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張瑞敏 海爾是什么?
海爾是一個能夠抓住機遇、緊跟時代、不斷創新的企業。大企業有很多,但是能夠抓住機遇的很少,抓住機遇后不斷創新的更少。海爾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是賣方市場,企業紛紛從國外引進先進設備,產品供不應求。但物價局規定冰箱不能漲價,靠發票,一張票可以賣到一千多塊,這就導致很多企業只抓產量,不管質量。我們抓住機會,通過創新把質量搞上去。所以,等到供求均衡的時候,很多企業被淘汰了,而海爾還可以繼續發展。
這對于兼并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90年代海爾兼并了很多工廠。當時我們受到同行的反對,說不能走多元化道路,要專業化。其實,不在于多元化,還是專業化,關鍵是怎么干?怎么創新?因為,也有一些當時兼并工廠的其他同行最后做不下去了,但也有當時反對兼并,后來也開始做多元化的。
加入WTO是走出去的機遇,但這條路非常艱難,因為國外的研發費用和營銷費用負擔很重。海爾在日本銀座有一個廣告,那是惟一一個中國企業的廣告。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在日本的銷售額都不夠支付它每年的費用。但是看準了,就要堅持到底。
從全球著名調查公司十年的數據來看,目前海爾在國際上已經是白色家電第一品牌了。這兩年營業收入增速比較慢,我們就搞流通再造,利潤率大幅度增長。但比利潤更重要的是現金流,它就是企業的空氣,體現在應收和庫存上。應收收不回來變成壞賬、庫存產品又賣不出去,就有了營運資金周轉天數。我認為做得最好的是戴爾,它最好的時候是負三十多天,海爾負十天。然而中國很多企業都是正的,資金周轉困難,要從銀行貸款。
海爾為什么?
為什么要抓住時代機遇、不斷創新?外部,因為大環境不斷變化;內部,因為現有體制下的企業變大之后就會得大企業病。
時代環境變化很大,企業跟不上便難以生存。柯達曾經是膠卷行業的老大,但是到了數碼時代就只能讓位。手機行業的諾基亞比蘋果要大很多,但是蘋果的利潤和聲譽卻是第一。因為諾基亞只是一種通訊工具,而蘋果變成了互聯網的終端。跟上了這個時代的發展,就會成為這個時代的寵兒。
很明顯,在互聯網時代以用戶為中心是第一位的,這就導致了需求的個性化,企業就要從過去大規模制造變成大規模定制,管理上的挑戰接踵而來。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以前沒有企業管理,改革開放以后有企業管理,但是沒有自己的管理理論,基本上都是學習西方的。但是到了互聯網時代,想學也不知道該學什么了,因為互聯網時代的管理理論究竟是什么,現在還沒有。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因為中外企業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海爾兼并了三洋冰箱,我深感日本企業的團隊精神特別好。三洋冰箱的一個研發小組開發了一個產品,在國際市場和中國市場的成績都非常好。我說單獨給這個小組獎勵,但是他們不要,他們說:在研發中心,不管誰出來組織,都會把成果搞出來,所以獎勵應該是研發中心一塊兒分享。如果是中國的團隊,肯定嫌錢少,還希望再多給一點呢。
中國企業變大以后,這種博弈會非常明顯,千方百計地鉆空子,每個人都想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而自己利益最大化不一定和企業利益最大化一致,這就導致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所以,很多企業做得稍微大一些之后就會漏洞百出,互相扯皮、相互推諉,把市場和用戶的需求拋到腦后了。而互聯網時代,用戶的需求越來越快,這對中國企業是非常大的挑戰。
2010年10月,我和邁克·波特探討這個問題,他說:海爾的戰略我認為是對的,對海爾的發展我不擔心,但是我非常擔心在中國的大環境下創新能不能成功。還有中國整個市場的誠信問題,如果搞不好,誠信可能成為扼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致命問題。
海爾做什么?
從內部來講一定要做商業模式的創新,從外部來講就是做全球化的市場。
有這么多矛盾和問題,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做?海爾現在正在做的,也是這幾年來孜孜不倦追求的,就是形成我們自己的商業模式——怎樣在第一時間最快速度地滿足用戶需求?怎樣實現虛實網融合?
虛網就是互聯網,互聯網用戶有需求,我們用實網來滿足。實網就是海爾遍布全國各地的專賣店,從城市一直滲透到縣、鄉、村,通過營銷網、售后服務網、物流配送網實現。很多國外品牌在中國做了幾年很難成功,現在干脆把產品交給海爾來銷售。GE的白電完全委托我們來做,產品銷售服務也都由我們負責。宏基電腦的農村市場也是由海爾來做的。這就給海爾贏得了交換資源的機會:我們在中國銷售它們的產品,它們在國外用它們的網絡銷售海爾的產品。雙贏。
這個變化帶來企業組織結構的變化,我們把它稱為倒三角。所謂倒三角,就是員工變成最上層,員工在第一時間了解并滿足用戶需求,每一個一線員工就是第一信息中心,而各級領導變成員工的支持者。就像美國企業學者錢德勒所說的企業的兩個變量,一個是企業戰略,一個是企業組織結構,但是這兩者之間,企業戰略決定組織結構,組織結構一定服從戰略,把過去的正三角改變成現在的倒三角就是符合戰略的結構調整。從最上面的用戶一直到各梯隊,聯合起來變成一個自主經營團隊,可以根據它所面對的市場以最快速度做到創新。
做到這一點一定要有機制來保障,解決激勵的問題。每一個自主經營體都有一張損益表,收入減去費用成本,剩下的就是利潤。企業給予員工的東西就是成本,你必須用它創造新的價值,如果不能創造新的價值就是虧損。企業不能最后算總賬,要提前分解到每個人身上去。管理就是借力,企業負債表里頭的資產沒有一樣能增值,而把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整個企業就會增值。
如果把全球企業分類:一類是世界級品牌,一類就是給世界級品牌打工的企業。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還不是一個創新大國。中國的白色家電產品在全球產量當中占40.5%,但是品牌產品在海外只有2.9%。
我們不能只給外國品牌做代工,要做真正的品牌。海爾在海外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應用互聯網時代的思維。2010年4月,我在歐洲發現有很多知名的世界級品牌并不太關注互聯網,但是互聯網上的銷售量增長得卻很快。很多人在互聯網上購物并不到實體商店,如果在互聯網上爭取到人們的信任就可以做得更好。于是,我們就加快了在海外網站上的工作,通過Facebook網站做廣告等等。
有一本書叫《Facebook效應》,說Facebook會很快超過谷歌,原因是谷歌滿足需求,Facebook創造需求。如果你能提供更好的分享信息的方式,就會改變人們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