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們發布了《華為的100張面孔》第一集:華為還能存活嗎?介紹了在美國排擠下,歐美各國和華為不同階層對此的認知,并揭秘了美國制裁的原因以及華為究竟是什么樣的企業。
如今,令人期待的《華為的100張面孔》第二集正片也來啦!讓我們跟隨竹內亮導演一起領略,華為大力研發的技術是什么?
這次故事從深圳機場開始。竹內亮導演帶你了解華為如何結合各行各業,在創造價值的同時,也讓自身業務得到發展。其實,背后也含有華為對于企業的一些深入思考。
這次拍了機場的遠控中心,無人港口,野生東北虎,還有春晚采用的最新360度攝像系統。
竹內亮表示,這集介紹的很多新技術,在日本沒有接觸過。在他的認知中,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國的高科技,而且也不了解中國科技發展的水平。如果他們看到這個視頻,可能會大吃一驚。
以下為視頻重點內容:
經常坐飛機出差的朋友,都有深刻體會,提前去機場的一大原因,就是把時間留給辦理托運、過安檢。有時遇到安檢口人山人海,還不得不跟其他乘客溝通,希望可以插個隊。
一般提前2個小時到機場,時間似乎充裕,但可能到最后登機,也只是剛好趕上。
據說深圳機場引入了華為的AI系統,大幅度縮減了值機到乘機所需時間。
這項技術可能尚未應用于其他國家,這也是竹內亮導演拍攝《華為的100張面孔》第二集的目的,讓更多的人了解華為及其新技術。
而華為交通解決方案設計與驗證部于家河是此項目的負責人。因此,讓我們走進深圳機場,一起探究華為大力研發的新技術究竟是什么。
在登機大廳,仔細看,你會發現這里有2種安檢通道。一邊是普通的人工通道,另一邊則是“易安檢”。
于家河:走這個快速安檢通道的話,不需要開包,電腦和雨傘都不需要拿出來。
但并不是每個乘客,都可以使用“易安檢”通道。一年使用深圳機場10次來回以上,且一次都沒有違反過相關規定的旅客才可以使用“易安檢”。
普通的安檢,要求乘客從包中取出的東西包括粉末狀物品、水杯、筆記本、充電寶、相機、雨傘、鑰匙等,安檢后再放回包里,這個過程非常煩瑣。
另一邊,易安檢……電腦、雨傘等都無需取出,直接把行李交給安檢人員即可。
乘客能否使用易安檢,則需要由華為開發的AI識別系統進行判斷。
當然 AI 系統在機場的運用,遠不止此。
我們還獲得了特別的許可,進入機場的非開放區域,對另外一個提高機場運行效率的系統(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運行控制中心)進行了拍攝。
于家河:這個就是機場的指揮控制大廳,整個機場航班運行的相關崗位都是在這里。
竹內亮:這是華為的技術?
于家河:對,這個系統整個都是由華為的團隊來開發的,包括后臺的算法到前端的圖形化的應用。
航班停靠的機位由智能機位分配系統來決定,計算由AI進行。如果可以使用廊橋,旅客從候機廳僅需數十秒即可登機,但登機橋數量有限。如果沒有被分配到廊橋機位,乘客就要通過擺渡車來往于航站樓和飛機之間,有時候甚至要耗時10分鐘以上。
現在AI自動計算出最優分配方案,實現了廊橋利用率的最大化。據說在這里,每年有260萬旅客將不用再坐擺渡車。
于家河:我對這個(系統)有一個很直接的感覺,有一次我從無錫往這里飛的時候,上飛機時空姐提醒我說,“你的飛機是遠機位,不好意思”。結果我落地以后,發現變成了一個近機位,我就很好奇,我想“中間是不是有一個調整?”后來我請機場的同事幫我查了一下,確實在飛行的過程中,AI發現了一個更好的(分配)方式,然后就分了一個近機位。這讓我感覺到,我做的事情的確產生了一個很好的價值,這是我感受最深的時候。
這一次的主題——華為到底是一家做什么的公司?
這次我們跟蹤采訪了物流、動物保護、媒體工作一線的AI化進程與5G革命背后的故事。
一、華為5G高速通信覆蓋下的近未來港口是怎樣的?
上一次我采訪郭平董事長的時候,他的一番話引起了我對5G和AI的興趣。
郭平(輪值董事長):我三周前去了一個廈門的碼頭,原來每個塔吊上都要有個壯年的男人(去看集裝箱)。現在不需要了,全部用5G。我給你看那個照片。
竹內亮:她操作的嗎?
郭平:操縱桿,玩游戲一樣
竹內亮:這個有意思
郭平:碼頭的董事長跟我說,“郭總你知道嗎?以前我們公司最多的人是什么?是保安!币驗槟忝刻熳鲞@個,在高塔上操縱,40歲的時候腰就直不起來了,然后又不能退休,所以只能做保安。他說:“我們公司最多只有20個操作工,卻有40個保安”。
為了一探究竟,我來到了深圳的一個港口。5G高速通信覆蓋下的近未來港口是怎樣的?
在華為的5G信號覆蓋下,這里正在進行著無人駕駛集卡車的實驗。自動駕駛車輛只會根據既定的規則穿梭于港口之間,他們打算用無人駕駛進一步提高港口的運行效率。
不僅如此,這邊的起重機操作也在推進著無人化。
(我看到)只有攝像頭,人卻不見了蹤影,到底是誰在操縱著這些起重機呢?(我們決定去操控室看看,一探究竟。)
這位專業起重機操作員前不久還在岸橋上工作,現在通過華為的5G技術,他可以一邊觀看6個高清畫面,一邊操控起重機,傳輸到辦公室的影像幾乎沒有延遲,這使得10公分精度的起重機遠程操作成為了可能。
而在此技術實現之前,操作員則需要在起重機的駕駛室內操作。最后有著恐高癥的我還是鼓足了勇氣決定前往他們以前的工作環境看一看。
趙寶新(媽灣港操作部):(以前在駕駛室)基本上一天8小時從上班到下班都是這個(低頭彎腰)姿態,所以說是比較累的,而且對腰也不好,很多同事都是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像我們這批,學校來了很多人,干了幾年以后都有了想法,“我干到40歲以后怎么辦?”“不是我不想干,是干不動”。很多人因此辭職了。但他沒想到遠控來得這么快,F在遠程的話,可以做到50歲60歲。職業生涯會延長很多年。
竹內亮:這個挺好的,高科技解決了很多問題。
竹內亮:你覺得3年后的港口會怎樣?
殷冬冬(華為對口媽灣港客戶經理/政企交通拓展部):3年后,這邊這個港口,基本上就是全無人。無人化、自動化、智慧化是一個趨勢。
二、華為的通信技術是如何應用到動物保護上的?
在造福人類的同時,華為的通信技術,也被應用于自然保護領域。那么,華為的通信技術是如何應用到動物保護上的?
為了回答這個疑問,我們采訪了華為專門負責自然保護項目的曾銘(數字包容辦公室)。
竹內亮:為什么你進入華為?你之前做什么工作?
曾銘:我之前是在保護機構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工作過。
竹內亮:你在WWF的話,去過很多大自然吧?
曾銘:對,我去過大熊貓的保護區,那個時候我就看到了很多現實上的困難,比如當時我們的合作伙伴,在保護區里拍到了熊貓媽媽帶著熊貓寶寶翻過山這樣一個寶貴的視頻,我們要過了兩、三個月才能看到,才能去發布。現在的話,這套系統可以及時地看到。所以,我覺得我進入華為以后,讓我見識到了技術的威力和作用,很有意思。
我向曾老師提出想要拍攝華為技術應用于動物保護的實際場景這一請求,她給我介紹了一個有趣的項目。
接下來我們來到的地方是中國吉林省延邊自治州,這里是中朝俄三國邊境,北京師范大學在這里開展了對東北虎的研究,技術層面的支持正是由華為提供的。
馮利民(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對面山頂上有個突出來的是華為的4G基站。這個基站,它的無線信號覆蓋周圍的半徑20公里之內,全部都有信號。我們現在的森林幾乎到處都有這種信號,這就奠定了各種數據回傳的基礎。
在1.5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廣袤森林里,布設有上百個通信設備,這些設備目前仍然采用4G技術,未來計劃逐步升級到5G。
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保護生態學重點實驗室,馮教授的團隊對東北虎的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
東北虎是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身長達兩到三米。據馮教授說,東北虎已被列入瀕危物種。目前,全球范圍內存活的東北虎僅剩六百多只。
馮利民:這叫紅外相機,(里面的)PIR,紅外感應器,很關鍵。動物來了,它就馬上給信號,這個設備就知道了,馬上啟動,“咔”就拍下來,拍完之后,就傳回來了。
一旦有動物進入感應器的感知范圍,設備就會自動開始錄像,然后通過華為的高速通信系統,機器會把錄像連同拍攝場所、時間等信息一起實時回傳到數據中心,人工智能還能自動識別被拍攝的動物,并對數據進行分類歸檔。從今年的結果來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我們也獲得了超過300萬的視頻,對東北虎的保護起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竹內亮:除了那個基站之外,我還不太明白這個項目和華為,有什么關系?
曾銘:這個基站是一個通信的基礎設施,這使得我們的信息能夠實時地回傳過來。如果沒有這條“高速公路”,巡護員每兩三個月就得上山去。〝祿グ堰@個數據收回來。
竹內亮:如果沒有這個網絡的話,你要一臺一臺地去拿(數據)?
馮利民:要自己去看,而且你知道,都是陳舊的信息,可能是半年前、一年前的。這里面誰搞破壞,我們也不知道。現在的話,他還沒有破壞,有時候我們就知道了。他要靠近這個危險地方了,然后我們就能預警。
第二天,我們開啟追尋東北虎蹤跡的旅程。
依據2萬臺紅外相機收集到的大數據,在東北虎出沒較多的地區設立重點保護區,馮教授團隊的保護策略比以往更具針對性。
竹內亮:有新的技術之后,你覺得最大的改變是什么?
馮利民:首先能獲得實時的信息,老虎出現了,周邊會發生什么樣的情況,這是以前做不到的,F在我們就相當于實時地看著這片森林發生的任何情況。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能夠可以為它們保駕護航。雖然今天沒見著,這很正常。未來我相信很快,我們見到虎豹會變得比較容易。
三、5G、AI技術會不會剝奪人類的工作?
今年春晚采用的最新360度攝像系統,這項技術也與華為有關。作為一名影像創作者,我對這項新技術很感興趣,為此我來到了北京的華為研究所。
魯如欣(中國運營商大視頻業務部):(拍攝場地)直徑12米,整個拍攝是100臺攝像機,采用環繞式拍攝,給大家一個從外向內觀看的全視角。
這一天距離春晚還有兩周,播放在即,他們正在這里進行最后的設備調試。
這一系統,將100臺4K攝像機拍攝的數據,經過 AI 的高速處理,最后合成一個360度的畫面。
還有一種就是我們可以讓用戶自己(轉動屏幕看)……籃球賽,可以讓他自己看,圍著視頻轉,這個就相當于把選擇權交給了客戶。
竹內亮:(可以)不要剪輯了。這個技術最難的點在哪里?
張夢晗(2012實驗室):其實還是在于整套系統高精度的一個標定,然后我們為了提升整個的標定速度,我們在對面放了那個二維碼。據說他們運用這些巨大的二維碼塔,讓100臺攝像機同時進行角度和焦距的調整。
竹內亮:布置整個系統的話,大概要花多長時間?
張夢晗:整體下來大概需要兩個半小時,以前如果完全手動去標定的話,可能需要8到9個小時。
其實360度拍攝技術很早就有了,不過想要布置拍攝設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華為開發的這個系統使這個過程變得更快、使成本更低。
楊林(攝像師):那攝影師、導演以后存在的價值在哪兒?
刁英湖(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其實我們的技術不是說完完全全不需要攝影師、不需要導演,這只是我們其中一個技術,讓這個效果變得更好,并不是想把攝影師給取代。
親歷各個現場之后,我產生一個疑問,5G、AI技術會不會剝奪人類的工作?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可以在郭董事長的采訪中找到。
竹內亮:你們通過5G的技術把這些傳統的行業改變?
郭平:我們整個ICT的定義“業務的使能者”,我們是個工具,各行各業用這個工具提升自己的效率、提高自己的產出,跟各個行業結合起來,帶來價值,很高興看到這樣的變化。其實可能華為也掙不了幾個錢,賣了幾個基站,但是我很高興看到這樣的一個發展。
來源:心聲社區、喬諾之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