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總裁培訓網 作者:孫樹杰
之前對李開復這個人的印象只是一個在知名外企打工的因而也跟著知名的職業經理人而已。后來發現此人越來越有唐駿第二的趨勢,正如一只在鏡子里把自己照成獅子的貓,以導師自居;谷歌當年面臨退出中國市場的困難境地,這哥們兒當時是谷歌中國區的頭兒,卻在那個節骨眼兒開溜了;即便職業經理人不是將自己賣給了老板,但在雇主面臨困難的時候不善始善終地完成自己的職責,只想著沾雇主的光環,卻不愿意為其承擔風險,這讓我頓時對其職業道德水準產生懷疑。
而最近的幾件事情則讓我對其厭惡之感日甚,就像最近的胃部疼痛,非得給它搞出來才痛快。
前兩天看到一篇采訪這哥們的文章,認為自己所投的項目75%都能成功;他給出的成功標準是只要項目能夠融得A輪(第一輪)資金;通俗點說,就是有新投資人接手,資本游戲繼續玩下去。我也曾經接觸過投資,從沒聽說過融得第一輪資金的就叫成功;即便你作為天使投資人能夠退出,但項目究竟能走多遠?新項目的成功率本來就很低,這樣把風險扔給下家,實在算不得負責任。巧的是,此刻我正在讀這哥們新提出的大學生創業五宗罪,罪責之一是“創業等于贏得風投”。沒見過這么扇自己耳光的;往輕了說,也是一思維混亂不清,也不知道那些年輕孩子們為什么會崇拜他。
其他觀點更不值得駁斥,比如第一條罪是畢業就創業。而我們都知道其老東家,微軟的比爾.蓋茨本科就未畢業,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也是輟學,而其另一曾經的東家,谷歌的創始人之一也是中途放棄了博士學位。創業不同于打工,以自己多年在一些成功企業內的打工經驗來篩選創業項目,給創業者出主意,后果想想就很可怕。
最近又注意到有海外媒體指責其投資的項目復制國外模式不說,連版面都極度相似,有網友將其名字擴展為開(始)復(制);復制而沒有創造性的項目,其生命力很值得懷疑;就像國內的社交網絡天際網當年完全模仿LINKEDIN,時至今日還是沒有起色;直到某天我收到了其發送的一條垃圾郵件,看了主題把我氣個半死“孫樹杰,創業是找死,打工是等死,你選怎么死?”這就是所謂搞社交業務的公司的人際關系敏感度!
至于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其對行業的敏感度也就跟這個差不多水平了。道德水平不好說,言論前后矛盾,怎樣去尊重,怎樣去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