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尊重知識產權的商業環境里,基本上專利數量就代表了未來的收益,也是企業各自的護城河。
前不久(3月16日),華為發布創新和知識產權白皮書2020,展示了該公司在知識產權方面的“家底”: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4萬余族(超過10萬件),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華為成為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
同時,華為知識產權部部長丁建新公布了華為對5G多模手機的收費標準:華為對遵循5G標準的單臺手機專利許可費上限為2.5美元,并提供適用于手機售價的百分比費率。
華為公布5G手機專利收費標準,不僅有技術實力的宣示,也有對“霸權”回擊的意味。同時,華為強大的創新和研發實力,也是華為2020年8,914億元銷售收入的技術支撐。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前總干事Francis Gurry評價:“華為發布5G標準基本專利(SEP)費率,將推動業界廣泛采用和使用旨在確保可操作性、可靠性和透明競爭的標準,同時為其研發投資提供公平的回報。”
在中國企業乃至全球企業中,華為無疑是創新“大戶”、知識產權“大戶”。華為是如何開展創新和知識產權的?華為創新和知識產權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對企業增長又有哪些價值?
只有擁有核心技術知識產權,才能進入世界競爭
對于企業來說,做好自身的創新和知識產權戰略布局是實現商業成功的關鍵一步。
任正非早期就已意識到,只有擁有核心技術知識產權,才能進入世界競爭。“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未來一定會有一場知識產權大戰,我們要構筑強大的知識產權能力,來保護自己不被消滅,但我們永遠不會利用知識產權去謀求霸權。”
因此,在創業初期,華為堅持將每年 10% 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發,2020年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10.5萬名,約占公司總人數的53.4% 。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720,000百萬元。2020年研發費用支出為人民幣141,893百萬元,約占全年收入的15.9%。
這給華為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創新動力,華為的創新成果得到業界的高度認可,華為也因此能在激烈行業競爭中逐漸從一個弱小民營企業成長為世界領先的 ICT 基礎設施、智能終端和云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同時憑借著強大的技術實力,2020年在疫情和美國制裁的雙重打壓下,華為銷售收入達8,914億元,同比增長3.8%。
但實際上,從不知道知識產權有什么用,到如此重視知識產權,華為也經歷了一段“痛苦”的過程。
早在1995年,華為就成立了知識產權部門,開始申請第一件中國專利,但直到2000年中國加入WTO之后,才真正意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作用。
2003年,思科與華為發生知識產權糾紛,更是讓華為認識到在全球信息技術的大棋盤上,華為仍然是后進者,是一個舉足輕重的棋子而已。與國外競爭對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累積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當時,對于華為所缺少的核心技術,只是通過購買的方式和支付專利許可費的方式,實現了產品的國際市場的市場準入,并在競爭的市場上逐步求得生存。
根據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介紹,“這些企業要求以1%-5%的產品銷售收入作為專利許可費,幾十家企業來找華為要錢,產品就沒有了利潤。”對于當時的華為來說,這不僅是要錢,還是要命的事。
因此,他們做了兩個決定:一方面主動找這些企業談判,交納專利許可費;另一方面投入更多用于研發,拼命進行技術積累。
2004 年華為公司全球專利授權量達到同行業領先的美國公司同等規模;到2008年首次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PCT專利申請排名第一;2019年,華為在歐洲專利授權數量排名第二位,在美國排名第十位。華為同時也是累計獲得中國授權專利最多的公司。
而根據最新2020年全球國際專利申請排名情況,中國國際專利申請量以68720件穩居世界第一,超越美國、日本、韓國和德國等國,保持第一。在全球企業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5464件已公布PCT申請量連續第四年成為“冠軍”,超過三星、高通等企業。
列寧曾說過“數量本身就蘊含著量變”,而量變終將引起質變。對于波詭云譎的專利布局而言,這句話同樣適用。
30年的厚積薄發,華為成長為全球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公司。手機之外,從網絡,到存儲,到服務,華為在各個領域都擁有全球化的專業知識。華為憑借著對創新和知識產權的重視,實現專利從0到1的突破,從而躋身世界領先企業之列。
以客戶為需求,知識產權要轉化為真實的商業價值
如今很多企業對知識產權仍然不夠重視,“這歸根結底是企業沒有真正看到知識產權的價值。”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表示。
讓知識產權變成真實的商業價值,才能真正解決企業的內生動力問題。但只有客戶需求真實產生的機會窗出現時,科學家的發明轉換成產品才產生商業價值。
《華為公司的核心價值觀》(2007年修改版)明確提出,許多領先世界潮流的技術,雖然是萬米賽跑的領跑者,卻不一定是贏家,反而為“清洗鹽堿地”和推廣新技術而付出大量的成本。但是企業沒有先進技術也不行。
華為的觀點是,產品技術創新上,華為要保持技術領先,但只能是領先競爭對手半步,領先三步就會成為“先烈”,明確將技術導向戰略轉為客戶需求導向戰略。通過對客戶需求的分析,提出解決方案,以這些解決方案引導開發出低成本、高增值的產品。
在三十多年的創新歷程中,華為始終立足于以客戶為中心,一步一個腳印地持續投入創新和知識產權積累。
以華為研發的路由器為例:1999 年,當時正處于從 64K 撥號上網過渡到 1M ADSL 寬帶上網之際,業界最先進路由器最大可以支持 40G 帶寬,大家覺得已足夠今后使用了。華為卻提出要研發容量達 80G,構成一個系統,帶寬達到 160G,還可以通過堆疊級聯方式,線性擴大路由器容量的架構設計。
到 2014 年,由于缺乏前瞻性的架構設計,業界知名的集群路由器廠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得益于先進架構設計,華為集群路由器的帶寬容量可以平滑演進,滿足數據流量爆炸性增長的需求,而成為業界路由器架構的主流方向,占據全球 40% 市場份額。
2020 年新冠疫情爆發,居家隔離的生活及工作方式使網絡流量暴增,這需要仰仗互聯網數據調度和轉發的頂層“交通樞紐”——骨干集群路由器。一個 14 億人口大國的互聯網骨干網,因為部署了華為NE5000E 集群路由器,在疫情期間得以穩定應對超大數據洪流。
正如華為經常強調,“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此話在創新和知識產權方面,同樣適用。因此,我們企業也要看清知識產權真實的商業價值,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創新,開發出高增值的產品。
開放式創新,才能抓住機遇快速發展實現雙贏
21世紀初,華為決定向全球擴張。如華為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所說,華為公司一開始就定義自己是一個全球化的、國際化的公司,我們通信產業和信息產業必須全球合作。
華為副總裁知識產權部部長丁建新也表示,華為今天的成就就是合作的成果。從20年前開始,華為就一直在以開放的方式創新,我們稱之為“開放式創新”。
縱觀華為歷史上與美國和歐洲公司的交易并購中都是以華為出技術,對方出資金的方式進行合作,這不僅產生了很高的商業價值,為投資者持續帶來回報,也對產業界產生深遠影響,帶動了產業的融合,無一不突顯出華為強大的研發創新能力與知識產權的價值。
這些交易包括:華為技術與國際存儲和安全軟件制造商賽門鐵克公司合資成立華為賽門鐵克,自 2008 年成立以來,申請專利 300 多項,參與了多個國際和國內的標準化組織,并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存儲領域和安全領域均成為業界標桿。
2004 年,華為和西門子公司共同出資的合資企業鼎橋科技推出的商用化時分同步碼分多址(TD-SCDMA)的解決方案,有效地降低了研發成本,很快成為 TD-SCDMA 領域的領先者,其產品和解決方案廣泛應用于中國移動 3G、4G 商用網絡,穩居市場份額第一。
華為在 30 余年發展、壯大的歷史中,遇到過各種風浪,也擁有很多機遇。華為正是因為擁有在各種并購交易中提供強大的研發資產和知識產權的能力,并在與業界伙伴合作過程中將這種能力轉化為真實的商業價值,從而與合作伙伴或攜手共渡難關、或抓住機遇快速發展,實現雙贏。
華為的合作創新能力也通過這一系列成功的交易被業界廣泛高度認可,形成品牌。
此外,丁建新還透露,華為參與了400多個標準制定機構,還有很多開源社區,華為也積極地將這些技術授權給其他公司。在過去五年里,華為獲得了大約14億美元的知識產權凈收入。預計2019~2021三年的知識產權收入在12~13億美金之間。
顛覆或者被顛覆,重視創新和知識產權是必由之路
當今世界正在迅速發展,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加速創新的時代。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這些創新正改變著我們的工作方式,互動方式。作為一家企業,我們通常面臨著兩個選擇:顛覆或者被顛覆,掙扎或者快速適應。
如若想獲得成功,不被顛覆,企業必須銷售有競爭力的產品,為了創造競爭優勢,必須有所投入,尤其是在創新和知識產權方面。
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長期大力投入資金,持續以客戶為中心的研發創新,是華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華為公司在創業初期就堅持將每年銷售收入的 10% 以上投入到研發,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在產業領域的多個方向做到了技術和解決方案世界領先,這是華為多年以來堅持戰略投入、厚積薄發的必然結果。
對我們企業來說也是如此,任何先進的技術都不可能平白的產生,都是經過持續艱辛的努力探索才能獲得。唯有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才能激發的創新活力,它是創新的必由之路;只有通過不斷地創新,才能創造出更多擁有知識產權的產品,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從而獲得業績的增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商業成功。
來源:喬諾之聲;編輯:Jessica
References:
1.華為官網,《華為創新和知識產權白皮書2020》;
2.心聲社區,《創新與知識產權》紀錄片。
【相關文章】
·華為為什么總有那么多優秀干部?
·《華為的100張面孔》第二集:華為大力研發的技術是什么?
·《華為的100張面孔》第三集:究竟是誰掌控著華為?
·《華為的100張面孔》第一集:華為還能存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