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一些老人還有著20幾歲的心態,也有一些少年成熟得讓人驚訝。這些現象,反映了區別于人們實際年齡的心理成熟狀態。 心理學的人格結構PAC分析理論詳細地說明了這一現象。 【心理學知識】人格結構的PAC分析 加拿大精神科醫生柏恩博士于1964年在《人們玩的游戲》一書中從心理上分析出了PAC分析方法。這一方法可看成是人際交往的福星。該分析理論認為,個體的個性是由三種比重不同的心理狀態構成,這就是“父母”、“成人”、“兒童”狀態。取這三個詞的第一個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兒童),所以簡稱人格結構的PAC分析。 “父母”狀態以權威和優越感為標志,通常表現為統治、訓斥、責罵等家長制作風。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P成分占優勢時,他的行為表現就是,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獨行,濫用權威,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你應該……”、“你不能……”,“ 你必須……”。 “成人”狀態表現為注重事實根據和善于進行客觀理智的分析。這種人能從過去存儲的經驗中,估計各種可能性,然后才做事。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A成分占優勢時,這種人的行為表現為:待人接物冷靜,慎思明斷,尊重別人。通常他們的講話方式是這樣的:“我個人的想法是……”。 “兒童”狀態像嬰幼兒,表現為服從和任人擺布。有時非常可愛,有時卻大發脾氣。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C成分占優勢時,其行為表現為遇事畏縮,感情用事,喜怒無常,不加考慮。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我猜想……”,“我不知道……”。 根據柏恩博士的分析,人與人相互作用時的心理狀態有時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兒童——兒童。如果是這種情況,對話就會暢快地繼續下去。但如果遇到相互交叉,出現父母——成人,父母——兒童,成人——兒童狀態時,人際交流就會受到影響,信息溝通就會出現中斷。 交流需要敏銳地去感知 由PAC理論得知,人際交往之所以復雜,正是因為人的心理狀態復雜多變。這就告誡我們,人際交往中,什么樣的時機出現什么樣的狀態尤為重要。一旦在不恰當的時機出現了不對稱的狀態,我們就會對朋友失控。這并非是危言聳聽,因為人際交往的驅動力固然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但人們的心理狀態對交往進程和結果的影響非同小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依據人的不同心理情緒狀態給予不同的幫助,在最恰當的時機做最正確的事情。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一定要有意識地覺察自己和對方在交流時的心理狀態,及時做出互補性或平行性反應,使信息得到暢通。 那么,具體該做一些什么事情,才能讓信息得到暢通呢? ●洞悉成人交往中的心理狀態 我們一定要清楚人們在交流時的各種心理狀態及其特點。 P A C | 行為特點 | 高低高 | 喜怒無常,個人支配欲強 | 高低低 | 有明顯的家長作風,任何事都喜歡做“老大“ | 低低高 | 有稚氣,對人有吸引力,喜歡尋求友誼 | 低高低 | 客觀、重視現實、為人刻板,難于共同處,只談公事,從不談私事。別人不愿與他談心 | 高高低 | 容易把父母的心理狀態過渡到成人狀態 | 低高高 | 最理想的朋友,成人和兒童的良好性格結合在一起,對人對事都能搞好 | ●洞悉交往對象的心理狀態 我們需要察明對方在某一時刻或某一活動中所處的心理狀態。一般而言,這個問題是比較難的。因為我們許多時候都無法洞察對方的心。但可以從一些細節上入手,比如他的臉色、手勢、和你講話時的語調、眼神等等。 ●提高自己的情商指數 你自己還應該注重進行提高情商的訓練,學會控制不良情緒、學會管理自己的情感,由此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這種心理素質可以在你洞察不了對方的心理而信息不通暢時不犯和他一樣的錯誤。 ●理性地待人處事 與人交往中,我們應理性、冷靜地分析問題,避免主觀偏見及感情沖動。你只需要記住一件事:人際間要和諧,要使理智成熟的成人自我狀態成為和諧的人際關系的主要動力。 那么,如何才能讓成熟的成人自我狀態成為和諧的人際關系的主要動力呢? 平行交流溝通的方法 所謂平行交流溝通,就是指父母——父母、兒童——兒童、成人——成人的溝通交流方式。但前兩種并不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所需要的。我們需要的是尊重成人——成人的心理狀態。 ●讓自己進入成人心理狀態 如果你當時的心理狀態仍舊是父母或者是兒童,那你很有可能會失去你的朋友。即使你們二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進行平行交流,但時間一長,由于這兩種狀態并非是朋友之間應該存在的,最終會讓兩方得不償失。所以,你必須進入成人的心理狀態,才會贏得良好的人際溝通。 ●讓對方進入成人心理狀態 你可以把自己成人狀態時的情感、思想、舉止傳遞給對方,以成人的語調、姿態對待別人,給對方以成人刺激,這樣就能引導對方進入成人狀態,做出成人反應,那就有利于建立互信、互助關系,保持交往關系的持續進行。 不要在你朋友發火時迎頭而上,也不要在你朋友已經表達歉意時仍大發雷霆,這些情緒都可能讓你喪失掉你的朋友。在最恰當的時機作對正確的事,就是讓你與朋友在溝通交流時狀態處于平行位置,這樣,你就能體諒到對方的感受,從而贏得人心。 成功溝通的4個時機 不同的語言情境,不同的場合,都有其最佳的溝通時機。在與人交往時,一定要把握住這些溝通時機。 ●贊美或祝福的時機:傳達在當下 對別人的贊美和祝福最好當場轉達,及時強化。錯過時機的恭喜,不僅無法傳達你的心意,甚至會被對方當作是一種諷刺或是淡漠。 假如你的同事剛剛接到電話,他的老婆給他生了個兒子,他正要趕往醫院,我們要馬上跑過去和他說:“恭喜啊,光榮晉升為老爸了!” ●道歉或解除誤會的時機:不要在明天 沒有解除的誤會很可能不斷生長,因此,道歉的話語最好不要等到明天。今天的一句可能比明天的十句更能表達歉意。 假如,你剛剛與上司就一個產品設計方案發生了爭執,你的上司最后同意了你的方案。他也表示對你的理解,因為你們都是為了公司的利益著想,力爭把產品方案做到最好。你覺得還有必要向上司表達一下你言語沖撞他的歉意嗎?如果需要,這樣的話該怎么說好? ●答復或幫助的時機:早于心理期限 假如你想購買一款數碼相機,而你剛好有一個朋友就是做這方面銷售的,你和他說了以后,他說周一上班問問主管,也許可以幫你爭取個內部員工的購買價格。但是直到周二晚上,他還沒有給電話。你心中會做何感想? 顯然,當你向別人發出請求時,內心就設定了一個“心理期限”,如果超出這個心理期限,即使對方沒有明確拒絕,你也會覺得這件事情他是回天無力了。 同樣,當別人請求你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你耽擱太久又不做任何說明,給人的感覺就是你當初僅僅是敷衍了一下。所以,當我們要給予別人答復或幫助的時候,應該越早越好。 ●說服時機:可以慢半拍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接納別人的意見往往需要一個短暫的心理停頓。也就是說,對方要對你的說服理由有一個反應的時間。假如你是個急性子,你必須注意: Ø 不要只是想讓對方接收自己的意見,而忽視對方的這個接納時間。 Ø 有的時候,不妨將你的語言進攻慢下來,可能會比喋喋不休更具有進攻力。 溝通有的時候就像一場攻堅戰,必須抓住最有利的時機,見機行事,在恰當的時刻進行溝通,往往可以達到出奇制勝的溝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