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 作者:劉巳洋 中國在WTO之后,隨著市場管制方面與國際接軌,政府對市場的直接干預逐步減少。在中國的合資企業中,出現了一股“獨資潮”。通過獨資,外商不僅可以獲得全部的利潤,而且可以有效的防止自己的技術、管理方式等競爭力泄露到競爭對手那里。然而,這樣一股潮流,卻在經濟危機之后日漸逆轉。
比如,西門子、沃爾沃等已經在中國有著大規模投資的企業,進一步的擴大了和本土企業合作的領域。2010年中,曾經抱怨中國外資企業政策的通用電氣董事長伊梅爾特,也在今年年初和中航工業集團簽署了合資協議,新的合資公司將為未來的國產C919大型客機提供先進的航空電子系統。可以看出,合資企業再次成為了熱點。而推動這種趨勢的,是以下幾個重要的因素:
第一,08年的危機之后,中國市場表現搶眼,這極大的改變了世界經濟的格局,全球市場正在向中國傾斜。就在剛剛過去的4月2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在2016年中國按購買力評價計算出的GDP水平將超過美國,中國的經濟份額將升至18%。換句話說,也就是全球五分之一的需求,將來自中國。中國的汽車市場,在僅僅三四年之內,就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而知名企業通用汽車遭遇危機直至破產的過程之中,其中國區業務依然能保持常年大幅盈利。所以,中國未來巨大的增長潛力,吸引了跨國企業的注意力。
而選擇和本土企業合資,利用本土企業的生產能力、技術、以及對中國市場的熟悉程度,對跨國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第二,隨著全球市場當中,跨國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導致中方在合資的過程中談判能力顯著增強,這反而提升了中外雙方之間合作的可能性。
例如,手機領域的競爭讓諾基亞放棄了與英特爾合作的MeeGo系統,而微軟也開始支持英特爾的競爭對手生產的芯片,這使得英特爾不得不面對新的戰略抉擇。就在剛剛過去的幾周前,英特爾和騰訊宣布將合作建立了一家研究中心。其中,英特爾將專注于硬件和操作系統的開發;騰訊則側重服務、用戶體驗和產品。市值達到400億美元以上的騰訊,可以將自身在中國市場的優勢,與英特爾的技術相融合,形成一個新的聯盟。加入到世界上已經存在的多個圍繞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生態當中”去。對英特爾來說,能夠在中國取得成功,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砝碼。
危機之后,全球市場出現了這樣一種狀態,就是“新的增長點在發展中國家市場,而發達國家市場也更加向低端傾斜”。這讓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尤其是金融危機讓全球的消費者和企業都重新審視了自己的采購策略,變得對價格更加敏感。這不僅僅促使更多的合資企業被建立起來,而且中外方之間還將各自的優勢結合在一起,共同征戰全球市場。例如,2010年底,美國鋼發展公司力邀鞍鋼,通過合資的方式,在美國建立多個低成本鋼廠。
2007年,沃爾沃建筑設備公司收購了山東臨工70%的股份。在引進技術的過程中,山東臨工并沒有完全引入最新和最好的技術,一直堅持“高性價比”的策略。公司的副總裁王志中表示,臨工和沃爾沃的技術合作就像是吃“自助餐”。國外管理是很好,但有的成本很高,有的不適合中國國情,因此臨工就像海綿一樣,主動地去吸收需要的東西;而不是全灌進來,否則就沒有余地了。
這樣的策略,使得臨工品牌和產品成為了工程機械行業的“沃爾沃平民版”。不僅在危機之后快速在國內市場復蘇,而且借助了沃爾沃的渠道進軍全球市場。
總體來說,在過去,中外合資企業往往以專注中國本地市場為主,現在則是合資市場征戰全球,成為了中外雙方合作的新模式。比如通用汽車和上汽集團合作成立了對等的合資公司,將上汽通用五菱的車型引入印度市場。上汽提供了自己在小型車方面的知識產權,而通用提供了自己的雪佛蘭品牌,雙方在海外市場實現了優勢互補。
而且這種新型的“合資企業”走出去,還可以幫助中國企業減少在國際化過程中的阻力,并在這一過程中學習相應的管理運作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