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購令”實質上是平衡術 文/葉東
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意在控制房價的過快增長,地方政府也出臺了配套措施來響應這些政策。近日,以北京為代表的城市更是出臺了史上最嚴厲的樓市調控細則:在北京市沒有住房的非本市戶籍家庭在北京購房,須提供連續5年以上繳納社會保險及個人所得稅的證明。截止目前,差不多有40個左右的城市出臺了與北京相類似的政策。這些政策可謂是一劑猛藥,猛藥有非常強的短期效果,但也有很大的副作用。
大家要注意一點:政府始終在說是控制房價過快增長,并不是說不增長。如果不增長的話,經濟可能要陷入困境。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引擎之一,房地產業對保增長的貢獻十分顯著。如果過快增長的話,民生怨恨則可能進一步上升,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因此政府始終在采取平衡術,房價過快增長就得打壓下,房價增長不夠快影響經濟的發展就要放松點。對于官員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這是最大的政治任務。理解了這一點,大家就會明白為什么政府的政策在不斷調整,因為他在找那個平衡點。
任何一個決策都是有利有弊的,不可能沒有副作用。如果開的藥不猛,效果肯定不明顯,副作用也會很低;如果開的藥很猛,效果肯定是立竿見影,但副作用也是顯而易見。這一輪的限購令在過去的政策比的確是一副猛藥,最新的數據告訴我們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成交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壓了投資投機的需求,但也影響了剛性需求者的購買意愿。一些想買房的朋友因為不是本地戶口而延后或者取消了買房計劃,這對成交量有很大的影響。
這輪政策究竟能產生多大副作用,現在還體現的不是特別明顯。如果持續三到六月而且嚴格執行的話,失業率可能就會上升,并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政府的財政收入可能下滑。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的話,這一輪限購令可能就會放松或者在執行上就會打折扣。我相信地方執政者是不愿意看到失業率上升過快以及財政收入過快下滑的局面。失業率上升過快影響社會的穩定,財政收入過快下滑影響政績考核進而進一步影響仕途提升。實質上,政府在打時間差,在這一輪調控的時間內,迅速落實保障房以及廉租房計劃來緩解矛盾。至于能不能取得效果還要等待時間的驗證,可能在后期還會出現一系列的調控政策,當然這取決于調控的效果。
房地產行業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太高的局面在短時間改變的可能性小之又少。中央政府顯然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出臺了一輪又一輪的調控措施。但調控不可能連下一劑又一劑的猛藥。一方面既得利益集團不可能心甘情愿放棄自身的利益;一方面政府也要考慮社會的穩定性。基于這兩個原因,利益集團會進行一輪又一輪的博弈。可以預見的是房地產占GDP比重下降是十二五期間的必然趨勢。此外,對于大家關心的房價會不會降、什么時候買房子最合適等問題,我覺得雖然調控在短時間內會影響房價的小幅下挫,但這種下挫不具有可持續性。房子最好還是現在買的好特別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GDP的上漲以及作為超大城市的人口吸納能力決定了房價不可能降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