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華先生的《一線高手二線失足》引發國內如此多的爭論,讓人始料不及。
先有傳飛兄憤然而起,為一線高手、一線企業鳴不平;后有煥民兄重新詮釋“高手”,一針見血地指出:不成為企業家就談不上是真正的高手。
立論的、駁論的,都是才思敏捷、神采飛揚,立意高遠宛如天外飛仙。
只不過這場“口水仗”打得卻實在是冤枉,聰明人之間但有爭論,無非兩大原因,一是定義不同,二是前提不清。
比如在定義方面,就有兩個關鍵詞要搞清楚,一個是“高手”、另一個則是“失足”。對于前者,煥民兄已有宏論,筆者不必狗尾續貂。但對于后者,恐怕仍是模糊不清。
實現不了二線企業一廂情愿的“宏偉目標”就一定是失足嗎?
短期業績增長不大,但管理水平有了明顯飛躍,這也算失足嗎?
失足由誰來界定?
失足與否的界線又在哪里?
除去這種定義上的殘缺外,爭議的前提恐怕也要探討個明白才是,那就是在什么情況下,一線高手會在二線失足?
失足完全是高手自身的責任嗎?
二線企業及其老板在其中又應該如何檢討和反思呢?
趁三位營銷高手在論戰的舞臺上你來我往、刀光劍影之際,我們無妨繞到后臺去,探查一下一線高手二線失足背后的真象。
戰略失足----真高手背上的暗傷(一級)
“高手”有真假之分,這是裘千丈與裘千仞的區別。
不是水上飄的腳下就有真功夫,你看他凌波微步、款款而來,沒準只是水里有打好了的木樁。
假高手早晚會死得很難看,這個先不去管他。但即使是保質保量、童叟無欺的頂尖高手常常也會陰溝翻船,這才是真正讓人莫名其妙的地方。
說穿了,倒也簡單,那就是錯誤的企業戰略結果了高手的性命。
二線企業之所以滯留于二線,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戰略還不完善。
憑借著某一突出長板,或是孤峰效應,二線企業可以發展起來,但往往很難真正壯大。
戰略上常見的毛病有兩種,一是目標不實際,動不動就要進世界500強;二是資源不匹配,給你一毛錢非讓你買個大餅回來。
只要遭遇到此類左傾激進戰略,總會讓高手進退失據、手足無措。
買是買不回來了,搶倒還差不多。
于是動作變形、急功近利,攤子鋪得很大,隱患埋得很多,直到所有地雷分別爆炸。
歸根結底還是二線企業對自身和環境缺乏準確判斷。
高手“空降”之后,往往也會染上這種“病毒基因”,有時甚至是明知山有虎,卻也不得不赤手虎山行。
其實,市場是最公正的。企業在等號左邊投入了什么樣的資源,在等號右邊就會有什么樣的產出結果。
戰略就是管這種事的。
總不會生產線這邊不投入豬肉,生產線那邊就出火腿腸吧?
筆者曾見過這樣的二線企業,當其人才儲備明顯不足、激勵政策保守落后、產品渠道尚未整合、資金投入后繼無力之時,就立下“宏偉志向”—-年銷售增長一定要超過100%,如果哪年訂了個80%,老板都恨得不行。
此時,引進的高手成為了企業僅有的“豬肉”(抑或是肉豬),趕這一頭進去,那邊就要吡哩啪啦地掉出無窮無盡的火腿腸。哪里會有這樣的好事?
對于真正的高手來說,脫離實際的企業戰略是一支暗箭,即使有金鐘罩、鐵布衫的橫練功夫,它也會在無聲無息間射中你背后的死穴。
戰術失足----假高手天生的殘疾(一級)
企業戰略上的事,高手的發言權并不大。
個中原因并不難理解,因為戰略是二線企業老板的“禁臠”,早在引進高手之前,也許就已經成型了。
況且,空降來的高手畢竟還是外人,不論多么位高權重,往往也只是個高級執行者的角色,有時根本就被屏蔽在戰略制訂之外。
所以,因戰略而失足其實并不能責怪高手本身。
但真正的高手必定可以決定自身表現,如果連戰術上都漏洞百出,那么只能證明高手的身份是摻了水的,原本就是個西貝貨。
這種假高手如何識別?
劉新華先生在《一線高手二線失足》原文里已經說得很清楚。
總結為一句話,就是不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都有冒充高手的嫌疑。
只不過,二線企業拿著這么多條款一一去檢驗高手真假,還是顯得比較麻煩。
更簡便的方法是,看看“高手”的成長軌跡。
假高手們之所以在一線企業行,在二線企業就不行,究其本源還是功力不夠。
管理學中有一個“一萬小時效應”:要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5天是40小時,那么必須達到整整5年的時間,才能達到一萬小時的基本量。
換言之,假高手們最缺乏的就是必要的成長經歷。
他們并不是從小企業、中型企業、二線企業、一線企業,這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有飛機大炮時,打仗還算有模有樣,一旦換成小米加步槍,或是不習慣的兵器,就只有舉手投降的份兒了。
這些只能大不能小、只會飛不會跑的“瘸腿”高手們,基本上都屬于天生殘疾。戰術缺失、金雞獨立。不管站得多高,換個環境都是一推就倒。
從這一點來說,假高手們更類似于催熟的果實,表面看也是又大又紅,但二線企業一旦“咬上”一口,就會別有一番憂愁在心頭。
二線企業必須明白的是,高手也在不斷進行市場細分。
這種細分,不但按行業,而且更是按企業規模與不同發展階段。
教得好大學的教授,未必在中學就是最受歡迎的老師。
打陣地戰的專家,也許在游擊戰中就被人生擒活捉。
從失足到失身(一級)
這樣一歸類,結論就會清晰很多。
真高手們往往死在企業戰略上,而假高手們則多死在個人技戰術水平上。
只不過,一次失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多次失足,反復在同一地方跌倒,就是不知悔改,也不知其所以然。
這樣,就不只是失足了,很可能還會失身。
失足事小,失身事大。如果在二線企業長此以往下去,就會迷失自己、一蹶不振,導致每況愈下,從此銷聲匿跡,成為后人追憶的“古老”傳說。
那才是真正的遺憾。
套用煥民兄的語式----“從高手到高人是一種成長”,那么,“從失足到失身,則是個人的一種沉淪”。
高手們應該意識到,在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中,戰略選擇必須投入足夠的時間成本與精力成本。
對于真正的高手,“改嫁”時找到合適的平臺至關重要。
二線企業規模固然可以小一起,但基本的條件一個都不能少。
這一點可以學學躬耕南陽的諸葛孔明,不是誰給的錢多就跟誰,要關注未來主公的為人、志向、胸懷,要關注加盟團隊的管理基礎、資源條件和發展潛力。
甚至在出山之前,在戰略上就要達成基本共識。
拿出你三分天下的規劃來,看看大家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
而在正式入伙之后,也要爭取到戰略上的控制權或至少是參謀權、建議權,否則就很有可能成為傀儡與犧牲品。
而對于那些假高手來說,知其雄守其雌更為重要。要了解自己干得了什么,干不了什么。
到二線企業去,固然可以把自己在一線企業積累的名聲與地位(勢能),轉化成最少翻幾倍的收入(動能),但這種能量轉化同樣要付出代價。
這就是,一旦轉化開始,就往往不可回頭。
做得不好就會動能、勢能俱失,從此籍籍無名、了此殘生。
如果想明白了這兩點,那么無論是真假高手,都能找到自己滿意的歸宿,從而在自己人生最擅長的舞臺上,做一個快樂的舞者。
二線企業:盲目引進等于引刀自宮(一級)
欲練神功,引刀自宮。
太想成為天下第一的人,很容易把自己變成“東方不敗”。
二線企業的發展也是如此,雖然是等不起的,但也是急不得的。
相比一線企業,二線企業欠缺的地方有很多,突出表現是在戰略布局與運籌上,這決不是引進一、兩個高手,得到一個空降兵團隊,就能馬上跨越的門檻。
當引進高級人才失誤時,會打破企業原有的生態平衡,引發內耗沖突,讓企業很受傷、老板很迷茫。
市場上“高手”很多,有些人就是利用二線企業見不夠多、識不夠廣的暫時缺陷,把自己包裝成高手形象,甚至掩蓋自己在一線企業混不下去的真相,到你那里兌換一些“殘值”。
很多二線企業老板很愿意為此買單。他們并不知道,那些把自己“說服”了的“高手”,其實根本沒能力“說服”市場。
他也不懂,但比你懂就行。
古語講,這叫“君子可欺之以方”。
當然,也有一些二線企業是報著“千金買馬骨”的信念,一時買不到真正的千里馬也沒關系,只要總是求賢若渴,千里馬肯定會越來越多。
我們祝愿這樣的二線企業,能通過這場《一線高手二線失足》的論戰,了解更多引進人才的必要規律與法則;我們也希望當千里馬真正到來時,二線企業能夠為他們打開枷鎖、插上翅膀,讓高手們天馬行空、自在飛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