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管理文摘>HR管理>正文 |
內訓師如何通過閱讀提升自己 |
信息發布:企業培訓網 發布時間:2012-10-17 18:08:39 |
|
擴展你的“悅”讀地圖——內訓師如何通過閱讀提升自己
作者:王法松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天下友”是獲取成長的絕佳途徑,身為內訓師,一個都不能少。其中“讀萬卷書”當之無愧位列“經濟適用排行榜”第一。通過閱讀,你可以隨時隨地與各路“大腕”隔空對話;通過閱讀,你可以另類體驗“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天河”的美妙意境。正因此,我們才會被威逼利誘多讀書,利誘者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威逼者說“今日不讀書,明日變頭豬”。
最近幾年,我堅持每個月花個一兩百從當當、亞馬遜上買書,每天花點時間翻一翻。每當放下書,總覺得讀書不但可以學知識,而且讀書本身就是一門學問。這里聊聊個人實踐體會,請大家拍磚。
一、求精:盲目讀不如不讀
閱讀最大的成本不是買書的錢,是看書的時間。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國內現在很多PPT達人,他們中不少人深受Garr的影響。Garr寫的《演說之禪》姊妹篇,兩本書薄薄的,定價124塊大洋。翻開內頁,還不少整頁整頁的照片。貴吧?真貴!值吧?真值!看完這兩本書,不但重塑了我設計PPT的理念,還讓我狠狠的體會了一把什么叫“簡約是一種更極致的美”。所以我買書只問“值不值”,不問“貴不貴”。 一些朋友老喜歡引用袁枚的話,把“書非借不能讀也”當作不買書的理由。我觀察后發現,他們當中大多并不愛看書。既然不愛,也就覺得買書挺貴。一些朋友說這年頭都電子閱讀了,誰還買書啊。我也認同隨著IPAD、KINDLE的普及,電子閱讀的確越來越普遍。不過試問一下,在你們身邊又有幾位能夠端著IPAD把一本大部頭的書看完呢?我是“奧特曼”,獨喜歡翻著書頁,聞著墨香的感覺。那種美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還有一些朋友說,買書簡單,可是書太多,好書太少,看書太費時間。沒錯!2007年,廈門圖書館搬館盤點時共有1549107冊圖書,就算你“五加二、白加黑”地窩在圖書館里,窮盡一生,恐怕也讀不完這些書。2011年,全國共出版書籍290359種。不客氣地說,精品絕對不超過20%。盲目讀書,費時費力不說,收獲也非常有限。怎樣從茫茫書海中淘金呢?
1、正本清源 時間是濃硫酸,很多東西會因時間的腐蝕而漸漸模糊,終而消失,唯有經典可以歷久彌新,越品越有味。管理者眾所皆知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德魯克在1966年寫的。幾十年過去了,每一個觀點仿佛都是針對21世紀的新狀況提出的,絲毫沒有過時的感覺。少吃“文化快餐”,多挑經過考驗的經典著作看肯定錯不了!而且看經典,盡可能看“原著”:一門學說、一個理論創立者寫的書是原著,比如營銷看科特勒、定位看特勞特、競爭戰略看波特;歐美引進的書,英文版算原著;古代傳下來的書,文言文算原著。 2、順藤摸瓜 小時候特別仰慕錢鐘書的才氣,特別喜歡看他寫的《圍城》,特別信奉他說的“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結果導致我聽過很多好聽的歌,卻說不清是誰唱的,看過很多好看的電影,卻說不清主演是什么名兒。現在回頭想想,人家自謙的話被我誤當真了。弄清楚生蛋的雞,還是有很多好處的。順著蛋,找到雞,再通過雞,找出其他好的蛋。 一是好書的作者寫的其他書。拉姆.查蘭寫過一本赫赫有名的《執行》。看完不過癮,我接著又找了他的《領導梯隊》和《高管路徑》來讀,使我在建設人才梯隊方面受益匪淺。再舉個例子,我曾經機緣巧合讀到馮侖寫的《野蠻生長》,很喜歡他的麻辣燙風格。后來他寫《理想豐滿》,我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雖然它不如《野蠻生長》帶勁,但也還算一本很不錯的書。 二是好書、好作者推薦的書。江蘇人民出版社曾出過一本《人力資源開發閱讀地圖》,推薦給培訓管理者看看。這本書有一個比較獨特的地方,它不僅提出了一些顛覆性的觀點,而且提供了頗有含金量的閱讀指南。我按圖索驥,從中挖到不少有關企業人才培養的好書。前文中提到的《演說之禪》,也是PPT達人孫小小在她的書中推薦了,我才知道的。 三是關鍵詞背后的關鍵著作。我曾在《教育心理學》書中看到一個“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云里霧里搞不清,只好去百度檢索“皮亞杰”。根據檢索的結果,我又找到了一些有關“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書,對“教育心理學”慢慢的也就有了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 3、去粗存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F在這年頭才人出得更多,能領風騷的時間更短。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秀作品,我們該如何選擇呢?拿到這種書,不妨先來做個抽樣評估。 第一步評估作者的簡介。凡是一大堆虛無縹緲頭銜和榮譽的,什么“亞洲百名優秀青年”啦、“世界十大最受歡迎講師”啦,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神吶,放過我吧”,然后直接列入黑名單。如果連作者姓甚名甚都沒有,代之以“佚名”之類的書,你基本上不用再浪費時間了。 第二步評估書的目錄。目錄之于書籍,好比骨架之于人體。目錄花里胡哨,缺乏內在邏輯的書,我一律咔嚓,免得看完頭暈。這方面要特別警惕類似《快樂生活的1001個訣竅》這種以數字命名的書。它們最有可能是拼湊之作。 第三步評估個別章節的具體內容?纯词恰案韶洝边是“水貨”,看看是原創還是山寨?傮w上“著”要優于“編著”和“編”。有些雖然是“著”,但整本書有著濃郁的山寨味。我曾經在聯想工作過近四年時間,所以一直比較關注和聯想有關的書。有一次周末,閑來無事去新華書店逛逛,發現寫柳傳志的書、寫聯想的書簡直是汗牛充棟。隨手一翻,卻發現很多書要么天馬行空、歪解事實,要么隔靴搔癢、只得其表,和當年凌志軍寫的《聯想風云》相比實在差距甚遠。最近,孫陶然出了一本《創業的36條軍規》,相信正在創業路上的朋友看過后一定會有“很解渴”的感覺。孫總雖然沒在聯想工作過,卻把聯想的管理精髓啃得非常透,而且用得非常妙。這樣源于實踐、高于實踐的書才會耐讀。坊間有個玩笑,說市面上關于馬云和阿里巴巴的書里有很多事情,連馬云都不知道自己經歷過。真是沒有最離譜,只有更離譜!
現在還有一類書挺流行,我把他們概括為“解讀”類(陜西師范出版社的“圖解”系列也可以歸為同類)。他們大多以“經典”為基礎借題發揮,良莠不齊,不好一概而論。一方面要看看解讀的人是誰。南懷瑾的易經別傳,OK!那也是經典呀。易中天品三國,OK!咱看看。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OK!咱也看看。另一方面盡量配合著經典原著看。所謂“解讀”,可以類比為別人把飯嚼好了再喂給你吃,雖然好消化,可畢竟帶著別人的味兒。配合經典原著一起看,你和解讀者反而成了書友,仿佛進行了一次不見面的讀書心得交流。
“求精”這事,你主動也好,被動也好,都是必須的。生而有涯,學而無涯,不聚焦咋行呢?
二、求真:盡信書不如無書
人無完人,豈能無過。書非完書,又豈能無錯?就算無錯,它所能代表的也只是這個作者在那個年代背景下的所見、所思,所以在閱讀中保持獨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遺憾的是,很多人的腦袋長在自己的肩膀上,卻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辦卡成了卡奴,買房成了房奴,看書成了書奴,悲催呀!以下“三多”,有助于我們避免成為書奴:
1、 多思考 閱讀最大的意義不在于獲取知識,而是啟發閱讀者的思考。讀書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不看、跳閱、瀏覽、精讀四種。根據“求精”的原則識別書的類別后,再選擇相應的讀法。大多數人看書囫圇吞棗,讀到的都是紙面的文字信息,屬于瀏覽的范疇。這么讀經典作品有點暴斂天物的味道,好比一塊上好的高麗參,你聞一聞、舔兩口就扔了,豈不可惜?不妨借鑒溝通技巧,在閱讀時問自己幾個問題:他寫了什么?他是怎么寫的?他為什么會這么寫呢?問完這三個問題,你的閱讀深度立馬增加不少。如果問第三個問題時,有些地方想不通。這就需要進一步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寫作的年代等背景,嘗試著換位思考,很可能一下就豁然開朗了。另外,布朗和基利合著的《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推薦給大家讀一讀。 閱讀時,我們要盡量避免先入為主的偏見。想想是否有過類似這樣的感覺?沒買A款產品的時候,身邊好像用它的人不多,買了之后忽然發現怎么滿街的人都在用它。注意力=事實,增加的往往并非用戶的人數,而是你的關注度。聽一些歌,有那么一段特別能引發你的共鳴。和別人聊天,有一些話,特別能獲得你的認同。其實表面聽的是歌,本質聽的是心情。表面認同的是別人說的話,其實那些話早已悄悄的潛藏在你的心中。由于人生經歷和價值觀的不同,我們都是戴著有色眼鏡在看東西的。換句話說,人總是看見自己想看見的信息,而不是你想傳遞給他的信息。嘗試著多換幾個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作品,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德博諾的《水平思維法》為我們多角度思考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工具,同樣推薦給大家看看。 2、 多比較 給你一張假鈔,很多人都無法準確辨別。但同時給你一張假鈔、一張真鈔,很多人搖身一變成了驗鈔機!安慌虏蛔R貨,就怕貨比貨”說的就是這個理兒。比較性閱讀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種是同向比較法。舉個學“道德經”的例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短短12個字,不同的書說法差異就挺大。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的《解讀道德經》里解釋為“道,若說得出具體的形態,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若說得上具體的形態,它就不是永恒的名”。中華書局的《老子》里解釋為“道是可以闡述解說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渾然一體、永恒存在、運動不息的大道;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渾然一體、永恒存在、運動不息的道之名”。哪個更恰切一些呢?你自己想想看。另一種是反向比較法。幾年前,有一本《藍海戰略》盛極一時。幾年后,郎咸平寫了一本《藍海大潰敗》表達不同意見。找出同一個主題的幾本不同的書一起讀,有時像聽合唱團,有時像看辯論賽,煞是有趣。 最好看完后,能通過論壇、QQ空間、書友會等載體和其他讀者交流交流讀書體會,比較比較大家的不同說法,感受一定更飽滿。 3、 多驗證 很多東西看上去“是”不一定真“是”,看上去很美,但不一定管用。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有一段時間特別迷戀“養生”,捧著馬悅凌寫的《不生病的智慧》愛不釋手。這位“當代健康教母”在書里頭頭是道的介紹了生吃泥鰍強身治病的方法。為了驗證這個方法的科學性,我去查閱了《本草綱目》,請教了中醫醫生,還學神農嘗百草,斗膽吞了好些條生泥鰍,最終得出一結論——不靠譜!還有一次,一位號稱亞洲級的演說家在他書里介紹練習正確運用氣息發聲的方法。我對照著練,總覺得聲帶發緊,發音位置太靠后,音色很悶。后來,我去請教了學聲樂專業的朋友和電臺的主持人,最終確認這位演說家的方法有些方面是違反科學原理的。
“求真”除了辨識真偽、窮其本質外,還有一層“內求”的意思,概括起來九個字:輕虛名、淡功利、重內修。
咱中國人,往好了說是“務實”,往壞了說是“功利”,特別重視所學的東西能不能給自己帶來現實好處,而且急吼吼的盼著立馬見效。吊瓶打點滴泛濫這事,我覺得不能全賴醫生,其中也有病人自個兒急功近利的原因。在圖書市場上,銷量最大的是教輔材料。前些年,講成功學、講捷徑、講技巧的書是最火爆的書。在金庸的武俠世界里,練邪門武功的人功力增長飛速,但最終一個個死于非命。練少林武當內功的,耗時雖多,卻綿長深厚。張三豐的啟蒙老師覺遠和尚不會一招半式,同樣可以御敵無數。失去心靈正能量支撐的技巧是最容易讓人走火入魔的。正如稻盛和夫在他的《成功方程式》里說的,“成功=人格理念*努力*能力,努力和能力都是0~100分的,唯有人格理念是從-100~100分”。為了生存,學點外家功夫倒也無可厚非。只是別忘了多讀一些可以幫助我們心智成長的好書。派克寫的《少有人走的路》、張德芬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都是這方面的好書。看懂了,悟透了,你就受益了。
三、求實:知行合一乃得道
“學習”一個詞,“學”、“習”兩件事。學以致用,用反過來又可以促進學。兩條腿走路,一旦進入良性循環,路就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順。
1、 要總結 早些年,書是我的心肝寶貝,折個角都能感覺到肉疼,更別說拿筆在書上涂涂畫畫。直到我意識到讓書保持書店里擺著的樣子是對書的不尊重,才開始用鉛筆在上面劃重點、做標記。為什么用鉛筆呢?一則鉛筆可以涂改,再則不管站著、坐著還是躺著,用鉛筆都可以很流暢的書寫。更勤勞一點的人,可以把重點和亮點摘錄成筆記。微軟OFFICE套裝里有一款類似活頁文件夾的軟件叫做onenote。它可以用來分門別類的保存各種格式的資料,不用不知道,一用呱呱叫!你也可以先認真學一學托尼.博贊的《思維導圖》和巴巴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再安裝一款Mindmanager軟件配套使用。有了腦圖,讓整本書的脈絡一目了然將不再是難事。 2、 要實踐 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影響我最深的書之一。我喜歡每隔一兩年,就把它搬出來重讀一遍。每讀一遍,仿佛都在用一把標尺進行行為自檢,并且激勵自己更努力的踐習七個習慣。奇妙的是這本書常讀常新,隨著閱歷的增長,每次都能從中讀出很多新的感悟來。“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距離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我完全相信,行動是連接夢想和現實的唯一橋梁! 3、 要分享 分享是最好的學習。你可以組織書友會不定期聊聊讀書心得,可以多買一本你認為值得推薦的好書當作小禮物送給朋友,可以向武漢工程大學的張志老師學習,多編一些讀書分享PPT放在網上共享,可以寫書評文章,甚至像楊思卓老師那樣直接開個“思卓書坊”專欄?傊窒淼男问讲恢匾眯娜プ鲎钪匾。 民國年間,才子輩出。其中有位中國語言學之父趙元任,精通33種地方方言,到哪當地人都親切的喊他“老鄉”。別人問他:“學這么多方言不累嗎?”他笑笑的回了三個字:“好玩唄!”孔子和南懷瑾都說自己在玩易經,趙元任是在玩語言,我們同樣可以玩書。玩是一種方式,找到好玩的感覺則是一種難得的境界。享受閱讀的過程,便能升華為“悅”讀,相信這才是一切閱讀之道的根本。想象在某個清晨,你沏一壺清茶,播一曲音樂,坐在陽臺上翻開你心儀的新書,難道還有什么能比這更美妙嗎? (作者系企友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顧問/講師,若引用或轉載請注明出處) |
 |
版權聲明: |
1.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附帶版權聲明的文章,其版權以附帶的版權聲明為準。
2.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企業培訓網立場,本網站不對文章的真偽性負責。
3.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轉載刊發僅為網友免費提供管理知識與資訊,不以贏利為目的。
4. 用戶如發現本網刊發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權方面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本網站經核實后將進行相關處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