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經濟發展中的“悲劇”與“重生” 文/葉東
2月中旬,家鄉鹽城響水陳家港出現爆炸謠言事故,幾乎所有的當地居民連夜逃亡縣城或者外地,在逃亡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傷亡悲。≈钡浆F在響水政府也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說法。筆者在這不想探討響水政府在應對過程中的得失,換個思考的層面:為何包括響水在內的眾多蘇北小城市接二連三出現與化工污染相關的事故?我想這不是偶然,這是蘇北的眾多城市為了經濟發展必然付出的代價!
近年來,蘇南各個城市的經濟轉型,過去給相當多城市帶來GDP增長但同時也造成污染的落后產業比如化工廠、造紙廠等紛紛轉移到蘇北。蘇北各城市為了分一杯羹想方設法地讓這些落后產業轉到自己的城市,筆者的家鄉鹽城作為轉移大市之一。這些蘇南拋棄的產業在蘇北城市管理者眼里可謂是“寶貝”。這些產業能夠迅速提升GDP,同時也能帶動就業,這是城市管理者看到的。經濟發展了,GDP提升了,但代價也是巨大的。
有兩個事例可以證明代價的巨大性:1、09年至今鹽城市區已經發生兩次大規模的停水事件,調查出來的原因都與化工廠有關系;2、全國前50大癌癥村,鹽城就占了三個。當筆者看到癌癥患者無助的眼神以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無奈后,是多么的辛酸!蘇北一個又一個的美麗村落在官員的GDP追求中逐漸失去昔日的美麗與安靜,取而代之的一個又一個對當地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以及對當地百姓健康造成致命打擊的化工廠!不得不說的是這樣的GDP發展又什么意義?
當代中國考核官員的標準還是看創造GDP的數量。鹽城執政者為了自己的執政業績為了自己的仕途升遷是不會做長遠考慮的。在當地流傳這樣的說法:寧可毒死,不要窮死。接二連三的污染與泄露事件正是對這種說法的回應。說到這里,又回到了那個最基本的命題:我們到底要不要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從目前蘇北各個城市的招商力度與廣度看,他們還是要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了!
這條路短時間內確實能促進經濟的發展,能夠帶動GDP,創造稅收以及促進就業!但這種不可持續發展的代價會讓鹽城的下一代身上背上沉重的包袱,會用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代價才能挽回損失。話說回來,除了發展這種化工產業,鹽城又能發展什么產業能夠從競爭激烈的蘇北城市中脫穎而出呢?
近一兩年來,鹽城大豐將發展風能產業作為戰略發展的選擇,大豐經濟開發區開辟了以金風科技為龍頭的大豐風電產業園。10平方公里的園區內規劃了總裝區、電機區、大部件區、海洋工程區、倉儲物流區等十大分區,幾乎覆蓋了整個風電產業鏈。這種低污染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也許就是鹽城經濟下一次騰飛的突破口吧。不僅僅是鹽城,蘇北其他城市也要根據自己的地域優勢、地理特點、城市歷史等等來尋找適合自己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也許到了那個時候,蘇北經濟才是真正騰飛的開始。 |