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引發的五大感觸 文/葉東
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地震讓日本陷入巨大的麻煩當中,不但造成了巨大的傷亡,而且嚴重打擊了正在復蘇中的日本經濟;更要命的是地震引發了核電站的爆炸,有關核電站的使用又一次引起了大規模的爭議。圍繞日本地震展開的討論與思考還有很多很多,在此拋出我的一些感觸與思考。
1、因為島國與地震的常發性,日本以及其國民具有非常強的憂患意識,電影《日本沉沒》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梢哉f日本在應對地震等自然災害方面具有走在世界前列的寶貴經驗,但就是經驗再豐富在巨大的災難面前也是不堪一擊啊。自然界往往以超出我們想象的方式給我們意外的打擊與報復。人是勝不了天的,人定勝天僅僅是我們美好的愿望。我們要敬畏自然界,要控制向自然界索取的欲望,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索取過多行為過分可能會遭到來自自然界的報應。
2、人的生命很脆弱,生命的消失可能就在一瞬間。在巨大的反復無常的自然災難面前,我們不能奢望明天怎么樣怎么樣,我們需要做的過好今天享受當下。過好今天享受當下不等于沒有憂患意識。災害雖然不可預期但也不能讓自然災害隨便帶走我們的生命。從這個角度看的話,我們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同時還要做好相關的應急預案與進行必要的演習,以備在災難來臨時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雖然有時災害帶來的危害和對我們的打擊力度超出了應急預案的準備工作,但做總比不做好。
3、關于核電站的爭議,自從蘇聯在1954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以來,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正是因為核電的優點與缺點同樣突出,導致人們對它又愛又怕。資源極度短缺的日本大規模建設核電站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任何一個選擇不可能只有好處,有多大好處就有多大的不足,在享受核電帶來的巨大利益的同時,也會有巨大的風險。在這里絕對不是對日本幸災樂禍,而是對目前核電大發展的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強烈擔憂。世界范圍內資源的短缺以及核電的巨大優點決定了短時間內不會放棄核電的發展,因此加強核電站的現行安全保障迫在眉睫,在安全保障的道路上不管力度有多大都沒有盡頭。中國的幾個核電站比如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田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等都建在海邊,而且是在人口高密度地區,F在在建與規劃的核電站也都在海邊或者人口高密度地區,所以就必須把自然風險考慮在內以及加強安全運行保障的投資力度,不能存在僥幸心理。
4、每一次地震都會有中國地震專家的言論。對于“日本在地震前十秒發出地震預警”這樣的說法,中國地震局的專家一口否認認為絕無可能。我對于這樣的說法十分驚訝,因為在我看來沒有見過并不意味著不存在,自己做不到不等于別人不能做到!中國做不到地震的前十秒預警不等于日本做不到。這樣的回應給人的感覺是對日本的嫉妒,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們的不自信。中國地震局的專家更像是官員,好像科學的探索與追求已經不怎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自以為是的“維穩”!昨晚看到中央臺的一條信息:我們在中長期的地震預測上,已走在世界前列。什么時間算是“中長期”?什么叫世界前列?走在世界前列為什么汶川地震沒預測出來?走在世界前列能預測出未來中國哪些地方會地震嗎?用網友的話來回應地震局的專家最合適不過了:都在瞎扯淡,沒事吃飽撐著。
5、中國首善陳光標在得知日本地震的第一時間內做出趕赴日本抗災現場的決定,有網友提出了質疑:為什么不去云南?為什么要去幫小日本?我想這樣的問題是非常愚昧的。無論去什么地方救災都是人家個人的自由,都是值得尊重的,無可厚非,況且日本的這次地震比云南嚴重的多!陳光標先生沒去云南不代表其不關心云南的態勢,要知道在云南地震的第一時間內其也捐款了。日本與中國雖然存在各種矛盾與間隙,但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那點小矛盾與間隙能算什么。不是說要忘記日本對中國那段刻苦銘心的侵略史以及犯下的滔天罪惡,而是說在大的自然災難面前,我們只有攜起手來共同應對才能戰勝,人類本來就是一家嘛。陳光標先生的行為告訴我們愛心是沒有國界的。換個角度想,陳光標對日本都這樣好,對自己國家還會差嗎?因此我們應該為出現這樣的人而感動驕傲。此外,陳光標去日本客觀上也能學習到日本豐富的應災經驗。最后,送給動不動就批評或者否定陳光標的朋友:哪涼快哪呆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