多花,用開放的思想去提升能力。去找行業中最頂尖的人才,敢于用全世界最好的咨詢公司去提升企業組織能力。
其實是花了錢,短時間內把能力發展起來,抓住了機會,這就是資源壓強的核心思想。
其次,在非戰略環節省錢。
省錢不是省人員工資,而是靠提升效率,效率也是戰略,效率怎么提升? 效率通過管理變革提升,進行整體流程優化,各個部門合作,力出一孔,這樣效率才最高,才能夠省錢。
效率提高,是通過花錢來省錢,只有做管理變革,把流程改得非常高效,才能夠省錢,才能把成本降低,質量管好。通過一次把事情做對,形成高效率,然后把錢省下來。
本次課題就是講述如何聚焦、創新及壓強,做出高質量的戰略規劃,保證企業持續的商業成功。
3.戰略落地與經營管理機制
通過戰略解碼,識別出來關鍵任務,利用平衡計分卡的思想去定義戰略地圖和平衡計分卡。“人力資本的增值優于財務資本增值”,華為公司早年這一句話,其實在平衡計分卡里面就有體現。
戰略地圖和平衡計分卡的核心邏輯是什么?
首先是公司財務成功,所以第一層是財務,財務成功取決于公司對客戶的價值貢獻。
第二層是客戶,也就是對客戶的價值主張。
第三層公司的運營,因為為客戶提供價值,靠的是公司的組織能力,也就是公司的流程。
所以,要持續的去提升流程能力,流程能力包括兩塊,一是運營的能力,通過運營把整個的效率提高;二是流程本身,流程本身如果有問題,就通過變革去提升組織能力。
第四層就是學習與成長,流程里面的活還得有人干,因為流程本身不能產生客戶價值,(客戶價值)還是人干出來的。人力資源,包括人才、組織、領導力、文化與氛圍。
那么,戰略一旦執行,在每年日復一日的、在每個月的執行過程中,什么是可以調整的?諸如業務方向、產品競爭力、管理變革、激勵體系等,它們其實對整個業績起到非常大的決定性作用,但是它短期很難見效。
短期能夠調整的有:
第一是資源配置,經營業績不行,分析原因是資源配不夠,立即去調資源,把人從這個部門調到另外一個部門,或者從外面招人,或者多打一些廣告。所以通過資源的調配,能夠馬上去增加經營業績。
第二是發現問題,我們不斷的去發現戰略規劃里面落地的時候出現的問題。然后去分析,根據問題進行改進。
第三是總結經驗,哪個區域、哪個產品線做得做好,就把這些經驗總結,然后在整個公司去復制。這就是經驗的總結和推廣,馬上可以執行并產生績效價值。這三個其實是可以動態調的。
很多企業其實在這幾個方面都只做了一點,比如彈性預算制,很多公司不是彈性預算,而是固定預算;比如很多企業沒有一個真正的閉環機制,例如怎么樣開好經營分析會,方法其實很簡單,但在很多企業都沒做好。
本課題就是講述華為的戰略落地與經營管理機制,牽引今天和未來都掙錢。
4.管理變革
通過變革的方式去提升組織能力,如何去建立一個目標的流程架構,由戰略驅動變革的節奏,達到變革的目標,有一套方法論和整個的運作的體系,這也是管理變革,這是最后一個課題的內容。
這四門課的邏輯,是戰略規劃的本質:首先識別變化,其次構筑能力,最后能夠持續生存。
識別變化是前瞻性的洞察,構筑能力其實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二、第四部分,持續生存是通過戰略解碼及運營管理落地,真正的把未來落地到今天,然后去實行,做到持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