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原色影院_免费av在线_中文字幕最新精品_久久精品视频99

歡迎訪問企業培訓網!本站提供優質培訓課程和培訓服務!
免費注冊 | 會員登陸 | 將本站設為首頁 | 將本站加入收藏夾

華為:又窮又舍得花錢

華為內部有一句話:華為是全世界最窮又最舍得花錢的高科技公司。

華為還窮?

確實,按照營收來講,華為不窮。前不久,華為才憑借營收1243.16億美元的身家,名列2020年美國《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排行榜49位。

華為發布的2020年三季度經營業績也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華為實現銷售收入6713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9.9%。

那為什么華為還宣稱自己窮呢?

華為公司董事、高級副總裁陳黎芳近期公開表示,華為沒有多少錢。和蘋果相比,蘋果財報上有2100多億美金的現金,比華為多一個數量級。華為的凈利潤率在7%左右,蘋果是20%以上。

營收高,利潤率卻低。

但華為舍得花錢依舊是出了名的,比如之前210萬聘請“天才少年”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對于企業來講,要學著花錢,說難是難,說容易卻也容易。

都知道華為投資人才、投資市場、投資技術、投資管理,但有多少人真正讀懂了華為花錢背后的邏輯呢?

薪酬規劃的本質是效率規劃

1987年,華為在深圳創立之初時,尚籍籍無名,也沒有多少營收。那時,任正非非常擅長給員工“畫餅”。

他跟員工聊天時,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將來你們都要買房子,還要買三室一廳或四室一廳的房子,最重要的是要有陽臺,而且陽臺一定要大一點,因為我們華為將來會分很多錢。”

一開始,沒有人當回事,但任正非并沒有只停留在空頭支票上。1993年,當時的華為并不富裕,但他寧愿貸款,也要給工程師發工資、漲工資。

有不少老員工表示:“那時候薪水漲得很快,有人一年漲了7次工資,剛進公司時月薪560元,年底加到了7600元;有人一年漲了11次,最多的是一個研發部門,所有人一年加了12次工資……”

華為公司保證在經濟景氣時期和事業發展良好的階段,員工的人均年收入高于區域行業相應的最高水平。它也被稱為“三高”企業,指的是高效率、高壓力和高工資。

任正非堅信高工資是第一推動力,因而華為提供的是外企般的待遇。就一個群體而言,華為的高薪是中國其他任何企業所無法比擬的。

即使華為在現金流最緊張的時期,也才不得已采用了“打白條”的方式——員工每月通常領不到全額工資,而是“一半現金和一半白條”。但華為沒有像同時期的大多數企業一樣,白白占壓員工的工資,而是折算成資本金參與公司的利潤分成。

“打白條”、“拖欠工資”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普遍的現象,但能為白條支付利息,華為恐怕是當時獨一無二的企業。

為了更好地落實“分錢”政策,華為后來又加入股份入股制,后來又利用股份向員工舉債。

華為從不希望員工掩飾對金錢的饑餓感,并以此作為激勵他們的核心手段。

好好干就能夠買房買車升官發財,還能在大陽臺曬錢,這成了華為吸引優秀人才最接地氣,也最務實的理由。

到2019年,華為的高薪招聘官宣,更是讓整個業界都炸了。8位頂尖應屆畢業生的薪酬方案:年薪最低為89.6萬元,最高的竟高達201萬。

但任正非對人才的胃口,顯然不止這么點。華為心聲社區發布《任總在EMT<20分鐘>的講話》,說華為還想從世界范圍內,招進200-300名天才少年。

按任正非的說法是: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鰍”一樣,鉆活我們的組織,激活我們的隊伍。未來3-5年,相信公司會煥然一新,全部“換槍換炮”,一定要打贏這場“戰爭”。

一位企業家看完這條新聞,連連咋舌,說任正非這個氣度,頗有點像當年唐太宗李世民那句名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目前,華為公司內部,年薪過100萬的超過1萬人,年薪過500萬的超過1000人。華為公司董事陳黎芳更是直言,華為投資人才的花費在每年1600億以上。

華為對人才的投資,背后是什么邏輯?

且看一下華為人均薪酬的逆襲之旅。

2012年,華為的人均薪酬是4.9萬美金/人,遠低于三星、諾基亞、愛立信;到2018年,華為人均薪酬提升到了10.6萬美金。相比之下,三星、諾基亞、愛立信仍然是8-10萬美金左右,基本沒有太大的增長。

華為是怎么做到人均薪酬增長如此之快的?

根據華為公司官網的年報,我們看一下2012年到2019年華為公司的收入、凈利潤、薪酬包、人數和人均薪酬的數據:

收入從2202億人民幣增長到8588億人民幣,復合增長率是21%;
凈利潤從156億人民幣增長到了627億人民幣,復合增長率達22%;
薪酬包從400億增長到1349億,復合增長率為19%;
員工人數從15萬人增加到19.4萬人,復合增長率僅為4%;
人均薪酬則由26.7萬人民幣增長到了69.6萬人民幣,復合增長率達15%。

從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華為公司人數增長幅度并不大,但薪酬包和人均薪酬的增長率卻和收入、凈利潤的相差很小。

而我們國內的很多企業,往往是業務增長200%,人員規模也是增長200%,那就是一種典型的粗放式增長。企業在業務高速增長的時候,人效如果沒有增長的話,薪酬包即使增長了2倍,但是人均薪酬其實是沒有增長空間的。

拿一個真實的故事為例,有A、B兩家公司。在2006的時候,A、B兩家公司人均銷售收入基本持平,都在60萬元人民幣左右,人均薪酬相差也不大,15萬左右。

但A公司非常舍得人工成本投入,逐年增加員工薪酬,到2018年,人均薪酬達59.79萬,但人均銷售收入達到383.6萬,復合增長均為15%。

B公司卻不舍得投入,到2018年,12年過去了,人均薪酬僅僅到20.7萬,人均銷售收入也僅為125.7萬,復合增長也只有7%。

薪酬規劃的本質是效率規劃。薪酬績效是管控的體系,人工是成本,卻不僅僅是成本,舍得給員工花錢的那些公司,他們的生意也會蒸蒸日上。

所以,企業最大的關注點應該放在開源上,而不是管控上,不要為了節約,為了成本,為了薪酬降低,在省的過程中,限制了員工,喪失了機會。

但是,在華為,想要持續地獲得高收入也沒有那么簡單。能力不足或有所懈怠,要么轉崗,要么直接清退走人。

說到清退走人,其實華為歷史上,也曾有過兩次“血洗”事件。

一是1996年,市場部大辭職重新競爭上崗;二是2008年,5100多名老員工“自愿辭職”,華為也“自愿”為此掏出10億補償金。

任正非給了豐厚的補償金,清退了數千名已經“不適宜”待在公司的人。

何謂不適宜?主要是四種人:躺在功勞薄上不思進取的人;沒有在工作中使出全力的人;混日子的人;與公司價值觀不符合的人。

在華為,危機意識始終貫穿始終。高薪的背后,是不斷的進步和付出,也是對職業的敬畏,對“使命必達”的狼性文化由始至終地貫徹。

不追求最高利潤率,保證可持續增長

有人說,銷售的秘密是華為最大的秘密。那么,這個秘密是什么?

同樣是舍得花錢,華為在市場費用上“敢于花錢”是出了名的。

華為員工的收入一流,費用開支同樣也是一流的:所謂“出差要住星級酒店,參展要在國際展廳,捐款要有轟動效應,市場要搶最大份額”。

公司曾經提出:“不敢花錢的干部不是好干部,花不了的要扣工資”,“省錢的不是好干部”等等理念,鼓勵員工在該花錢的時候一定要舍得花錢,對重點客戶的投入不惜血本。

1996年,華為在開發上投入了1億多元人民幣資金,年終結算后發現,開發部節約下來幾千萬。

任正非知道后說了一句話:“不許留下,全部用完!”開發部最后只得將開發設備全部更新了一遍,換成了最好的。

華為原副總裁胡紅衛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說,這主要是看投入和產出是否合理以及企業的承受能力。該花的就花,不該花的就不花。

他稱,華為高層辦公相當樸素,只有任正非總裁一人有獨立的辦公室,其他副總裁都是與員工一起辦公的。總裁辦公室也很樸素,與一些中小企業的老總豪華的辦公室形成了鮮明對比。

另一名華為高層人士則稱,華為的“大手筆”與公司的市場定位及競爭對手的變化有關,與公司的資金狀況并沒有直接關系,并非是說華為的錢多得不得了,必須用這樣的方式花出去。

該人士指出,1994年以后,華為公司的產品檔次迅速升級,與國內其余的一百多家小型交換機廠家拉開了距離,國外公司成為了華為的主要競爭對手。

這也得益于華為敢花錢。

國外公司、合資公司憑著雄厚的資本實力,辦事處大多數都是在五級酒店里辦公的。而華為為節省營運成本,租用的都是當地的民房。

但要與國外公司競爭,讓客戶相信你的實力,信任你的產品,提升公司的形象,就不能再在民房里做下去了。因此,從1995年開始,華為公司要求所有辦事處都從民房搬到當地的星級酒店里。

此外,據業內人士透露,華為的財務費用、營銷費用都相當高。

拿華為與同行業某企業對比:華為的銷售人員出差,每天每人補貼標準是500元,某企業只有230元。同樣在北京出差,華為鼓勵銷售人員住北京飯店,而該企業的銷售人員住的是核工業招待所。

華為的營銷費用更是驚人,同業傳聞,華為人員為了達到銷售目標,“灰色支出”駭人聽聞。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為了震撼客戶,更好地簽訂合同,上海華為修了一個美國AMBOY公司設計的研究所基地,里面有一條走廊,有22米寬,35米高,650米長,可以起降五臺直升飛機,在房子里面進行飛行表演。市場部說:五年以后要把客戶嚇一跳,把他們震撼住,把合同給我們。

雖然在市場上不計成本地投入,相當大程度上削弱了華為的利潤率。但是,正如《華為基本法》對利潤目標的表述:“我們將按照我們的事業可持續成長的要求,設立每個時期的合理利潤率和利潤目標,而不是單純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其實,華為如此鼓勵銷售多花費,在市場上敢于花錢,也是因為它認為合理預算就要花出去,不能在省的過程中喪失了機會。

那么,華為的敢于花錢,給銷售帶來了什么結果呢?

答案也很明顯,華為的銷售收入保持了30年快速增長的奇跡。

從華為的銷售收入增長數據看,華為歷史上僅有的一次負增長,出現在2002年,其銷售收入從上年的225億元下滑至221億元,而這一時期,華為正處于著名的“華為的冬天”期間。

和華為同時代成立的企業中,或多或少遇到了困境,但華為卻顯得“活力依舊”。

2018年,華為銷售收入達到7212億元,2019年更是達到8588億元,同比增長19.1%。

發展到今天,據華為公司董事陳黎芳介紹,華為每年投入市場和客戶服務在500億以上。

不過也正是華為如此強勁的花錢勢頭,才給華為帶來更強勁的掙錢勢頭。

因此,華為最大的銷售的秘密,也在于華為不計成本敢花錢。

機會是企業擴張的動力

任正非曾公開表示,其實我們是世界上最窮的高科技公司,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公司都窮,但是華為的投資比世界任何一個公司都厲害。

根據華為年報,華為近10年(2010-2019年)研發投入呈逐年上升趨勢,2018年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到2019年,研發費用支出更是達到1317億元,約占全年收入的15.3%。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6000億元。

2020年11月,華為公司董事陳黎芳表示,華為投入產品研發的花費在每年1200億以上。任正非也公開表示華為仍然會加大研發投入,規模不低于200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大概在1400多億。

華為是最近有錢了才大力投資研發的嗎?不是。

早在1998年,華為對技術研發方面的投資就高達8億。1997年,華為北京研究所已經很久沒有突破新的研究成果了,盡管如此,華為還是每年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投資,供研究所做研發。

華為這么巨額的研發投入肯定會讓華為的報表顯得不好看。

也有人問過任正非:“為什么要投這么多的錢,收不回來怎么辦?”他說:“因為這么做才可以縮小與世界的差距。也只能這樣做。”

任正非指出,“已經走到前面的世界著名公司,他們是靠研發創造出機會,引導消費。他們在短時間席卷了'機會窗'的利潤,又投入創造更大的機會,這是他們比我們發展快的根本原因”。

“IBM明確技術領先戰略,貝爾實驗室更是如此。所有美國高科技公司的宗旨無不如此,沒有一個公司提出跟在別人后面,模仿的戰略是不會長久的。”

在任正非看來,“機會是企業擴張的動力”,研發投入的意義就在這里。

事實也確實如此。

每年投入巨額的研發經費,讓華為擁有強大的創造能力,這一舉措也讓華為在市場上占的比例越來越大。

2019年,華為(含榮耀)智能手機市場份額達到17.6%,穩居全球前二(IDC),5G手機市場份額全球第一(Strategy Analytics);
全球已有700多個城市、228家世界500強企業(含58家世界100強企業)選擇華為作為數字化轉型的伙伴;
華為云已上線200多個云服務以及190多個解決方案,300多萬企業和開發者基于華為云進行云端開發;
發布兼容ARM的處理器鯤鵬920,推出基于鯤鵬920的TaiShan系列服務器產品和云服務;
……

在華為公司最新的年報上可以了解到,截止2019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85000多件,其中90%以上是發明專利。2019年在歐盟專利申請量達到了3524件,位列第一,華為成為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

這里要注意兩個關鍵詞。

1.有效授權專利:意味著這不是專利申請數量,是實打實通過專業機構審查的技術專利,審查條件極其嚴苛。這85000多件授權專利不僅僅包括30000件中國授權專利,還包括40000件歐美授權專利,以及10000件其他國家授權專利;

2. 發明專利:這意味著華為沒有拿外觀專利、新型實用專利來湊數,90%以上的發明專利足以證明華為專利的含金量。

無數的證據也已經證明,對于當代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來說,研發投入已經是企業脫穎而出、經久不衰的重要利器。

投資可復制的成功

在華為近30年的成長歷程中,有一個角色不容忽視,也是華為成長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見證方——外部的“管理咨詢”智囊團。

而這些智囊團,幫助華為建立的是多套堅不可摧的管理體系,也成就了華為一個產品接一個產品的可復制的成功。

從1996年開始,華為歷年來累計支付給各類咨詢公司的咨詢費高達幾十億美金,幫助華為構建了研發、供應鏈、財經、人力資源、市場等方面的制度、流程體系。

1998年,成立僅十年的華為引入IBM參與華為IPD和ISC項目的建立,5年期間共計花費4億美元升級了管理流程。其手筆之大,決心之強烈,當時業內少見。

其實,不為外界所知的是,1997年圣誕節前一周,任正非就走訪了美國休斯公司、IBM、貝爾實驗室、惠普等一批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將考察重點放在IBM這家最具美國特色的企業身上。

當時IBM一位高管Arleta(陳青茹),送給了任正非一本講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產品開發)變革的書,成為華為向美國企業學習管理的重要契機。

這次美國之行,讓任正非對IBM這樣的大型公司的有效管理和快速反應有了新的了解,對華為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在擴張過程中解決管理不善、效率低下和浪費嚴重的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對華為在未來的成長與發展過程中如何少走彎路,也有了新的啟發和思路。

“我們只有認真向這些大公司學習,才會使自己少走彎路,少交學費。IBM是付出數十億美元直接代價總結出來的,他們經歷的痛苦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1998年華為決定聘請IBM為華為梳理流程和建立系統。項目啟動之前,IBM報價4800萬美金(約5.6億元人民幣),相當于華為當時一年的利潤!華為財務總裁想砍價,任正非說:“你負責砍價,你能否負責承擔項目風險嗎?”面對IBM的一口價,任正非只問了一句話:“你們有信心把項目做好嗎?”IBM代表沉思片刻,說“能”,任正非當場拍板。

顯然,在任正非看來,改革就是必須用自身的風險,去換取無窮的戰斗力。

華為通過全面引入IBM的管理咨詢,進行大規模組織變革,熟練掌握了一整套“寶馬車”的動力與剎車系統,以及整個的功能體系,既結束了“混亂”與“無序”,又為華為進軍國際市場奠定了“比西方更東方”“比西方還西方”的組織基礎和文化基礎。

IPD實施十年之后的2008年,華為收入增長二十倍,研發周期縮短近一半,研發成本降低三成。

為什么要力推IPD?任正非表示,就是要擺脫企業對個人的依賴,使要做的事,從輸入到輸出,直接端到端,簡潔并控制有效地連通,盡可能地減少層級,使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教會華為“爬樹”后,150多名IBM顧問打道回府。2008年2月29日,在對150多名IBM顧問的歡送晚宴上,華為一位負責管理變革的副總裁失聲痛哭:“盡管對IBM來說,這只是一個商業咨詢項目,但對華為而言,卻意味著脫胎換骨。”

除了IBM,華為還曾聘請過埃森哲、波士頓、普華永道、美世和合益、日立咨詢、日本豐田董事等咨詢公司或專家。

其實,華為雇傭管理咨詢顧問的時候,并不能夠完全為公司內部的元老接受,一來華為內部的員工自己也是名校MBA、多年職業經理,其管理理念并不少;二來華為的發展速度與業績是元老親自做出來的,連外企對手們也不敢小瞧。公司內部員工瞧不上外部顧問,是外部顧問初進公司最普遍的現象。

而任正非那時對團隊的指示是:一切聽顧問的!不服從、不聽話,耍小聰明的,開除出項目組,降職、降薪處理。不過那也是因為,任正非遠在簽顧問合同之前已完成了信任程序。

目前看來,任正非的鐵血手腕也是外部“管理咨詢”智囊團能夠成立的關鍵,同時也為華為公司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管理體系。

任正非不止一次提及,企業間的競爭,說穿了是管理競爭。未來華為戰勝對手的關鍵因素不是技術、資金、人才,而是管理和服務。

某種意義上看某些公司不比華為差,為什么沒有發展起來,就是沒有融入管理,什么東西都是可以快速買來的,唯有管理不行。

經過多年的發展,華為也由曾經一個“英雄”創造歷史的小公司,正逐漸演變為一個職業化管理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司。

任正非曾說:華為留給公司的財富只有兩樣,一是管理架構、流程與IT支撐的管理體系,二是對人的管理和激勵機制。華為相信,資金、技術、人才這些生產要素只有靠管理將其整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出效應。

綜上,不管是每年1600億以上投資人才,500億以上投入市場和客戶服務、1200億以上投入產品研發,還是不計成本建立外部“管理咨詢”智囊團,華為都如此舍得花錢,也是因為這些都會為華為帶來發展的機會,都是華為的未來。

華為之所以窮,是因為把大部分的錢都用于了投資未來。

信息來源:喬諾之聲(ID:geonol)

【相關文章】

·華為:實事求是的科研方向與20年的艱苦努力
·華為的IPD變革之路
·四年前華為人要炸掉研發金字塔,今天看來如何?
·華為激勵的重大創新——TUP增值分享權

(信息發布:企業培訓網  發布時間:2020-11-20 17:06:51)
績效考核暨KPI與BSC實戰訓練營
版權聲明:
1、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附帶版權聲明的文章,其版權以附帶的版權聲明為準。
2、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企業培訓網立場,本網站不對文章的真偽性負責。
3、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轉載刊發僅為網友免費提供管理知識與資訊,不以贏利為目的。
4、用戶如發現本網刊發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權方面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本網站經核實后將進行相關處理。
企業培訓導航
·按培訓課題:
企業戰略
運營管理
生產管理
研發管理
營銷銷售
人力資源
財務管理
職業發展
高層研修
標桿學習
認證培訓
專業技能
·按培訓時間:
一月課程
二月課程
三月課程
四月課程
五月課程
六月課程
七月課程
八月課程
九月課程
十月課程
十一月課
十二月課
·按培訓地點:
北京培訓
上海培訓
廣州培訓
深圳培訓
蘇州培訓
杭州培訓
成都培訓
青島培訓
廈門培訓
東莞培訓
武漢培訓
長沙培訓
最新培訓課程
年度培訓計劃
企業培訓年卡
企業培訓專題
爆品戰略
國際貿易
股權激勵
領導執行
戰略規劃
學習華為
項目管理
工業工程
產品經理
采購管理
生產計劃
供應管理
精益生產
現場管理
車間管理
倉儲管理
營銷創新
客戶服務
談判技巧
銷售技巧
微信營銷
電話營銷
網絡營銷
客戶管理
行政管理
招聘面試
勞動法規
薪酬管理
績效考核
培訓體系
團隊建設
內部培訓
檔案管理
內部控制
納稅籌劃
非財培訓
應收賬款
預算管理
成本管理
地產培訓
中層經理
商務禮儀
溝通技巧
班組管理
最新信息 | 培訓需求 | 網站動態 | 網站地圖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企業培訓網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優質培訓服務!推動企業進步,助力企業騰飛!
客服電話:010-62258232  QQ:25198734  網站備案:京ICP備060271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